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84)
2023(16710)
2022(14456)
2021(13332)
2020(10889)
2019(25216)
2018(25030)
2017(47593)
2016(26157)
2015(29265)
2014(29506)
2013(29197)
2012(27116)
2011(24644)
2010(24853)
2009(23020)
2008(22633)
2007(19973)
2006(18063)
2005(16405)
作者
(76923)
(63700)
(63501)
(60250)
(40993)
(30700)
(28769)
(24889)
(24532)
(23077)
(22055)
(21806)
(20665)
(20271)
(19814)
(19652)
(18935)
(18830)
(18469)
(18400)
(15996)
(15815)
(15402)
(14675)
(14301)
(14297)
(14295)
(14260)
(12924)
(12605)
学科
(109889)
经济(109750)
管理(76985)
(70877)
(57825)
企业(57825)
方法(42629)
数学(35806)
数学方法(35396)
中国(33498)
(29646)
地方(29327)
(26352)
业经(25906)
(23625)
(23337)
农业(19977)
环境(19939)
(18480)
贸易(18465)
(18109)
银行(18062)
(17796)
理论(17704)
(17599)
金融(17596)
(17362)
(17267)
技术(17224)
(15999)
机构
大学(373382)
学院(373090)
(147433)
管理(144842)
经济(143984)
研究(131205)
理学(123764)
理学院(122274)
管理学(120249)
管理学院(119561)
中国(97721)
(82022)
科学(81463)
(69823)
(66361)
(60605)
(60481)
研究所(59987)
中心(58472)
业大(54817)
财经(54386)
(52053)
北京(51942)
师范(51535)
(49154)
(48199)
农业(47079)
(46514)
经济学(43439)
师范大学(41835)
基金
项目(250660)
科学(197209)
研究(184308)
基金(180187)
(156632)
国家(155296)
科学基金(133456)
社会(116018)
社会科(109881)
社会科学(109855)
(99491)
基金项目(96116)
自然(86172)
自然科(84092)
自然科学(84075)
教育(83666)
(82923)
自然科学基金(82512)
编号(74985)
资助(73698)
成果(61203)
(56962)
重点(56282)
(54442)
课题(52940)
(51784)
创新(48436)
(47462)
国家社会(47161)
科研(47148)
期刊
(173105)
经济(173105)
研究(114892)
中国(79130)
学报(57649)
(55842)
管理(55112)
科学(54330)
(52212)
教育(44073)
大学(43487)
学学(40743)
农业(38387)
(34852)
金融(34852)
技术(32458)
业经(29211)
财经(26298)
经济研究(26042)
问题(23668)
(22424)
(19539)
图书(19490)
科技(18388)
理论(17792)
技术经济(17555)
现代(17503)
资源(17430)
(16582)
商业(16316)
共检索到570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小玉  邱信丰  
工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绿色制造的内在要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同处工业化中期阶段,共同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难题。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下,走绿色工业协同发展之路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大、降能耗任务严峻、绿色发展协作程度低等问题,有必要从绿色工业选择、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市场体系共建及工业废弃物绿色处理等层面构建协作机制,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工业的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小玉  邱信丰  
工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绿色制造的内在要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同处工业化中期阶段,共同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难题。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下,走绿色工业协同发展之路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大、降能耗任务严峻、绿色发展协作程度低等问题,有必要从绿色工业选择、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市场体系共建及工业废弃物绿色处理等层面构建协作机制,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工业的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建斌  陈富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增长极之一,其绿色协调发展关系着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进程。研究选定超效率DEA-CCR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情况作评价,发现2013—2017年绿色协调发展效率是以上升趋势缓慢演进,但次区域间的效率差异比较显著;通过设立竞合博弈模型,分析次区域竞合博弈主体在几类典型博弈对局中的行为策略,解释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动因;并依据分析结果从生态环保、产业协作、利益分配、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机制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曦  张陶  段宜嘉  方晓萍  周家宇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需要认清其绿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比照差距,寻找原因,推动各地区科学、有序和高质量发展。文章从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空间差异展开了实证。研究认为,各地区绿色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异质性,而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开发程度是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对此,新阶段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地区城镇化水平、推动地区开放开发,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传清  黄磊  
采用改进的熵值法,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四个维度对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内部分异显著,武汉城市圈和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增长质量的提升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引擎,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的绿色发展贡献较弱;组团式集聚绿色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演变趋势,绿色发展要素持续向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聚集。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城市建设,促进园区低碳循环绿色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强跨区域合作联合推进污染防控,积极践行绿色生态政治。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传清  黄磊  
采用改进的熵值法,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四个维度对200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整体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内部分异显著,武汉城市圈和武汉、长沙、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增长质量的提升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引擎,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的绿色发展贡献较弱;组团式集聚绿色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演变趋势,绿色发展要素持续向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聚集。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必须大力推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葛堃  邹珊  张东祥  卢新海  陈丹玲  
架构产业一体化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逻辑框架的基础上,运用SVR算法、SBM-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PVAR模型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对GTFP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2004—2017年,产业一体化与GTFP均表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呈中度协调状态,但产业一体化整体滞后于绿色经济发展;长期来看,产业一体化对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逆向过程并不明显;短期来看,产业一体化对GTFP的驱动作用由强转弱,GTFP对产业一体化的冲击效应却始终微弱,说明产业一体化是GTFP的直接驱动变量,相反则不成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静  李小帆  张红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归纳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将其整合为集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集成的综合系统,以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城市发展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GM(1,N)动态协调发展模型,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系统内协调互促角度对其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整体水平呈下降态势,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等级;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是制约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解决系统低协调性根本途径。系统协调水平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且与城市规模等级无明显的相关性。提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是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必要路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小琼  
随着赣鄂湘三省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支持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已成为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的内在要求,成为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棋眼",成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挑战性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支撑,加强"中三角"金融协作是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融合与发展的最核心内容,并强调加强金融协作要坚持共赢的基本原则,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金融生态环境三个领域的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顾江  陈京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空间统筹优化和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赋能。在由“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尺度复合而成的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指数模型对2010—2019年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效应,并探究该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各子系统间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但多数城市暂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2)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出“极化效应”显著、“回程效应”与“扩散效应”微弱的特征;(3)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4)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禀赋基础力、居民消费需求力、基础设施保障力、规模效益催动力、人力资源潜在力、经济发展拉动力“六力”共同驱动下形成的。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提出强化区域联动、瞄准核心驱动力等针对性建议,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龚胜生  张涛  丁明磊  梅琳  吴清  葛履龙  储环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构建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间的合作以政府间的合作较多,而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较少;其合作以交通、旅游、文化、商务等为重点,以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当前合作主要存在国家层面支持力度不够,非政府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区域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区域城镇化水平不高,区域一体化程度不够,合作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要抓紧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置协调建设的专门机构,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主体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志军  
区域性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经济特征。在我国,以省界划分区域界限的概念越来越被淡化,部分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城市群。打造"中四角"城市群是中部地区湘、鄂、赣、皖四省基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打造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也应该看到"中四角"城市群与其他三大城市群存在的各方面的差距和不足。结合四省各自特点和当前的发展状况,试图探寻一条符合"中四角"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庆宾  骆康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指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对1995—2016年中国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协调发展及其内在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湖北、湖南、江西省域内资源集聚能力的差异性趋向均衡、省域间资源集聚能力的差异性趋向分化;(2)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省域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收敛速度呈现湖北省域最快、湖南省域次之、江西省域最慢的特征;(3)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市场化水平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三大省域资源集聚能力的协调发展皆有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打造省域内和省域间协调发展模式、增强"高铁+城市群网络"建设力度、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强化生态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滟  李泽宇  李超  
运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和ML指数,采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2007-2014年的数据,比较了不考虑环境污染、考虑环境污染和绿色发展三种情形下的创新效率、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江西、湖南多数长中游城市仍然处在创新发展的红利期,湖北大部分长中游城市已经出现边际效率下降,技术效率不足;大部分城市技术效率跟不上技术进步,单纯地追求技术进步不足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绿色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城市交通通达程度、政府支持、城市高校数量、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有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娟  刘赛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缓解区域旅游经济粘性、实现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以引力模型为依托的旅游经济联系测度基础上,研究借助图论理论中邻接矩阵的概念构建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于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客运的综合交通联系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腾讯位置大数据,对2016年度29个节假日期间的游客空间对流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综合交通网络的空间极化效应和"俱乐部收敛"特征并存,局部呈现匀质化、网络化发展态势;旅游经济和交通网络整体协调水平不足,从全域至单个城市多数处于非协调状态;次中心、走廊和子群逐步发育,成为单中心向多中心旅游格局演变的关键。最后,提出重点发展集约化城际交通、发挥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的辐射功能、构建"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