- 年份
- 2024(2057)
- 2023(3000)
- 2022(2628)
- 2021(2430)
- 2020(1693)
- 2019(4212)
- 2018(3855)
- 2017(7192)
- 2016(4020)
- 2015(4293)
- 2014(4318)
- 2013(4356)
- 2012(4126)
- 2011(3778)
- 2010(3938)
- 2009(3696)
- 2008(3530)
- 2007(2973)
- 2006(2854)
- 2005(2379)
- 学科
- 济(21574)
- 经济(21561)
- 地方(10287)
- 中国(7930)
- 管理(7119)
- 方法(6559)
- 城市(6134)
- 业(4933)
- 农(4910)
- 数学(4812)
- 数学方法(4771)
- 环境(4499)
- 城市经济(4432)
- 学(4292)
- 地方经济(4215)
- 农业(3923)
- 业经(3869)
- 发(3516)
- 理论(3316)
- 资源(2768)
- 方城(2731)
- 经济理论(2666)
- 生态(2358)
- 企(2315)
- 企业(2315)
- 农业经济(2206)
- 划(2177)
- 发展(2131)
- 展(2129)
- 产业(2097)
- 机构
- 学院(60779)
- 大学(58007)
- 研究(23604)
- 管理(22003)
- 济(21071)
- 经济(20376)
- 理学(18689)
- 理学院(18266)
- 管理学(17888)
- 管理学院(17763)
- 科学(16844)
- 江(15985)
- 中国(15627)
- 京(14373)
- 范(12134)
- 师范(12022)
- 所(11544)
- 研究所(10775)
- 游(10578)
- 旅(10420)
- 中心(10326)
- 旅游(10315)
- 师范大学(10105)
- 院(9281)
- 农(9012)
- 业大(8627)
- 州(8503)
- 财(8321)
- 省(8078)
- 北京(7816)
- 基金
- 项目(44006)
- 科学(35821)
- 基金(32386)
- 研究(29749)
- 家(28601)
- 国家(28390)
- 科学基金(25184)
- 社会(20273)
- 社会科(19299)
- 社会科学(19294)
- 省(19177)
- 基金项目(18881)
- 自然(17377)
- 自然科(16908)
- 自然科学(16905)
- 自然科学基金(16565)
- 划(15042)
- 资助(12681)
- 教育(12335)
- 发(11102)
- 编号(10707)
- 江(10648)
- 重点(10152)
- 发展(8825)
- 展(8725)
- 课题(8597)
- 部(8440)
- 计划(8166)
- 国家社会(8147)
- 创(8078)
共检索到86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高喆
基于城市间列车最短时间距离数据,使用最短时间距离模型、可达性系数和经济潜力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可达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快速崛起,时间压缩效益显著,可达性获得极大的提升;传统铁路、现状高速铁路和规划高速铁路情形下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模式,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了相对区位较优越地区向周边地域的迅速扩张,壮大了城市的发展潜能;城市群的可达性格局受高速铁路网络发育水平的显著影响,高速铁路建设初期强化了区域可达性的分异,而随着路网的完善,区域可达性的差异逐渐弱化。科学地研究和呈现城市群高铁建设前后区域可达性格局与差异,对于有效实现区域间交通网络的科学对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丹 张京祥
交通网络体系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有重要作用,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也将发生深远的变化。引入可达性的概念,以现状2010年与规划2020年的长三角综合交通设施网络为基础,选取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加权平均最短旅行时间为度量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系统的发展对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未来演化的影响,揭示了高速铁路将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可达性水平,大大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通过都市圈、经济轴带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虽然高速铁路将推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但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在新的高铁格局下应探析符合自身特...
关键词:
长三角 高速铁路 可达性 空间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丽婷 刘大均 赵越 胡静 张祥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及其可达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不同等级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且具有"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的分布模式分别为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2)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较好,区域内平均可达性时间为38.84 min,且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省级森林公园的可达性要优于国家级森林公园。(3)基于县级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在空间上呈聚集格局,森林公园可达性的热点区域分布自东向西表现为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和冷点区,省级森林公园可达性与之表现出较强的相似,而国家级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刚 杜德斌 李恒 戴其文
以专利申请总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临近性视角来分析200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呈现由高度集中向渐进式分散,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缓慢扩散的演变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锁定,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局部变动的趋势。(2)城市群城市创新类型发生空间转移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反之,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3)邻域创新环境影响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性在低水平、中低水平城市创新类型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城市创新类型显著增...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展开全方位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重点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15个市辖区和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第二,城市收缩总体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三种,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含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湖北境内,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含荆门、宜昌和孝感;交错型收缩主要包含常德、黄石和益阳,呈现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条状交错状态。第三,城市收缩的出现伴随着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和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就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增长最快。第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勇 童昀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60处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点指数、Voronoi多边形面积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图层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区域水利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解释了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谷歌地图搜索测算了各水利风景区对于相应城市群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水利风景区呈随机、均匀分布态势,但有集聚分布倾向;空间集聚形态上表现为三处高密度集聚圈、三处低密度集聚圈、一处真空地带;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政策支撑等多因素影响;水利风景区的通达度均值为212.15分钟,大部分水利风景区可达性并不理想;湖南各地级市到达所有水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兴华 钟业喜 李建新 黄洁
在通过可达性方法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及社会3个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2001、2006及2011年3个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对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分类,利用回归分析对各类型县域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各地区间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在子系统演化过程中,以经济城镇化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为社会城镇化,最后为人口城镇化过程。(2)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率与城市等级规模、交通及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各子系统在空间格局演变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子系统变化率间具有明显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地域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差作为衡量地区绝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用于衡量相对差异的变化,选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和分布态势。以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地图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子城市群内旅游发展差异明显,子城市群间旅游发展差异不明显。旅游极化效应明显,旅游发展的轴—辐网络效应不突出,旅游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不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有一定的集聚趋势,但目前尚不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差异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均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的旅游大数据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数据来源。基于网络游记攻略文本数据的挖掘,运用GIS空间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的空间格局及其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逐渐形成了以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为重要支撑的"品"字型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藩篱效应;旅游流空间差异明显,长沙市→湘潭市、上饶市→景德镇市、长沙市→岳阳市、武汉市→宜昌市等是主要流动方向;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比较松散,且不均衡性强,主要由少数节点控制,系统内部存在较强的凝聚性;武汉市、长沙市是核心节点,南昌市是次核心节点,九江市、上饶市、宜昌市、岳阳市等是重要节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处于延伸扩展模式发展阶段,在城市群旅游流内部存在多个子嵌套系统。最后,就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空间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张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出28个地级以上城市19个行业2000年和2013年的从业人员数据,归并为11种城市职能类型,运用区位商和纳尔逊等城市职能分析方法,从城市职能的专业化部门、职能规模和职能强度3个要素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建筑业、行政、社会服务、金融业和商业为其基本职能部门,决定了区域整体职能结构与经济发展特征,特别是城市群内建筑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发展缓慢。职能规模变化与全国同步,基本职能的专业化部门和职能强度总体增加。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快速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是影响上述城市职能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
关键词:
职能结构 演变 动力因子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政 贺清云 屈湘颖
通过离心模型与贡献度测算,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工业用地演变历程及其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9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工业用地总增幅达300%,经历了启动、加速、高峰三个增长阶段。其占建成区增量的比重达到41.08%,是带动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力量。(2)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南昌都市圈对工业用地的集聚作用不断加强,在2019年已集中了整个城市群55.96%的工业用地,而其他城市工业用地增长相对滞后,导致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用地布局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3)城市规模与工业用地对城市扩张的贡献度成强正相关,说明工业用地增长是促进城市规模提升的主要因素。(4)三大城市圈中工业用地分布过度集中,且靠近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生态区。如果保持现有增速,很可能因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而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吴巍 陈敏 陈定 黄俊霞 钟舒璇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住宅地产作为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与社会和谐,准确研判住宅市场发展特征尤为必要。本文从经济协调、供需平衡、投资适度和土地节制四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2018年住宅市场健康度进行评价,并探究住宅市场健康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住宅市场健康度在波动中趋好,经济协调、供需平衡、投资适度、土地节制的健康系数在波动中保持下降,子城市群(圈)的住宅市场运行状况均朝正向发展。(2)在空间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住宅市场健康度空间演化分异显著,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武汉城市圈为住宅市场发展不健康的重灾区。(3)长江中游城市群住宅市场健康度可分为协调发展型(Ⅰ类)、经济偏离型(Ⅱ类型)、供需失衡型(Ⅲ类)、投资过度型(Ⅳ类)、土地依托型(Ⅴ类)五类,研究期末各研究单元占比分别为38.7%、3.3%、9.6%、22.5%和25.9%,房地产投资过度、高土地财政化渐趋明显,需要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调控政策,促进住宅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杰 任永建 高媛
为厘清长江中游各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的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适应减缓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1961~2016年气象台站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了中游城市群近56 a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结果表明:近56 a来,中游城市群大气稳定度基本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次之,不稳定类最少。武汉城市圈中性类频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达到-3.4%/10a,不稳定和稳定类则表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9和1.5%/10a;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圈的不稳定类频率变化均不明显;但中性类频率上升趋势显著,分别为0.3和1.2%/10a,稳定类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为0.3和1.1%/10a。武汉城市圈春、夏季混合层厚度要高于秋、冬季;夏、秋、冬三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0.1、6.0和43.9 m/10a,春季呈上升趋势,达到9.3 m/10a。环长株潭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圈四季混合层厚度均为下降趋势。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倒"U"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秋、冬季为低值时段;56 a来各城市圈大气环境容量系数逐渐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1.6×10~4、0.9×10~4和1.8×10~4(km~2/a)/10a。近56 a大气稳定度增加,混合层厚度下降以及风速减小是中游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减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钰 钟业喜 冯兴华
基于长江经济带1988、2001、2012年路网数据,在Arc GIS软件支持下,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平均可达性为测度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及城市间可达性进行测算,探讨其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区域整体可达性改善明显,但东部地区可达性水平优于西部地区的现象未得到有效改善;(2)区域内任一栅格到达最近城市所需时间逐步缩短,1 h圈空间格局由散点分布逐步向网络分布转变;(3)可达性改善状况区域差异显著,西部地区改善值远高于中部地区,平均可达性值越大其改善值越大;(4)城市间可达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可达性水平主导频率由1988年的12~36 h逐步转向20...
关键词:
陆路交通 可达性 格局演变 长江经济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