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88)
- 2023(10666)
- 2022(9318)
- 2021(8370)
- 2020(7149)
- 2019(16530)
- 2018(16041)
- 2017(31147)
- 2016(16922)
- 2015(19133)
- 2014(19419)
- 2013(19447)
- 2012(18593)
- 2011(17149)
- 2010(17466)
- 2009(16555)
- 2008(16234)
- 2007(14955)
- 2006(13540)
- 2005(11972)
- 学科
- 济(97359)
- 经济(97200)
- 管理(45633)
- 业(39417)
- 方法(37361)
- 企(31112)
- 企业(31112)
- 数学(30750)
- 数学方法(30540)
- 地方(25432)
- 中国(23417)
- 农(21628)
- 学(19489)
- 业经(18596)
- 环境(17160)
- 财(16963)
- 地方经济(14800)
- 农业(14632)
- 和(14480)
- 理论(13299)
- 制(12618)
- 贸(12445)
- 贸易(12441)
- 易(11855)
- 划(11433)
- 发(11093)
- 融(10531)
- 金融(10528)
- 资源(10025)
- 银(9814)
- 机构
- 学院(260042)
- 大学(259401)
- 济(115354)
- 经济(112860)
- 管理(96387)
- 研究(93598)
- 理学(82465)
- 理学院(81353)
- 管理学(80006)
- 管理学院(79504)
- 中国(67972)
- 科学(57792)
- 京(55661)
- 财(49763)
- 所(47951)
- 江(44178)
- 研究所(43555)
- 农(42489)
- 中心(42073)
- 财经(40072)
- 业大(37027)
- 范(36991)
- 经济学(36694)
- 师范(36682)
- 经(36012)
- 北京(34494)
- 院(33270)
- 农业(33202)
- 经济学院(32856)
- 州(31913)
- 基金
- 项目(168916)
- 科学(133475)
- 基金(123275)
- 研究(121259)
- 家(107028)
- 国家(106170)
- 科学基金(90990)
- 社会(81469)
- 社会科(76267)
- 社会科学(76236)
- 省(66876)
- 基金项目(66749)
- 自然(57722)
- 自然科(56272)
- 自然科学(56254)
- 划(55341)
- 自然科学基金(55224)
- 教育(54044)
- 资助(50315)
- 编号(47670)
- 发(38608)
- 重点(38276)
- 成果(37933)
- 部(37244)
- 创(33510)
- 国家社会(33399)
- 课题(33378)
- 科研(32324)
- 教育部(31697)
- 创新(31479)
共检索到389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评估了36个城市2011~2013年的耦合度,并利用GIS技术分析系统的得分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三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36个城市生态环境得分均值很高,城市之间差异很小。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明显存在3个高耦合度的聚集区域,即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南昌(含鄂州、黄石和九江)城市带和鄂北4市,即十堰、襄阳、宜昌和荆门。最后,36个城市之间耦合度的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ESDA-GIS多种方法,在充分考虑传统经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经济发展生态成本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的空间匹配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低聚集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现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生态成本空间集聚现象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且呈现出高高集聚减少、低低集聚增多的现象,生态成本消耗有所改善;2001~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差异化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本过渡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生态成本,进而发展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德勇 胡赓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想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竞争优势,必须先分析其内在的差异。研究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就是整合城市群内部资源,促进城市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必要环节。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测度了200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以及三大子城市群内部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内三大子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但在逐步缩小;三大子城市群中的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在扩大,成为总体差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最后,本文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结果,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中心多节点的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杨洋 张远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地域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差作为衡量地区绝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用于衡量相对差异的变化,选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和分布态势。以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地图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子城市群内旅游发展差异明显,子城市群间旅游发展差异不明显。旅游极化效应明显,旅游发展的轴—辐网络效应不突出,旅游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不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有一定的集聚趋势,但目前尚不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差异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党彦龙 白永亮
首先,对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进行测度,找出中心城市武汉。其次,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边缘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再次,基于城市的中心性和空间区位,找出边缘圈层的支撑城市——长沙、南昌、合肥、襄阳、宜昌、驻马店。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支撑城市为参照,对核心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并找出核心圈层的支点城市——岳阳、九江、安庆、六安、信阳、随州、荆门、荆州。最后,基于引力模型对支撑城市的空间引力范围和引力层级进行界定,以此刻画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圈—边缘圈的"双圈"空间框架,以及由六大城市圈构成的空间支撑,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6"的空间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红 曹玲
文章构建包含经济增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6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0个城市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同一城市在不同子系统上发展水平表现不一;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对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性最强;三个子城市圈总体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但其内部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不同。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文余源
基于扩展Solow增长框架,本文采用空间Durbin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40个城市2001-2012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人力资本和FDI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其中FDI的效应有增强趋势,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控制空间效应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增长依然具有β条件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慢;城市间增长存在显著的且随时间增强的空间竞争效应即负的空间外部性,FDI的进入加剧了这一效应;劳动力增长对本地城市增长影响不显著,但存在正向空间外部性。上述发现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伍宁杰 官翠铃 邱映贵
本文运用系统耦合理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物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城市群内31个城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各城市在2008~2017年的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平均耦合协调程度属于轻度失调状态,部分中心城市耦合协调度较高,但其周边邻近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都市圈建设,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内的应用,实现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延飞 邵佳敏
探究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201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稳定在0.505~0.522之间,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子城市群的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但均未突破初级协调界限;(2)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分布不均衡,呈现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2017—2020年各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且空间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强;(3)除科学技术预算支出外,其余指标因素与耦合协调度均具有强关联性,科技投入对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勇 童昀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2004—2013年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并解析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州市经济差异的影响因子。以变异系数和全局自相关分析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差异。最后利用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法对各城市经济水平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十年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