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47)
2023(17106)
2022(14960)
2021(13938)
2020(11884)
2019(27602)
2018(27385)
2017(53087)
2016(29025)
2015(32878)
2014(32640)
2013(32302)
2012(29967)
2011(27233)
2010(27335)
2009(25207)
2008(24898)
2007(22325)
2006(19432)
2005(16977)
作者
(84187)
(70180)
(69801)
(66576)
(44989)
(33829)
(31829)
(27470)
(26595)
(25094)
(24171)
(23510)
(22400)
(22101)
(21809)
(21555)
(21378)
(20856)
(20436)
(20373)
(17440)
(17227)
(17001)
(16023)
(15807)
(15790)
(15635)
(15554)
(14213)
(14002)
学科
(120177)
经济(120058)
管理(85557)
(81768)
(68356)
企业(68356)
方法(56459)
数学(48392)
数学方法(47881)
中国(31891)
(31183)
(29008)
地方(26368)
(26247)
业经(26170)
技术(22778)
(21574)
贸易(21560)
农业(21203)
(20800)
理论(20642)
(20483)
(18594)
(18572)
财务(18522)
财务管理(18480)
环境(17825)
企业财务(17513)
(16968)
银行(16910)
机构
大学(415980)
学院(414072)
管理(165752)
(162993)
经济(159221)
理学(143534)
理学院(141910)
管理学(139539)
管理学院(138772)
研究(136746)
中国(100079)
(88794)
科学(86609)
(73665)
(68621)
(67415)
(64467)
研究所(62730)
中心(62704)
业大(62498)
财经(59578)
(56176)
师范(55652)
北京(55558)
(54005)
农业(52967)
(50163)
(49701)
经济学(48452)
师范大学(44945)
基金
项目(283025)
科学(222752)
研究(205619)
基金(204695)
(177865)
国家(176406)
科学基金(152267)
社会(129035)
社会科(122237)
社会科学(122203)
(112213)
基金项目(109870)
自然(100019)
自然科(97710)
自然科学(97685)
自然科学基金(95942)
教育(94821)
(93546)
资助(84342)
编号(84082)
成果(67733)
重点(62996)
(62078)
(60976)
(60207)
课题(57841)
创新(56451)
科研(54163)
教育部(53021)
大学(52713)
期刊
(176011)
经济(176011)
研究(117428)
中国(77746)
学报(65310)
科学(60015)
(59680)
管理(58308)
(55200)
大学(48588)
教育(46984)
学学(45428)
农业(41102)
技术(36282)
(33504)
金融(33504)
业经(29804)
财经(28334)
经济研究(27309)
问题(24395)
(24152)
图书(23928)
(21913)
技术经济(21100)
科技(21045)
理论(19863)
商业(19070)
(18761)
资源(18418)
现代(18380)
共检索到599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苏攀达  
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6—2017年区域高水平合著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特征并探讨网络邻近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日趋扩大,联系日趋增强并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且网络节点具有显著等级层次性。通过特征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分析发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但无标度特征不明显。QAP回归结果表明,地理、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本邻近都对知识合作网络有显著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莹  邹芳  姜李丹  张琳  黄颖  
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两个关键研究问题,以专利文献这一重要技术信息数据源为基础,提出一套系统可行的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分析模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整体呈现为省内合作关系强、省际合作较弱;区域内"中间人"较缺失,阻碍了知识信息资金等传播的效能,降低了合作意愿;地理邻近性与技术创新合作绩效呈倒"U"型关系,且正处于上升态势,能够正向促进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发展;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正向促进技术创新合作绩效,且二者交互作用大于其独立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准   钟玉琪   张凡  
文章基于2006—2021年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两个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专利总量空间分布的“马太效应”显著,呈现低值区域包围中高值区域的“中心-外围”空间形态,区域内“一强众弱”特征明显。(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已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稳定“三角形”格局,但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长沙、南昌在整体网络中作为重要的创新枢纽有显著的资源辐射作用。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具有较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城市间协同创新水平总体较低,尚未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3)从跨群视角看,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现已构成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城市为主要合作对象的放射状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随着跨群网络节点增多,网络密度波动较为明显,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稳定性整体弱于群内专利合作创新网络。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宏兵   庞元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联系增长迅速,创新网络结构从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双核心”结构发展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核心”结构;QAP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表现出抑制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宏兵   庞元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联系增长迅速,创新网络结构从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双核心”结构发展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核心”结构;QAP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表现出抑制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滟  李泽宇  李超  
运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和ML指数,采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2007-2014年的数据,比较了不考虑环境污染、考虑环境污染和绿色发展三种情形下的创新效率、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江西、湖南多数长中游城市仍然处在创新发展的红利期,湖北大部分长中游城市已经出现边际效率下降,技术效率不足;大部分城市技术效率跟不上技术进步,单纯地追求技术进步不足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绿色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城市交通通达程度、政府支持、城市高校数量、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有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雅琴  沈小萌  余谦  
优势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基于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政策背景下,研究其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产业进行了综合评价,选取出其中的优势产业集群,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童茜  王立梅  许鑫  
[目的/意义]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研究,分析科研合作发展现状,为未来发展提供建议。[方法/过程]基于长三角城市合作发表在SCIE和SSCI数据库中的论文,运用信息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科研合作整体网络、核心网络、核心节点的演化进行研究。[结果/结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研合作不断增强,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加,合作逐渐打破省域限制。核心网络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个核心城市主导的结构依旧稳健。但也存在上海的绝对核心地位逐渐下降、省份之间科研合作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局限] 研究对于城市群间的科研合作网络分析仅停留在合作数量无法判断其合作质量,未包括专利等数据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琳  刘瑞  
利用2006-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拓展DEA法对两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模型,探析互联网发展对创新要素在城市群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且存在群际差异;在两大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现非线性,创新人员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倒U型”特征,创新资本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U型”关系,相应拐点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梦琦  胡树华  王利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包含的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这些城市在综合分析、区域分析和投影分析三方面进行效率评价,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较好,但仍存在短板问题,湘鄂赣三省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未达DEA有效的城市主要是由于创新投入利用不充分导致产出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利用创新投入,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柔性流动三条改进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潘江培  姜霞  詹子烨  王卓  
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使用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融合水平进行实证测度,探讨其城乡融合发展过程的空间差异与演化规律,发现导致“区域发展差异性”与“时空演变趋同性”的原因,最终得出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以及环保投资方面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