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64)
- 2023(8535)
- 2022(7564)
- 2021(6788)
- 2020(5863)
- 2019(13889)
- 2018(13692)
- 2017(26704)
- 2016(14785)
- 2015(16880)
- 2014(17176)
- 2013(17413)
- 2012(16525)
- 2011(15063)
- 2010(15391)
- 2009(14224)
- 2008(14375)
- 2007(12948)
- 2006(11272)
- 2005(9915)
- 学科
- 济(65428)
- 经济(65370)
- 管理(36284)
- 业(35778)
- 方法(30149)
- 数学(26241)
- 数学方法(26001)
- 企(24494)
- 企业(24494)
- 中国(18948)
- 农(17829)
- 地方(17352)
- 学(14925)
- 财(14605)
- 业经(12253)
- 农业(12028)
- 贸(11710)
- 贸易(11706)
- 易(11246)
- 制(11139)
- 环境(9792)
- 理论(9442)
- 和(9099)
- 银(8381)
- 银行(8355)
- 服务(8171)
- 融(8032)
- 金融(8030)
- 工作(8026)
- 行(7995)
- 机构
- 大学(218198)
- 学院(217715)
- 济(86146)
- 经济(83882)
- 管理(82902)
- 研究(76312)
- 理学(70789)
- 理学院(69831)
- 管理学(68564)
- 管理学院(68117)
- 中国(56025)
- 科学(49760)
- 京(47699)
- 财(39674)
- 所(39408)
- 江(39032)
- 农(38880)
- 研究所(36018)
- 中心(35851)
- 业大(33413)
- 范(31929)
- 师范(31615)
- 财经(31343)
- 农业(30665)
- 北京(29196)
- 经(28223)
- 州(27741)
- 院(27641)
- 经济学(26327)
- 师范大学(25714)
- 基金
- 项目(146847)
- 科学(115014)
- 基金(105913)
- 研究(104664)
- 家(92976)
- 国家(92246)
- 科学基金(78299)
- 社会(66548)
- 社会科(62951)
- 社会科学(62928)
- 省(58597)
- 基金项目(57435)
- 自然(50994)
- 自然科(49714)
- 自然科学(49699)
- 划(49003)
- 自然科学基金(48782)
- 教育(46735)
- 资助(43301)
- 编号(42753)
- 成果(34743)
- 重点(33582)
- 发(33298)
- 部(31835)
- 课题(29326)
- 创(29067)
- 科研(28309)
- 创新(27323)
- 国家社会(27258)
- 计划(27209)
- 期刊
- 济(95336)
- 经济(95336)
- 研究(60788)
- 中国(39696)
- 学报(35082)
- 农(33435)
- 科学(32621)
- 财(29617)
- 大学(25134)
- 管理(24912)
- 学学(23538)
- 农业(22308)
- 教育(18313)
- 技术(17056)
- 融(16844)
- 金融(16844)
- 业经(15914)
- 图书(15746)
- 问题(14794)
- 财经(14727)
- 经济研究(14529)
- 经(12661)
- 资源(12357)
- 业(12204)
- 书馆(11440)
- 图书馆(11440)
- 统计(11092)
- 商业(10504)
- 技术经济(10352)
- 版(10302)
共检索到321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建清 严妮飒
从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以及生态环境服务6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年和2013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建清 严妮飒
从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以及生态环境服务6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年和2013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百灵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明确要求。文章利用泰尔指数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算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1)2007—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中等水平但不稳定,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是基本设施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水平较低的是就业服务;(2)"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入上升期,预计2024年达到优秀水平,但就业和教育文化的均等化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3)武汉城市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差距的贡献最大,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3+5"城市群差距最小,而长株潭"3+5"城市群与合肥都市圈差距最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雅丽 孙平军 罗宁 刘菊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2010—2018年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整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年提高,但城际绝对差距在扩大、城际均等化水平未显著提升。(2)公共服务子系统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环境保护、交通物流的均等化水平都显著改善,但社会保障的不均等化程度加剧。(3)空间上呈现"双核突出、中部塌陷"的结构,与城市位序规模法反映的城市等级体系不匹配。(4)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和人口因素对成渝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财政支出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绩效考核等约束下对均等化的影响程度不及以上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杰 任永建 高媛
为厘清长江中游各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的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适应减缓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1961~2016年气象台站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了中游城市群近56 a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结果表明:近56 a来,中游城市群大气稳定度基本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次之,不稳定类最少。武汉城市圈中性类频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达到-3.4%/10a,不稳定和稳定类则表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9和1.5%/10a;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圈的不稳定类频率变化均不明显;但中性类频率上升趋势显著,分别为0.3和1.2%/10a,稳定类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为0.3和1.1%/10a。武汉城市圈春、夏季混合层厚度要高于秋、冬季;夏、秋、冬三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0.1、6.0和43.9 m/10a,春季呈上升趋势,达到9.3 m/10a。环长株潭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圈四季混合层厚度均为下降趋势。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倒"U"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秋、冬季为低值时段;56 a来各城市圈大气环境容量系数逐渐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1.6×10~4、0.9×10~4和1.8×10~4(km~2/a)/10a。近56 a大气稳定度增加,混合层厚度下降以及风速减小是中游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减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张远 沈体雁 王敏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新兴城市群,城市间缺乏密切的职能分工协作,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尚未形成完善的功能网络,亟需对其城市职能结构特征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本研究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职能特征,然后用区位商测度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各个城市进行职能定位,最后采用职能分类方法来分析其城市职能体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职能与全国相比,只有湖北省部分城市存在优势,其中宜昌较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处于劣势,只有武汉和长沙超过平均水平;生活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层面上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展开全方位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重点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15个市辖区和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第二,城市收缩总体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三种,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含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湖北境内,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含荆门、宜昌和孝感;交错型收缩主要包含常德、黄石和益阳,呈现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条状交错状态。第三,城市收缩的出现伴随着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和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就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增长最快。第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辉 郤雨菲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关键词:
城市效率 空间分异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建军 胡静 黄宇瑄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借助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寻城市韧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动态预测城市韧性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韧性呈现缓慢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离散程度较小,并呈缓慢收敛的趋势;高等级韧性区少,低等级韧性区分布广泛,基本形成“以顶点为高韧性区,边为中、低韧性区的正三角形形态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2)开放强度、产业结构多样化及城市化水平是该区域城市韧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开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影响稍弱,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韧性影响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3)未来,研究区城市韧性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城市韧性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高韧性值地区将会大幅增加,地区间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武汉、长沙、南昌、株洲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显,“核心—边缘”城市韧性空间格局将进一步稳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政 贺清云 屈湘颖
通过离心模型与贡献度测算,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工业用地演变历程及其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9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工业用地总增幅达300%,经历了启动、加速、高峰三个增长阶段。其占建成区增量的比重达到41.08%,是带动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力量。(2)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南昌都市圈对工业用地的集聚作用不断加强,在2019年已集中了整个城市群55.96%的工业用地,而其他城市工业用地增长相对滞后,导致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用地布局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3)城市规模与工业用地对城市扩张的贡献度成强正相关,说明工业用地增长是促进城市规模提升的主要因素。(4)三大城市圈中工业用地分布过度集中,且靠近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生态区。如果保持现有增速,很可能因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而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