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90)
- 2023(6649)
- 2022(5717)
- 2021(5355)
- 2020(4213)
- 2019(9871)
- 2018(9291)
- 2017(17730)
- 2016(9949)
- 2015(10431)
- 2014(10550)
- 2013(10477)
- 2012(9747)
- 2011(8866)
- 2010(8907)
- 2009(8145)
- 2008(8032)
- 2007(7002)
- 2006(6211)
- 2005(5279)
- 学科
- 济(43253)
- 经济(43219)
- 管理(22071)
- 业(20217)
- 方法(18491)
- 数学(15740)
- 数学方法(15503)
- 企(15179)
- 企业(15179)
- 地方(14086)
- 中国(12667)
- 学(11315)
- 农(9807)
- 业经(8008)
- 环境(7765)
- 财(7710)
- 农业(7263)
- 城市(7039)
- 理论(6523)
- 地方经济(6328)
- 发(5679)
- 制(5371)
- 和(5284)
- 划(5257)
- 生态(5208)
- 资源(5190)
- 城市经济(5174)
- 技术(5138)
- 融(4909)
- 金融(4908)
- 机构
- 学院(141104)
- 大学(139766)
- 研究(53601)
- 管理(51723)
- 济(51241)
- 经济(49860)
- 理学(44730)
- 理学院(43960)
- 管理学(42928)
- 管理学院(42653)
- 科学(38016)
- 中国(36908)
- 京(32320)
- 所(27816)
- 江(27059)
- 农(26679)
- 研究所(26010)
- 业大(24713)
- 中心(23669)
- 范(22415)
- 财(22267)
- 师范(22162)
- 院(21146)
- 农业(20640)
- 北京(19345)
- 财经(18332)
- 师范大学(18263)
- 省(18176)
- 州(17820)
- 研究院(16736)
- 基金
- 项目(104607)
- 科学(82907)
- 基金(76308)
- 家(69520)
- 研究(69226)
- 国家(69045)
- 科学基金(58689)
- 社会(44587)
- 省(43055)
- 社会科(42468)
- 社会科学(42452)
- 基金项目(42023)
- 自然(40957)
- 自然科(39953)
- 自然科学(39943)
- 自然科学基金(39174)
- 划(35921)
- 资助(31391)
- 教育(30387)
- 编号(24882)
- 重点(24385)
- 发(23459)
- 部(21374)
- 计划(21351)
- 科研(20418)
- 创(20323)
- 创新(19225)
- 课题(19068)
- 科技(18865)
- 江(18679)
共检索到1995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丽婷 刘大均 赵越 胡静 张祥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及其可达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不同等级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且具有"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的分布模式分别为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2)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较好,区域内平均可达性时间为38.84 min,且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省级森林公园的可达性要优于国家级森林公园。(3)基于县级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在空间上呈聚集格局,森林公园可达性的热点区域分布自东向西表现为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和冷点区,省级森林公园可达性与之表现出较强的相似,而国家级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高喆
基于城市间列车最短时间距离数据,使用最短时间距离模型、可达性系数和经济潜力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可达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快速崛起,时间压缩效益显著,可达性获得极大的提升;传统铁路、现状高速铁路和规划高速铁路情形下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模式,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了相对区位较优越地区向周边地域的迅速扩张,壮大了城市的发展潜能;城市群的可达性格局受高速铁路网络发育水平的显著影响,高速铁路建设初期强化了区域可达性的分异,而随着路网的完善,区域可达性的差异逐渐弱化。科学地研究和呈现城市群高铁建设前后区域可达性格局与差异,对于有效实现区域间交通网络的科学对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勇 童昀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60处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点指数、Voronoi多边形面积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图层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区域水利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解释了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谷歌地图搜索测算了各水利风景区对于相应城市群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水利风景区呈随机、均匀分布态势,但有集聚分布倾向;空间集聚形态上表现为三处高密度集聚圈、三处低密度集聚圈、一处真空地带;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政策支撑等多因素影响;水利风景区的通达度均值为212.15分钟,大部分水利风景区可达性并不理想;湖南各地级市到达所有水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展开全方位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重点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15个市辖区和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第二,城市收缩总体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三种,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含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湖北境内,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含荆门、宜昌和孝感;交错型收缩主要包含常德、黄石和益阳,呈现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条状交错状态。第三,城市收缩的出现伴随着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和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就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增长最快。第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准 陈曦
通过科学构建城市创新潜力的指标体系,以200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可视化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以及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基于变异系数法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以阐释其空间收敛规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空间分布上具有方向性、空间关联性与空间扩散性特征,早期区域东部城市创新潜力弱于西部,后期则西部略强于东部,3个省会城市中、武汉和长沙创新潜力呈现明显优势;从动态演化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整体呈一体化和均衡化趋势;空间收敛分析显示区域内各城市创新潜力的收敛特征和追赶效应显著。基于研究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利用创新“增长极”效应,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和南昌的创新中心枢纽和辐射作用,合力构建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创新潜力向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转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竟虎
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GIS技术,通过最近邻指数和热点聚类法分析中国713个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结构特征;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1991年和2010年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国家森林公园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从1991年的168.18min缩短为2010年的137.86min;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县域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显著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亚文 李晓青 周楷淳 谢炳庚
文章从地理学视角对短视频网络空间关注度进行研究,并探索性分析了短视频生产的新型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关系及其交互机制。采用空间分布均衡性测度方法分析了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了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的空间结构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从空间分布均衡性来看,城市群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空间分布均衡性较好、集聚度适中,江西省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均衡性比较接近;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空间分布均衡性较差、集聚度较高。(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整体格局呈“两翼较高,中部高低相间”格局,其中武汉市和长沙市关注度最高,位于第一等级。(3)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整体呈空间正相关,但空间集聚程度低,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其中武汉市为高值集聚区,益阳市为低值集聚区,其他城市集聚特征不显著;武汉市和长沙市为热点区域。(4)从影响因素来看,电商物流水平、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创业环境质量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对城市旅游抖音关注度的提高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其中电商物流水平正向作用最大,创业环境质量正向作用较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传清 郑林
城市群日益成为我国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出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基于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和城镇化格局现状分析,采用湘鄂赣3省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与城镇化格局的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分布不均衡,武汉、长沙、南昌3大省会城市一直是人口的主要集中地,人口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但城市群整体的人口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单核心结构向多核心结构的发展趋势;(2)人口"镇"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水平经历了由以长江为界北高南低分布向沿长江、京九和浙赣沿线地区分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核心结构的城镇化格局;(3)对比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的演变过程,反映出人口集聚度对城镇化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区域城镇化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显著。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辉 郤雨菲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地域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差作为衡量地区绝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用于衡量相对差异的变化,选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和分布态势。以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地图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子城市群内旅游发展差异明显,子城市群间旅游发展差异不明显。旅游极化效应明显,旅游发展的轴—辐网络效应不突出,旅游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不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有一定的集聚趋势,但目前尚不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差异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均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的旅游大数据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数据来源。基于网络游记攻略文本数据的挖掘,运用GIS空间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的空间格局及其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逐渐形成了以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为重要支撑的"品"字型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藩篱效应;旅游流空间差异明显,长沙市→湘潭市、上饶市→景德镇市、长沙市→岳阳市、武汉市→宜昌市等是主要流动方向;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比较松散,且不均衡性强,主要由少数节点控制,系统内部存在较强的凝聚性;武汉市、长沙市是核心节点,南昌市是次核心节点,九江市、上饶市、宜昌市、岳阳市等是重要节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处于延伸扩展模式发展阶段,在城市群旅游流内部存在多个子嵌套系统。最后,就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空间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承丽 郭夏爽 周国华 吴佳敏 陈伟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聚创新资源的核心支撑载体,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抓手。论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平台整体呈现出集聚分布特征,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呈"品字形"的分布格局;②基于不同等级和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的各类创新平台均呈现出显著集聚的特征,但集聚强度和集聚状态存在一定差异;③创新平台总体和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空间集聚存在尺度效应,随地理距离的变化空间集聚趋势先增强后减弱;④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融实力、信息化程度、利用外资水平、人力资本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交通可达性、城镇化水平、经济基础和创新氛围。
关键词:
创新平台 空间分布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关键词:
城市效率 空间分异 长江中游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