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6)
- 2023(11890)
- 2022(9541)
- 2021(8565)
- 2020(6988)
- 2019(16026)
- 2018(15869)
- 2017(29758)
- 2016(16500)
- 2015(18213)
- 2014(18503)
- 2013(17851)
- 2012(16518)
- 2011(14908)
- 2010(15583)
- 2009(14469)
- 2008(14316)
- 2007(13205)
- 2006(12346)
- 2005(11247)
- 学科
- 济(66184)
- 经济(66105)
- 管理(45010)
- 业(41066)
- 企(32463)
- 企业(32463)
- 中国(23786)
- 农(21460)
- 地方(19442)
- 方法(19157)
- 业经(16670)
- 财(15626)
- 制(15248)
- 数学(14637)
- 学(14376)
- 数学方法(14362)
- 农业(14310)
- 策(13263)
- 理论(12611)
- 银(11625)
- 银行(11605)
- 体(11409)
- 行(11206)
- 发(10796)
- 贸(10775)
- 贸易(10766)
- 融(10642)
- 金融(10635)
- 易(10356)
- 环境(10232)
- 机构
- 学院(231110)
- 大学(227712)
- 济(90218)
- 经济(87833)
- 研究(86237)
- 管理(84228)
- 理学(70193)
- 理学院(69264)
- 管理学(67893)
- 管理学院(67426)
- 中国(65553)
- 科学(52458)
- 京(51319)
- 财(45494)
- 江(44145)
- 所(43405)
- 农(39076)
- 研究所(39012)
- 中心(38989)
- 范(35747)
- 师范(35371)
- 财经(33660)
- 院(32229)
- 北京(31811)
- 业大(31687)
- 州(31285)
- 经(30237)
- 农业(30118)
- 省(28662)
- 师范大学(28132)
- 基金
- 项目(147291)
- 科学(116435)
- 研究(110559)
- 基金(104658)
- 家(91163)
- 国家(90374)
- 科学基金(77248)
- 社会(69648)
- 社会科(65832)
- 社会科学(65816)
- 省(59649)
- 基金项目(54463)
- 教育(50264)
- 划(49158)
- 自然(48498)
- 自然科(47313)
- 自然科学(47299)
- 自然科学基金(46437)
- 编号(45636)
- 资助(42442)
- 成果(38515)
- 发(34079)
- 课题(34038)
- 重点(33796)
- 部(31192)
- 创(29505)
- 国家社会(28342)
- 性(27757)
- 发展(27743)
- 创新(27560)
共检索到375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后凯 朱焕焕
采用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方法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和腹地层次进行界定和划分,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群)组成的多中心城市集群,其空间范围分为核心区、紧密腹地和竞争腹地三个层次。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将经历圈内一体化、三圈融合和高度一体化三个阶段。当前应把圈内一体化与三圈(群)融合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步推进,着力强化城市群竞合意识,改革现行政绩考核制度,搭建三圈融合的支撑平台,建立长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琳 谈肸 徐洁
从市场一体化的支撑因素和表征因素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城市群市场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综合指标和复合指标,运用投影寻踪聚类评价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1999-2013年间的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估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5年间市场一体化水平得到了加速提升,但发展的协调性不足,还处于以城市间联系度为单一支撑的较低级发展阶段;三大分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呈现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梯级分布格局;武汉城市圈市场一体化呈现出"四要素协同驱动"特征,环长株潭城市群呈现出以城市间联系度为主导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单要素驱动"特征,环鄱阳湖城市群则呈现出以城市间联系...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市场一体化 评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雪松 孙博文
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既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能够向西部传递发展势能,缩小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参照了世界银行从密度、距离与分割3个维度对区域一体化的界定,构建了区域一体化评价体系;采用2000~2010年数据,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部区域一体化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显示:(1)长株潭城市圈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低,但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都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三大城市群在市场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及社会一体化变化水平差异明显但总体差距逐渐缩小;(3)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推动下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程最快...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陈丹玲 匡兵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葛堃 邹珊 张东祥 卢新海 陈丹玲
架构产业一体化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逻辑框架的基础上,运用SVR算法、SBM-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PVAR模型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对GTFP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2004—2017年,产业一体化与GTFP均表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呈中度协调状态,但产业一体化整体滞后于绿色经济发展;长期来看,产业一体化对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逆向过程并不明显;短期来看,产业一体化对GTFP的驱动作用由强转弱,GTFP对产业一体化的冲击效应却始终微弱,说明产业一体化是GTFP的直接驱动变量,相反则不成立。
关键词:
产业一体化 GTFP 影响 PVAR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慧君 张卫良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解决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配置不合理、综合治理缺乏整体性等问题。李琳教授撰写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模式选择与机制研究——基于市场、产业、空间三维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一书,以中国新经济横轴的中部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市场基础、产业支撑、空间载体三重维度为分析逻辑,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机制及实现策略,视角独到,论证严谨,方法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耀彬 喻群 李汝资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耀彬 喻群 李汝资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发展潜力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立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城市群产业链融通机制、推进产业一体化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丹玲 卢新海 张超正
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杨晴青 曾菊新 金鑫 李星明
在界定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从人居文化资源、人居文化要素、人居文化产业、人居文化发展、人居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城市人居文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本分析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发现其同源同脉,且有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底蕴的积淀。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托GIS空间分析功能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持续改善,但区域内部的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差距拉大。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衡阳、九江等地的人居文化环境均十分优异,其他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则相对缓慢。拟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序推进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保持地域特色人居文化环境;强化政府文化服务职能,以完善人居文化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旨在提高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杨晴青 曾菊新 金鑫 李星明
在界定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从人居文化资源、人居文化要素、人居文化产业、人居文化发展、人居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城市人居文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本分析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发现其同源同脉,且有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底蕴的积淀。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托GIS空间分析功能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持续改善,但区域内部的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差距拉大。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衡阳、九江等地的人居文化环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梦丽 王伟 刘静玉 梁留科 乔墩墩 安俞静
通过构建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2005,2010,2015年的综合实力分别进行测算与评定,运用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引力范围进行划分并展示了城市间引力界线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3个年份的城市引力范围时空演变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年份,综合实力较高的地区基本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和北部,东南部城市综合实力较弱,排名靠后,呈现出中北高、东南低两极化的发展规律;目前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格局中,郑州市的引力范围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梦丽 王伟 刘静玉 梁留科 乔墩墩 安俞静
通过构建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2005,2010,2015年的综合实力分别进行测算与评定,运用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引力范围进行划分并展示了城市间引力界线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3个年份的城市引力范围时空演变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年份,综合实力较高的地区基本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和北部,东南部城市综合实力较弱,排名靠后,呈现出中北高、东南低两极化的发展规律;目前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格局中,郑州市的引力范围最大,其次是洛阳市、邯郸市,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城市群核心的空间格局;3个年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影响范围演变格局总体较为稳定,局部地区空间吸引范围变化较为明显,中、北部城市发展态势良好,影响范围有向北扩大的趋势;城市引力范围与其综合实力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士鹏 张志英
利用经济距离模型对黔中城市群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形模型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黔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包括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遵义县、遵义市、安顺市、平坝县等22个城市;城市主要集中于铁路及高速公路沿线;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发育较为成熟,空间可达性较好;城市空间分布属于典型的集聚型,且集聚程度很高;贵阳市和安顺市是黔中城市群中比较重要的2个节点;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兰海、沪昆高速公路呈轴线状拓展。据此,提出了黔中城市群未来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即打造"一圈"、"两主轴"、"两次轴",培育"一个增长极...
关键词:
空间范围 空间结构 黔中城市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童中贤
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三城市群说、四城市群说、五城市群说、六城市群说等几种观点,且中部地区各城市群的概念、空间范围差异很大。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特征进行科学分析,为合理布局城市群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形成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带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特征 空间结构 中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