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07)
2023(15892)
2022(13720)
2021(12696)
2020(10412)
2019(23941)
2018(23913)
2017(45244)
2016(24574)
2015(27471)
2014(27730)
2013(27650)
2012(25796)
2011(23569)
2010(23840)
2009(21953)
2008(21261)
2007(18687)
2006(16958)
2005(15300)
作者
(72827)
(60263)
(60081)
(57179)
(38880)
(29026)
(27375)
(23650)
(23263)
(21721)
(20812)
(20585)
(19560)
(19320)
(18740)
(18611)
(17887)
(17586)
(17398)
(17368)
(15239)
(14965)
(14601)
(14079)
(13731)
(13497)
(13467)
(13362)
(12330)
(11858)
学科
(119809)
经济(119697)
管理(66543)
(61784)
(49362)
企业(49362)
方法(44021)
数学(37291)
数学方法(36877)
中国(33555)
地方(31881)
(28189)
业经(25328)
(25065)
(21461)
农业(19563)
(18337)
(17882)
环境(17873)
贸易(17868)
理论(17814)
地方经济(17622)
(17143)
(16895)
(16588)
金融(16587)
(16381)
银行(16339)
(16112)
(15812)
机构
大学(354614)
学院(354311)
(146370)
经济(143063)
管理(137152)
研究(127958)
理学(117248)
理学院(115827)
管理学(113890)
管理学院(113236)
中国(94614)
科学(79196)
(78212)
(65071)
(64444)
研究所(59035)
(56392)
中心(56365)
(56033)
财经(50907)
业大(50864)
北京(49934)
(49894)
师范(49402)
(46747)
(46026)
(43654)
经济学(43644)
农业(43411)
师范大学(40139)
基金
项目(236724)
科学(185715)
研究(173697)
基金(169678)
(147608)
国家(146349)
科学基金(125401)
社会(109271)
社会科(103495)
社会科学(103466)
(93608)
基金项目(90531)
自然(80840)
自然科(78884)
自然科学(78870)
教育(78702)
(78168)
自然科学基金(77409)
编号(70577)
资助(70078)
成果(57175)
(54882)
重点(53172)
(51213)
课题(49936)
(48385)
创新(45187)
科研(44357)
国家社会(44317)
发展(43949)
期刊
(173715)
经济(173715)
研究(111170)
中国(72535)
学报(53590)
管理(52431)
科学(51346)
(50917)
(46018)
教育(40805)
大学(40206)
学学(37704)
农业(35424)
技术(32194)
(31957)
金融(31957)
业经(27649)
经济研究(27524)
财经(24648)
问题(23345)
(21173)
图书(18964)
技术经济(18346)
(18034)
资源(17064)
理论(16886)
现代(16842)
科技(16842)
商业(16190)
(15565)
共检索到544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娟  刘赛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缓解区域旅游经济粘性、实现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以引力模型为依托的旅游经济联系测度基础上,研究借助图论理论中邻接矩阵的概念构建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于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客运的综合交通联系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腾讯位置大数据,对2016年度29个节假日期间的游客空间对流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综合交通网络的空间极化效应和"俱乐部收敛"特征并存,局部呈现匀质化、网络化发展态势;旅游经济和交通网络整体协调水平不足,从全域至单个城市多数处于非协调状态;次中心、走廊和子群逐步发育,成为单中心向多中心旅游格局演变的关键。最后,提出重点发展集约化城际交通、发挥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的辐射功能、构建"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等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志军  
区域性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经济特征。在我国,以省界划分区域界限的概念越来越被淡化,部分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城市群。打造"中四角"城市群是中部地区湘、鄂、赣、皖四省基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打造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也应该看到"中四角"城市群与其他三大城市群存在的各方面的差距和不足。结合四省各自特点和当前的发展状况,试图探寻一条符合"中四角"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发展道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苗  李长健  
土地与人口社会发展、经济体量增长、环境自然承载存在天然的耦合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SEN)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与SEN系统的耦合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逐步走向有序、聚合,其中武汉城市圈属于低值、离散聚合区,环鄱阳湖城市圈属于高值、集中聚合区;在空间上分为五大梯度,呈现典型"中心—外围"、"锥型"聚集特征。第一梯度城市应发挥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梯度城市应接纳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梯度城市应发展综合化、高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第四梯度城市应打造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圈的地理联结;第五梯度城市应遵循市场机制,使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自然等要素协调、均衡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苗  李长健  
土地与人口社会发展、经济体量增长、环境自然承载存在天然的耦合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SEN)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与SEN系统的耦合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逐步走向有序、聚合,其中武汉城市圈属于低值、离散聚合区,环鄱阳湖城市圈属于高值、集中聚合区;在空间上分为五大梯度,呈现典型"中心—外围"、"锥型"聚集特征。第一梯度城市应发挥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梯度城市应接纳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梯度城市应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伍宁杰  官翠铃  邱映贵  
本文运用系统耦合理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物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城市群内31个城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各城市在2008~2017年的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平均耦合协调程度属于轻度失调状态,部分中心城市耦合协调度较高,但其周边邻近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都市圈建设,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内的应用,实现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燕   王克强   黄晶  
基于2016-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物流业与商贸业(两业)发展水平,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业协调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两业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程度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商贸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物流业,但二者发展水平均呈正向增长趋势;(2)长江中游城市群两业协调水平不高,处于中度失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处于正向增长的趋势,两业协调发展水平排序呈现长株潭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的分布格局。(3)长江中游城市群两业协调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程度表现出缩小趋势。两业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贡献率最小。(4)长江中游城市群及三大都市圈两业协调发展水平均存在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南昌都市圈和武汉都市圈内部无明显极化现象,长株潭都市圈在样本初期出现双峰现象,到样本末期逐渐演变为单峰,内部的两极分化特征在整体上趋于弱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谷玉辉  吕霁航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引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已步入快车道,但仍存在行政边界刚性约束、合作机制不健全、产业同质化、管理松散化、屏障脆弱等问题,影响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应采取突破行政壁垒、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产业秩序优化、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等多重举措,为长江经济带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建斌  陈富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增长极之一,其绿色协调发展关系着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进程。研究选定超效率DEA-CCR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情况作评价,发现2013—2017年绿色协调发展效率是以上升趋势缓慢演进,但次区域间的效率差异比较显著;通过设立竞合博弈模型,分析次区域竞合博弈主体在几类典型博弈对局中的行为策略,解释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动因;并依据分析结果从生态环保、产业协作、利益分配、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机制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静  李小帆  张红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归纳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将其整合为集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集成的综合系统,以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城市发展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GM(1,N)动态协调发展模型,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系统内协调互促角度对其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整体水平呈下降态势,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等级;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是制约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解决系统低协调性根本途径。系统协调水平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且与城市规模等级无明显的相关性。提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是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必要路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正祥  毕继芳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提出,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是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文章在深入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英国伦敦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在交通运输规划、管制、枢纽衔接和政府合作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加快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高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运行效率与衔接度、推动"互联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供需平衡度"模式的创新发展等对策建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乃至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琦  熊曦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与方向。本文分析2001-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指数演化趋势后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自2001年以来经历集中化和均衡化阶段性调整,但总体呈现均衡化演变趋势。为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步伐,应注重各城市职能定位的分工协调、优势互补以及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尽可能消除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邝嫦娥  李文意  黄小丝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驱动机理,并考察分析2005—2020年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首先,理论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且二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包括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经济基础、人力资本以及产业结构。其次,实证研究发现:(1)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经历了“缓慢递减—快速递减”的时序演变进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短期内出现“倒V”型演变特点。(2)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以轻度、中度协调类型为主,大部分地区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个别地区存在回落现象,空间上环鄱阳湖城市群以及环长株潭城市群部分地级市整体的耦合协调度高于武汉城市圈,并在研究期间内三大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差距呈逐渐缩小的态势。(3)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而各驱动因素同样对相邻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影响,其间接效应明显。最后,在发挥双向互动作用、打造特色发展路径以及优化区域合作协调关系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丽君  张家凤  
搜集了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及其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且旅游增长速度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2)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旅游和经济的基尼系数及重心在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两者的变化方向也不同,既有同向变化,也有反向变化。(3)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旅游发展的平衡性无显著影响,而旅游发展的平衡性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庆宾  骆康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指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对1995—2016年中国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协调发展及其内在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湖北、湖南、江西省域内资源集聚能力的差异性趋向均衡、省域间资源集聚能力的差异性趋向分化;(2)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省域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收敛速度呈现湖北省域最快、湖南省域次之、江西省域最慢的特征;(3)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市场化水平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三大省域资源集聚能力的协调发展皆有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打造省域内和省域间协调发展模式、增强"高铁+城市群网络"建设力度、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强化生态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均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的旅游大数据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数据来源。基于网络游记攻略文本数据的挖掘,运用GIS空间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的空间格局及其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逐渐形成了以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为重要支撑的"品"字型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藩篱效应;旅游流空间差异明显,长沙市→湘潭市、上饶市→景德镇市、长沙市→岳阳市、武汉市→宜昌市等是主要流动方向;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比较松散,且不均衡性强,主要由少数节点控制,系统内部存在较强的凝聚性;武汉市、长沙市是核心节点,南昌市是次核心节点,九江市、上饶市、宜昌市、岳阳市等是重要节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处于延伸扩展模式发展阶段,在城市群旅游流内部存在多个子嵌套系统。最后,就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空间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