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91)
2023(12972)
2022(11485)
2021(10692)
2020(8971)
2019(20884)
2018(20665)
2017(39890)
2016(22229)
2015(24882)
2014(24978)
2013(24751)
2012(22871)
2011(20720)
2010(20801)
2009(18860)
2008(18426)
2007(15841)
2006(14083)
2005(12010)
作者
(66702)
(55500)
(55205)
(52431)
(35752)
(26721)
(25005)
(21925)
(21427)
(19899)
(19492)
(18832)
(17890)
(17534)
(17135)
(17098)
(16740)
(16417)
(16080)
(16044)
(13895)
(13774)
(13550)
(12803)
(12511)
(12390)
(12295)
(12241)
(11220)
(11121)
学科
(88857)
经济(88757)
管理(58586)
(55127)
(44884)
企业(44884)
方法(41677)
数学(35598)
数学方法(35161)
中国(23504)
(23288)
(23215)
地方(20926)
(19125)
业经(18965)
农业(15968)
理论(15713)
环境(14784)
(14588)
贸易(14582)
(14030)
(13994)
(13336)
技术(12706)
(11953)
(11915)
财务(11855)
财务管理(11836)
教育(11394)
企业财务(11242)
机构
大学(320082)
学院(317883)
管理(124409)
(117266)
经济(114458)
研究(110563)
理学(108614)
理学院(107185)
管理学(105032)
管理学院(104471)
中国(78226)
科学(74802)
(69896)
(57224)
(56455)
研究所(53162)
业大(52091)
(51642)
(50328)
中心(48651)
(45909)
师范(45422)
农业(44660)
北京(43290)
财经(42489)
(40391)
(38577)
(37822)
师范大学(37255)
经济学(33919)
基金
项目(226534)
科学(177631)
基金(164120)
研究(159544)
(145463)
国家(144314)
科学基金(122755)
社会(98645)
社会科(93271)
社会科学(93241)
(89230)
基金项目(88918)
自然(83501)
自然科(81489)
自然科学(81467)
自然科学基金(79976)
(76074)
教育(72790)
资助(67413)
编号(64169)
重点(51387)
成果(51338)
(48867)
(48453)
(46029)
课题(44788)
科研(43816)
创新(42957)
计划(42940)
大学(40928)
期刊
(126329)
经济(126329)
研究(88906)
学报(56974)
中国(55555)
科学(52628)
(49764)
管理(42317)
大学(41420)
学学(39146)
(35781)
农业(34822)
教育(33946)
技术(25125)
(21300)
金融(21300)
业经(20919)
财经(19382)
经济研究(19013)
问题(17888)
(17705)
资源(17652)
图书(17065)
(16404)
科技(16124)
(15706)
业大(15015)
理论(14683)
现代(14401)
技术经济(14383)
共检索到448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志高  林爱文  王伦澈  
基于长江中游5个气象辐射站点1961年以来的每日太阳辐射成分及其他气象观测数据,应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了近半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指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突变年份,并分析了太阳辐射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3年来长江中游地面接收太阳总辐射呈现先下降("变暗")、后上升("变亮")的趋势,该区域的辐射变化与全球范围内的"变暗"及"变亮"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63;而降水量则与太阳辐射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41。太阳辐射的这种突变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气温的变化,在"变暗"阶段,太阳辐射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1和0.82,但其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则不显著;在"变亮"阶段,太阳辐射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平均气温呈现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62以及0.46,但其与最低气温的相关性则不显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张远  沈体雁  王敏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新兴城市群,城市间缺乏密切的职能分工协作,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尚未形成完善的功能网络,亟需对其城市职能结构特征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本研究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职能特征,然后用区位商测度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各个城市进行职能定位,最后采用职能分类方法来分析其城市职能体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职能与全国相比,只有湖北省部分城市存在优势,其中宜昌较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处于劣势,只有武汉和长沙超过平均水平;生活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层面上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柏玲  姜磊  陈忠升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18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_(2.5)逐时监测数据,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_(2.5)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年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特征,该区PM_(2.5)浓度年均值为55.28μg/m~3,其中湖北省PM_(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8.17μg/m~3;其次为湖南省,年均值为53.66μg/m~3;江西省PM_(2.5)的年均值较小,为44.01μg/m~3。(2)在季节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现势性,这与区域内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3)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1月份PM_(2.5)浓度最高,1~6月份,PM_(2.5)浓度呈逐步下降趋势,6~8月份,区域PM_(2.5)浓度处于"U"字的谷底。(4)NO2、CO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项主控大气污染物,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则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潘昱成  李秋丽  
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间的百度搜索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关系图、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特征,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城市实体特征对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的影响。研究结论:城市信息联系骨架网络呈"三角形"结构,三个中心城市分别是武汉、长沙和南昌,其中武汉是"领头羊"地位;省内城市联系较紧密,部分地区城市打破了空间距离跨区域形成联系组团,省间联系则普遍弱,省级行政边界制约明显;网络联系年际加强但整体仍未发展稳定,总体而言一体化程度不高;城市实体空间与信息空间存在交互作用,城市信息网络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行政等级的影响,空间距离影响则不明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党彦龙  白永亮  
首先,对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进行测度,找出中心城市武汉。其次,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边缘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再次,基于城市的中心性和空间区位,找出边缘圈层的支撑城市——长沙、南昌、合肥、襄阳、宜昌、驻马店。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支撑城市为参照,对核心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并找出核心圈层的支点城市——岳阳、九江、安庆、六安、信阳、随州、荆门、荆州。最后,基于引力模型对支撑城市的空间引力范围和引力层级进行界定,以此刻画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圈—边缘圈的"双圈"空间框架,以及由六大城市圈构成的空间支撑,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6"的空间结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费学海  张一平  宋清海  李培广  刘运通  金艳强  李敬  林友兴  张树斌  
为了探讨干热河谷太阳辐射的特征,本文利用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通量塔上连续2年(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辐射数据,对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林冠上太阳辐射(总辐射(Q)、反射辐射(Qα)、有效辐射(I)、净辐射(Rn))的日变化、季节和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反照率(α)和I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域Q、Q_α、I、R_n的年均辐射值分别为6 210.2、807.9、1 822.9、3 578.7 MJ/(M2·a)。雨季各辐射总量占年总量比例分别为52.9%、56.3%、39.1%、59.2%,除雨季I占全年的比例小于干季外,其他3个辐射分量占全年的比例均是干季<雨季。α...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展开全方位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重点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15个市辖区和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第二,城市收缩总体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三种,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含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湖北境内,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含荆门、宜昌和孝感;交错型收缩主要包含常德、黄石和益阳,呈现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条状交错状态。第三,城市收缩的出现伴随着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和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就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增长最快。第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邵璇璇  姚永玲  
在"流空间"视角下,基于引力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NA"方法计算了当前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整体密度、中心性指标,并划分凝聚子群,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网络初步形成,但核心性弱、联系松散、派系分割、行政边界阻滞明显,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偏离,空间结构亟待优化;地理邻近性对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的影响依然深刻,但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劳动市场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投资、产业结构等差异关系的影响日渐显著。认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优化,应突破客观地理因素的限制,使长江中游城市群成长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建军   胡静   黄宇瑄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借助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寻城市韧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动态预测城市韧性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韧性呈现缓慢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离散程度较小,并呈缓慢收敛的趋势;高等级韧性区少,低等级韧性区分布广泛,基本形成“以顶点为高韧性区,边为中、低韧性区的正三角形形态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2)开放强度、产业结构多样化及城市化水平是该区域城市韧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开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影响稍弱,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韧性影响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3)未来,研究区城市韧性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城市韧性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高韧性值地区将会大幅增加,地区间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武汉、长沙、南昌、株洲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显,“核心—边缘”城市韧性空间格局将进一步稳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大亮  孙烨  任航  陈影影  张振克  
随着地理研究迈入大数据时代,运用互联网展开城市网络结构研究逐渐成为经理地理研究的新思路。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百度指数,获取2011年~2014年百度用户关注度,构建百度指数城市信息流网络,从大城市群视角和所辖三大子城市群视角,分别探讨城市网络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城市等级日益明晰,差距拉大。三大子城市群表现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区域非均衡性突显;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和改造着城市群,但非完全颠覆传统城市网络格局,地理区位对城市网络格局和城市影响力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玮  苏敬  
伴随着上海城市化的发展,太阳辐射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利用上海1991—2012年的辐射资料以及上海市统计年鉴资料,分析了上海地面太阳辐射的年际变化规律,并通过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GM(1,N)模型研究了上海城市发展综合指标及各个城市发展因子对太阳辐射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991—2012年上海太阳散射辐射呈上升趋势,直接辐射呈下降趋势,总辐射呈轻微下降趋势。上海城市化进程综合指标与太阳散射辐射呈正相关,与太阳直接辐射呈负相关,而与总辐射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影响太阳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最主要的城市因素是人口密度,其次还有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和住宅竣工建筑面积等。对于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GM...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一平  窦军霞  于贵瑞  赵双菊  宋清海  孙晓敏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利用西双版纳2003年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整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冠层太阳辐射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年日总辐射为13.75MJm2,各辐射分量占年总辐射的百分率为净辐射59.98%、有效辐射28.68%、反射辐射11.34%、透射辐射7.13%.因季节间气候特征的差异,使得雾凉季林冠上的太阳辐射时间变率较小,而雨季的较大;干热季则受林冠集中换叶的影响,太阳辐射各分量的变化较为特殊.在热带季节雨林,透射辐射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度,特别是干热季时数值较高;一天中,透射辐射数值在中午较高,并且干热季时存在“突跃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政  贺清云  屈湘颖  
通过离心模型与贡献度测算,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工业用地演变历程及其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9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工业用地总增幅达300%,经历了启动、加速、高峰三个增长阶段。其占建成区增量的比重达到41.08%,是带动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力量。(2)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南昌都市圈对工业用地的集聚作用不断加强,在2019年已集中了整个城市群55.96%的工业用地,而其他城市工业用地增长相对滞后,导致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用地布局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3)城市规模与工业用地对城市扩张的贡献度成强正相关,说明工业用地增长是促进城市规模提升的主要因素。(4)三大城市圈中工业用地分布过度集中,且靠近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生态区。如果保持现有增速,很可能因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而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丹玲  李菁  胡碧霞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将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规模+空间+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框架中,使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测算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法考察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且由于不同集聚区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前提下,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格局的作用大小和方向不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据此认为,要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着重发挥城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辉   郤雨菲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