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26)
- 2023(14395)
- 2022(12549)
- 2021(11526)
- 2020(9679)
- 2019(22337)
- 2018(22082)
- 2017(42688)
- 2016(23184)
- 2015(25725)
- 2014(25814)
- 2013(25795)
- 2012(24100)
- 2011(21931)
- 2010(22022)
- 2009(20366)
- 2008(19493)
- 2007(17123)
- 2006(15607)
- 2005(13718)
- 学科
- 济(112893)
- 经济(112789)
- 管理(63201)
- 业(56502)
- 企(46406)
- 企业(46406)
- 方法(44168)
- 数学(37763)
- 数学方法(37379)
- 地方(27835)
- 中国(27813)
- 学(25646)
- 农(24465)
- 业经(22241)
- 财(21688)
- 制(16988)
- 农业(16888)
- 环境(16413)
- 理论(16256)
- 地方经济(15857)
- 和(15643)
- 贸(15454)
- 贸易(15445)
- 易(14799)
- 融(13797)
- 金融(13795)
- 银(13378)
- 银行(13321)
- 技术(12952)
- 划(12871)
- 机构
- 大学(338749)
- 学院(336501)
- 济(138066)
- 经济(135007)
- 管理(129551)
- 研究(121312)
- 理学(111748)
- 理学院(110361)
- 管理学(108327)
- 管理学院(107744)
- 中国(87244)
- 科学(77612)
- 京(74067)
- 所(62083)
- 财(60167)
- 研究所(56877)
- 农(56027)
- 江(53505)
- 中心(52913)
- 业大(51281)
- 财经(48377)
- 范(46670)
- 北京(46490)
- 师范(46137)
- 院(44565)
- 农业(43961)
- 经(43832)
- 经济学(42051)
- 州(40438)
- 师范大学(37491)
- 基金
- 项目(230906)
- 科学(180976)
- 基金(167550)
- 研究(163956)
- 家(147763)
- 国家(146620)
- 科学基金(125059)
- 社会(103800)
- 社会科(98352)
- 社会科学(98318)
- 省(90526)
- 基金项目(89908)
- 自然(82971)
- 自然科(80967)
- 自然科学(80944)
- 自然科学基金(79492)
- 划(76148)
- 教育(73652)
- 资助(69560)
- 编号(64816)
- 重点(52121)
- 成果(51986)
- 发(50479)
- 部(49915)
- 创(46655)
- 课题(45567)
- 科研(43987)
- 创新(43672)
- 国家社会(42451)
- 计划(42428)
- 期刊
- 济(159199)
- 经济(159199)
- 研究(102410)
- 中国(61537)
- 学报(56650)
- 科学(52580)
- 农(49591)
- 管理(48020)
- 财(43322)
- 大学(41699)
- 学学(39523)
- 农业(34323)
- 教育(32302)
- 技术(28057)
- 融(26825)
- 金融(26825)
- 经济研究(25660)
- 财经(24020)
- 业经(23865)
- 问题(21658)
- 经(20611)
- 技术经济(17284)
- 业(17212)
- 图书(16814)
- 资源(16201)
- 科技(16037)
- 理论(15786)
- 现代(15707)
- 版(14870)
- 商业(14551)
共检索到498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党彦龙 白永亮
首先,对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进行测度,找出中心城市武汉。其次,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边缘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再次,基于城市的中心性和空间区位,找出边缘圈层的支撑城市——长沙、南昌、合肥、襄阳、宜昌、驻马店。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支撑城市为参照,对核心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并找出核心圈层的支点城市——岳阳、九江、安庆、六安、信阳、随州、荆门、荆州。最后,基于引力模型对支撑城市的空间引力范围和引力层级进行界定,以此刻画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圈—边缘圈的"双圈"空间框架,以及由六大城市圈构成的空间支撑,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6"的空间结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ESDA-GIS多种方法,在充分考虑传统经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经济发展生态成本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的空间匹配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低聚集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现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生态成本空间集聚现象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且呈现出高高集聚减少、低低集聚增多的现象,生态成本消耗有所改善;2001~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差异化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本过渡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生态成本,进而发展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德勇 胡赓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想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竞争优势,必须先分析其内在的差异。研究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就是整合城市群内部资源,促进城市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必要环节。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测度了200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以及三大子城市群内部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内三大子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但在逐步缩小;三大子城市群中的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在扩大,成为总体差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最后,本文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结果,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中心多节点的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评估了36个城市2011~2013年的耦合度,并利用GIS技术分析系统的得分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三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36个城市生态环境得分均值很高,城市之间差异很小。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明显存在3个高耦合度的聚集区域,即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南昌(含鄂州、黄石和九江)城市带和鄂北4市,即十堰、襄阳、宜昌和荆门。最后,36个城市之间耦合度的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士鹏 张志英
利用经济距离模型对黔中城市群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形模型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黔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包括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遵义县、遵义市、安顺市、平坝县等22个城市;城市主要集中于铁路及高速公路沿线;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发育较为成熟,空间可达性较好;城市空间分布属于典型的集聚型,且集聚程度很高;贵阳市和安顺市是黔中城市群中比较重要的2个节点;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兰海、沪昆高速公路呈轴线状拓展。据此,提出了黔中城市群未来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即打造"一圈"、"两主轴"、"两次轴",培育"一个增长极...
关键词:
空间范围 空间结构 黔中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志高 林爱文 王伦澈
基于长江中游5个气象辐射站点1961年以来的每日太阳辐射成分及其他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了近半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指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突变年份,并分析了太阳辐射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3年来长江中游地面接收太阳总辐射呈现先下降("变暗")、后上升("变亮")的趋势,该区域的辐射变化与全球范围内的"变暗"及"变亮"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63;而降水量则与太阳辐射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41。太阳辐射的这种突变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气温的变化,在"变暗"阶段,太阳辐射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1和0.82,但其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则不显著;在"变亮"阶段,太阳辐射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平均气温呈现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62以及0.46,但其与最低气温的相关性则不显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文余源
基于扩展Solow增长框架,本文采用空间Durbin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40个城市2001-2012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人力资本和FDI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其中FDI的效应有增强趋势,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控制空间效应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增长依然具有β条件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慢;城市间增长存在显著的且随时间增强的空间竞争效应即负的空间外部性,FDI的进入加剧了这一效应;劳动力增长对本地城市增长影响不显著,但存在正向空间外部性。上述发现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凌翔 张臣刚 卢静 杨璐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为基于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土地供应政策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土地供应结构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在城市之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相关性不强,三省内部,仅湖北省地级市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空间外溢性且在用地类型上存在差异;(3)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提高的直接效应最显著,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的间接效应显著。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展开全方位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重点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15个市辖区和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第二,城市收缩总体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三种,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含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湖北境内,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含荆门、宜昌和孝感;交错型收缩主要包含常德、黄石和益阳,呈现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条状交错状态。第三,城市收缩的出现伴随着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和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就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增长最快。第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地域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差作为衡量地区绝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用于衡量相对差异的变化,选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和分布态势。以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地图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子城市群内旅游发展差异明显,子城市群间旅游发展差异不明显。旅游极化效应明显,旅游发展的轴—辐网络效应不突出,旅游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不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有一定的集聚趋势,但目前尚不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差异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盈 张津 刘转花 林爱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列入我国城市化21个主要地区之一,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将使其成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平台。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量化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呈现明显的层级关系,武汉是城市群的发展核心,长株潭、南昌则为城市群的次级中心;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次级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具有差异性,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并且两个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较高,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联系松散且相对边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发展中级城市以增强外向功能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关键词:
城市效率 空间分异 长江中游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