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2)
2023(9242)
2022(7061)
2021(6315)
2020(5044)
2019(11100)
2018(11012)
2017(20924)
2016(11642)
2015(12533)
2014(12775)
2013(12297)
2012(10940)
2011(9936)
2010(10019)
2009(9172)
2008(9025)
2007(7951)
2006(7319)
2005(6567)
作者
(35031)
(29425)
(28968)
(27884)
(18870)
(14339)
(13106)
(11362)
(11231)
(10564)
(10254)
(10128)
(9817)
(9341)
(9213)
(9197)
(8799)
(8663)
(8631)
(8531)
(7303)
(7277)
(7165)
(6836)
(6673)
(6585)
(6580)
(6469)
(6037)
(5926)
学科
(50066)
经济(50017)
管理(28670)
(26297)
(18857)
企业(18857)
方法(17280)
中国(16762)
(16060)
地方(15884)
数学(13967)
数学方法(13817)
(12309)
业经(12099)
环境(11644)
农业(11075)
(9311)
(9098)
(8281)
城市(8192)
理论(7941)
(7213)
生态(7091)
发展(6805)
(6796)
(6742)
金融(6740)
产业(6689)
地方经济(6661)
(6567)
机构
学院(166465)
大学(163153)
(62106)
研究(61893)
经济(60509)
管理(59076)
理学(50687)
理学院(49896)
管理学(48819)
管理学院(48508)
中国(43567)
科学(42071)
(36197)
(32236)
(31569)
(31540)
研究所(29229)
(27874)
中心(27716)
业大(26964)
(25865)
师范(25561)
农业(25038)
(23085)
财经(22580)
(21591)
北京(21422)
师范大学(20824)
(20746)
(20493)
基金
项目(118950)
科学(94735)
基金(87090)
研究(82312)
(78130)
国家(77544)
科学基金(66359)
社会(54283)
社会科(51468)
社会科学(51456)
(48733)
基金项目(47486)
自然(44093)
自然科(42961)
自然科学(42949)
自然科学基金(42172)
(40393)
教育(35855)
资助(34078)
编号(30888)
重点(27890)
(27784)
(24514)
(23999)
成果(23203)
课题(22994)
国家社会(22897)
计划(22846)
创新(22599)
科研(22565)
期刊
(73702)
经济(73702)
研究(45332)
中国(31713)
(29799)
学报(29526)
科学(28495)
大学(21382)
学学(20579)
农业(20240)
管理(19659)
(19374)
教育(14237)
(13814)
金融(13814)
业经(13606)
资源(11712)
问题(11447)
技术(11410)
(10776)
经济研究(10465)
财经(10465)
(9066)
(8942)
(8730)
城市(8439)
(8352)
现代(8218)
科技(8070)
业大(7484)
共检索到241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贺小荣   石彩霞   彭坤杰  
科学诊断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多维适配关系,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考察对象,首先基于演化韧性思想,依次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韧性评估体系,继而从时间、空间、时空交互3个层面勾勒两者的时空适配特征,最后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两系统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适配指数从2005年的极不适配(0.397)跃升为2020年的中度适配(0.736),年均增长率为3.926%,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为高值区,城市群内部协调适配的非均衡特征显著。(2)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适配水平的空间关联格局呈现一定转移惰性,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与空间锁定特征,城际空间协作强度高于空间竞争。(3)短期内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互促关系显著,新型城镇化对生态韧性的促进力度强于生态韧性对新型城镇化的提升作用,较长时段内各系统自我发展的惯性更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韶清  夏安桃  
运用综合评价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揭示近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变格局与阻碍该地区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呈现出显著的区域不平衡不协调现象,主要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环长株潭城市群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武汉城市圈则最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总体差异在逐渐扩大,且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各地市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城市群城市韧性各阶段的变化较为显著,经历了"中高水平集聚""中低水平分散",最后演变为"中等水平聚集";阻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由经济—基础设施方面逐渐过渡到了基础设施—社会—生态方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梅  赵炜涛  
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效率是当前关注热点。文章采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城镇化、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且城镇化水平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而生态效率与旅游业发展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这种相互促进关系比较微弱,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旅游业发展对于生态效率具有负的影响;最后从方差分解来看,城镇化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始终高于生态效率,且从长期来看这种关系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建军   胡静   黄宇瑄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借助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寻城市韧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动态预测城市韧性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韧性呈现缓慢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离散程度较小,并呈缓慢收敛的趋势;高等级韧性区少,低等级韧性区分布广泛,基本形成“以顶点为高韧性区,边为中、低韧性区的正三角形形态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2)开放强度、产业结构多样化及城市化水平是该区域城市韧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开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影响稍弱,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韧性影响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3)未来,研究区城市韧性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城市韧性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高韧性值地区将会大幅增加,地区间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武汉、长沙、南昌、株洲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显,“核心—边缘”城市韧性空间格局将进一步稳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建清  边娜  范斐  
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间的关联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近期的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正,较远期的科技创新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反向效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远期影响为正,中期影响效应变为负,近期又会由负转正。即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具有时滞性,前期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为负,随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强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旭  卢新海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截面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研究结果:(1)2005—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和人居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空间上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峰值区域的"多中心"分布特征为主,且地域差异逐渐缩小;(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则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从濒临失调逐步跨入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上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和新余为峰值区域,以荆州、孝感、咸宁、吉安等地为低值区域的分布格局,但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有向片状分布发展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指数逐年提升,并且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在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存在明显的协同发展特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彦平  王雪峰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传清  郑林  
城市群日益成为我国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出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基于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和城镇化格局现状分析,采用湘鄂赣3省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与城镇化格局的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分布不均衡,武汉、长沙、南昌3大省会城市一直是人口的主要集中地,人口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但城市群整体的人口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单核心结构向多核心结构的发展趋势;(2)人口"镇"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水平经历了由以长江为界北高南低分布向沿长江、京九和浙赣沿线地区分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核心结构的城镇化格局;(3)对比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的演变过程,反映出人口集聚度对城镇化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区域城镇化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冉端  
城市群正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城市群集聚区的快速城镇化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但是不清楚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影响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该文借助1995~2015年间5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在5和10 km格网尺度上,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多样性等3方面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水平。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加入空间滞后项的空间误差模型(SEMLD)探测了土地利用转型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和非空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转型,耕地面积净减少6 153.80 km~2,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6 205.25 km~2;(2)地级市以及周边格网和主要的交通道路沿线格网土地利转型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变化显著高于其他地区;(3)不同格网尺度城镇化和土地利用转型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4)回归结果显示,SEMLD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土地利用转型与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在不同尺度回归分析中发现土地利用转型水平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未来的土地利用管理以及城镇化发展中需要考虑二者之间的显著的空间依赖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兴华  钟业喜  李建新  黄洁  
在通过可达性方法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及社会3个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2001、2006及2011年3个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对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分类,利用回归分析对各类型县域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各地区间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在子系统演化过程中,以经济城镇化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为社会城镇化,最后为人口城镇化过程。(2)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率与城市等级规模、交通及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各子系统在空间格局演变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子系统变化率间具有明显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润  张杰  蔡思怡  余意峰  毛怡  
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是贯彻实施以人为本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关系,采用核密度估计法、ESDA探索性方法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分析,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度耦合协调关系区域差异,最后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综合指数逐年递增,且两者时空演变呈现高度拟合特征。(2)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关系逐渐增强,但整体水平不高,以武汉为首的省会城市耦合协调指数较高,其他城市耦合协调关系呈现不平衡特征。(3)区域差异方面,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内不平衡状态逐渐缩小,但子城市群内部耦合协调关系差异明显,武汉城市圈内部差异化特征最为显著,城市间发展协同性较低。(4)从灰色关联度模型和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结果来看,城镇化率、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居民生活质量及两者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影响最大,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落户限制,健全落户政策,提供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高品质城市生活为目标,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勇  张瑞  任洁  
县域生态效率是支撑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托多源数据构建县域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EBM模型进行测度,并借助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动态特征,进一步将时空跃迁类型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嵌套以探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于2005~2018年显著提升,其空间分布凝聚力较强且具备较高路径锁定特征,各县域单元存在一定跃迁惰性,“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周边县域单元生态效率局部空间特征动态性更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丰城市具备最大波动性,长沙市市辖区具备最大稳定性;经济-气候驱动、产业-资源制约、经济-资源驱动、产业-降水制约等4种驱动/制约模式呈现出自“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至“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制约向驱动转化的演进格局,各自蕴含不同的驱动机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翀   陈梦雨   王强   张梦洁   林樱子  
经济韧性是指城市与区域在遭受冲击时,快速吸收、恢复并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的能力,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从冲击周期出发,将区域经济韧性划分为长周期经济韧性和短周期经济韧性,分别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从时序演变特征、空间演变格局两方面分析其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短周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冲击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不同,其中政府治理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持久正向促进作用;(3)长周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创新能力、劳动力状况始终是影响经济韧性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基础、外贸情况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也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以期为把握经济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