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78)
2023(11401)
2022(10153)
2021(9561)
2020(7915)
2019(18636)
2018(18461)
2017(36055)
2016(19627)
2015(21601)
2014(21658)
2013(21357)
2012(19581)
2011(17534)
2010(17430)
2009(15748)
2008(15120)
2007(12952)
2006(11491)
2005(9768)
作者
(56225)
(46553)
(46227)
(44197)
(29901)
(22503)
(21099)
(18348)
(18004)
(16541)
(16466)
(15626)
(14917)
(14651)
(14542)
(14121)
(13972)
(13950)
(13552)
(13483)
(11534)
(11342)
(11120)
(10658)
(10510)
(10324)
(10295)
(10255)
(9303)
(9157)
学科
(80410)
经济(80334)
管理(53265)
(49534)
(41118)
企业(41118)
方法(37246)
数学(31719)
数学方法(31363)
中国(21582)
地方(20272)
(19876)
(18307)
业经(17550)
(17183)
理论(13764)
农业(13556)
环境(13113)
(12955)
贸易(12948)
(12602)
(12539)
(12470)
技术(11510)
(10979)
财务(10918)
财务管理(10902)
(10645)
产业(10528)
企业财务(10361)
机构
大学(275792)
学院(274763)
管理(112530)
(103862)
经济(101373)
理学(98398)
理学院(97193)
管理学(95447)
管理学院(94955)
研究(90821)
中国(63886)
(59977)
科学(59643)
(45084)
(44575)
(43212)
业大(41657)
(41537)
研究所(41260)
中心(40690)
(39081)
师范(38709)
财经(37396)
北京(37037)
(33955)
(33894)
农业(32493)
(32464)
师范大学(31601)
经济学(30232)
基金
项目(197255)
科学(156118)
基金(143871)
研究(141847)
(125392)
国家(124426)
科学基金(108158)
社会(89356)
社会科(84712)
社会科学(84688)
基金项目(78670)
(77872)
自然(72443)
自然科(70732)
自然科学(70717)
自然科学基金(69434)
(65029)
教育(64147)
资助(58879)
编号(57237)
成果(44774)
重点(43761)
(42487)
(42129)
(40410)
课题(39228)
创新(37688)
科研(37551)
教育部(36191)
国家社会(36034)
期刊
(111501)
经济(111501)
研究(77118)
中国(45627)
学报(43429)
科学(41293)
管理(38770)
(36114)
大学(32041)
(30980)
学学(30128)
教育(28091)
农业(25659)
技术(22542)
业经(19172)
(18262)
金融(18262)
经济研究(16981)
财经(16922)
图书(16357)
问题(16179)
资源(14337)
(14299)
科技(13787)
理论(13494)
现代(12952)
技术经济(12844)
实践(12575)
(12575)
(12568)
共检索到382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伯红  钟延芬  
以2016年腾讯位置大数据人口迁徙数据为基础,通过节点指标、网络指标、空间结构三方面,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迁徙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得出主要结论:①通过节点对称性与节点重要度分析,得出城市群节点等级性明显。武汉城市圈节点等级联系特征为"强核心城市—边缘城市",环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环鄱阳湖城市群为"弱核心城市—边缘城市"+"非核心城市—边缘城市"。②通过平均点权与网络结构熵分析,得出城市群网络连通性存在差异。三子城市群分别表现出鲁棒性、持续性、脆弱性特征。③通过人口迁徙空间网络变迁图,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得出各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多样化。三子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别呈现■+触角发散状""■+触角发散状""■+触角发散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云  翟晨阳  顾筱和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推动和引领长江中游地区乃至中部经济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应用社会网络方法,对1990、200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1990年,武汉市与长沙市是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网络形态尚不完备,多数城市游离于网络之外,呈现一种稀疏网络空间结构,分别以武汉市和长沙市为中心形成两个星形城市小群体,构成的线型空间结构;(2)200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日趋完整,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联系密切,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南昌市的带领下积极融入其中;(3)2012年,南昌市由节点城市升级为中心城市,城市群网络异质性降低,网络扩散更为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卫东  钟业喜  傅钰  
基于交通和信息流数据,从流空间视角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并对其效率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流网络结构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的态势,交通流对综合网络结构影响较为明显;信息网络结构虽整体处于均衡发展状态,但城市群内仍出现"三高"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子城市群网络密度较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化效率偏低,应注重多元发展。针对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核心城市联系、促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等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古恒宇  周麟  沈体雁  黄梦真  刘子亮  
基于空间句法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公路网络交通为基础,从全局性公路交通网络评价、局部性公路交通网络评价、公路网络空间协同发展评价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公路交通网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全局尺度上,区域公路网络形态呈现出集聚的特征,高可达性的路网在空间上的关联较高穿行性路网更为紧密,出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H-H"集聚区。区域呈现"两轴多节点,网状廊道"的路网形态模式,路网可达性体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2)局部尺度上,区域公路网络形态集聚程度不如全局尺度,主要呈现出"两环一带多节点"的城市层级体系。高可达性路网仅形成以武汉、长沙为主的"H-H"集聚区。(3)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度较低,研究区域内空间发展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针对性的空间发展对策,通过城市公路交通的重构建立多尺度的网络体系,促进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城市群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展开全方位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重点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15个市辖区和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第二,城市收缩总体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三种,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含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湖北境内,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含荆门、宜昌和孝感;交错型收缩主要包含常德、黄石和益阳,呈现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条状交错状态。第三,城市收缩的出现伴随着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和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就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增长最快。第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邵璇璇  姚永玲  
在"流空间"视角下,基于引力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NA"方法计算了当前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整体密度、中心性指标,并划分凝聚子群,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网络初步形成,但核心性弱、联系松散、派系分割、行政边界阻滞明显,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偏离,空间结构亟待优化;地理邻近性对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的影响依然深刻,但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劳动市场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投资、产业结构等差异关系的影响日渐显著。认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优化,应突破客观地理因素的限制,使长江中游城市群成长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大亮  孙烨  任航  陈影影  张振克  
随着地理研究迈入大数据时代,运用互联网展开城市网络结构研究逐渐成为经理地理研究的新思路。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百度指数,获取2011年~2014年百度用户关注度,构建百度指数城市信息流网络,从大城市群视角和所辖三大子城市群视角,分别探讨城市网络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城市等级日益明晰,差距拉大。三大子城市群表现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区域非均衡性突显;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和改造着城市群,但非完全颠覆传统城市网络格局,地理区位对城市网络格局和城市影响力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冬春  王兆峰  
将DEA窗口分析法与超效率SBM模型结合,测度分析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动态变化,利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旅游生态效率空间网络结构演变,最后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其网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均值为0.719,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差异显著。②整体网络密度和网络关系数分别波动上升至0.1627和123,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虽有小幅下降,但基本稳定在0.2和0.8左右,可见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关联网络结构松散,具有一定层级特征,且溢出渠道不畅。③武汉、长沙、南昌、孝感和宜春等城市的各项个体指标始终大于均值,在旅游生态效率关联网络中占据处于中心地位;常德、益阳、黄冈、宜昌、襄阳等城市各项个体指标始终低于均值且排名相对滞后,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④整体网络密度提升、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降低有利于城市群整体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个体网络中心性指标的上升对城市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张远  沈体雁  王敏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新兴城市群,城市间缺乏密切的职能分工协作,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尚未形成完善的功能网络,亟需对其城市职能结构特征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本研究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职能特征,然后用区位商测度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各个城市进行职能定位,最后采用职能分类方法来分析其城市职能体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职能与全国相比,只有湖北省部分城市存在优势,其中宜昌较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处于劣势,只有武汉和长沙超过平均水平;生活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层面上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果  孙天阳  
本文根据改进的重力模型测算了城市间会展业的相互吸引力,构建会展业空间关联网络,并计算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指标和城市的社团划分。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会展业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3个社团,应打破"中三角"会展业的区域间束缚,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会展业能够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海琴  王兆峰  
准确把握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人居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探究其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强度日趋紧密,已形成较稳定的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但其网络密度仅为0.377,网络关系较为疏松,同时网络等级度为0.589,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武汉、长沙、南昌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显著;而孝感、上饶、吉安、抚州等偏远地区在网络中则处于绝对边缘位置,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微弱。(3)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主要以板块间的传导与溢出效应为主,板块内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少。其中,武汉、南昌、宜昌等5城市属于“净受益板块”,在网络中起“引领”作用;孝感、黄石、黄冈等7城市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鹰潭、萍乡、新余等6城市属于“经纪人板块”,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九江、咸宁、岳阳等10城市则属于“净溢出板块”。(4)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差异对人居环境的空间关联强度产生显著负向作用,城市人口总数和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对其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度差异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其响应机制和响应效果仍有待完善和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