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11)
- 2023(14854)
- 2022(12989)
- 2021(12182)
- 2020(10154)
- 2019(23285)
- 2018(23050)
- 2017(43969)
- 2016(24095)
- 2015(26458)
- 2014(26027)
- 2013(25655)
- 2012(23570)
- 2011(21205)
- 2010(21095)
- 2009(19203)
- 2008(18621)
- 2007(16181)
- 2006(14151)
- 2005(12087)
- 学科
- 济(93194)
- 经济(93103)
- 管理(68762)
- 业(66022)
- 企(55985)
- 企业(55985)
- 方法(42643)
- 数学(35942)
- 数学方法(35498)
- 中国(26451)
- 农(23502)
- 地方(22644)
- 学(22123)
- 财(21602)
- 业经(21373)
- 技术(20062)
- 理论(17142)
- 农业(16205)
- 制(15531)
- 贸(15266)
- 贸易(15252)
- 环境(15115)
- 和(14869)
- 易(14715)
- 务(13704)
- 财务(13643)
- 划(13637)
- 财务管理(13623)
- 银(13440)
- 银行(13394)
- 机构
- 大学(331124)
- 学院(330803)
- 管理(132683)
- 济(125922)
- 经济(123009)
- 理学(115541)
- 理学院(114111)
- 管理学(112004)
- 研究(111903)
- 管理学院(111386)
- 中国(80518)
- 科学(73090)
- 京(71573)
- 财(56339)
- 所(55699)
- 农(53071)
- 江(52064)
- 研究所(51382)
- 业大(50826)
- 中心(50088)
- 范(46050)
- 财经(45776)
- 师范(45586)
- 北京(44341)
- 经(41690)
- 院(41688)
- 农业(41644)
- 州(39740)
- 经济学(37057)
- 师范大学(37040)
- 基金
- 项目(235839)
- 科学(186567)
- 基金(171427)
- 研究(168757)
- 家(150574)
- 国家(149368)
- 科学基金(129152)
- 社会(106506)
- 社会科(100997)
- 社会科学(100970)
- 省(93869)
- 基金项目(92709)
- 自然(86221)
- 自然科(84251)
- 自然科学(84231)
- 自然科学基金(82708)
- 划(78523)
- 教育(76687)
- 资助(69712)
- 编号(67111)
- 成果(52938)
- 重点(52737)
- 创(52039)
- 部(50585)
- 发(50340)
- 创新(47983)
- 课题(46825)
- 科研(45012)
- 国家社会(43454)
- 计划(43169)
- 期刊
- 济(135273)
- 经济(135273)
- 研究(94107)
- 中国(61798)
- 学报(54031)
- 科学(51235)
- 管理(48523)
- 农(46439)
- 财(40668)
- 大学(40109)
- 学学(37821)
- 教育(36877)
- 农业(32696)
- 技术(27826)
- 融(25320)
- 金融(25320)
- 业经(22913)
- 财经(21230)
- 经济研究(21134)
- 问题(18773)
- 科技(18302)
- 经(18116)
- 业(17820)
- 图书(17195)
- 资源(16467)
- 技术经济(15934)
- 现代(15150)
- 理论(15017)
- 版(14960)
- 商业(14515)
共检索到473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准 陈曦
通过科学构建城市创新潜力的指标体系,以200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可视化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以及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基于变异系数法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以阐释其空间收敛规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空间分布上具有方向性、空间关联性与空间扩散性特征,早期区域东部城市创新潜力弱于西部,后期则西部略强于东部,3个省会城市中、武汉和长沙创新潜力呈现明显优势;从动态演化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整体呈一体化和均衡化趋势;空间收敛分析显示区域内各城市创新潜力的收敛特征和追赶效应显著。基于研究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利用创新“增长极”效应,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和南昌的创新中心枢纽和辐射作用,合力构建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创新潜力向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转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承丽 郭夏爽 周国华 吴佳敏 陈伟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聚创新资源的核心支撑载体,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抓手。论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平台整体呈现出集聚分布特征,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呈"品字形"的分布格局;②基于不同等级和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的各类创新平台均呈现出显著集聚的特征,但集聚强度和集聚状态存在一定差异;③创新平台总体和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空间集聚存在尺度效应,随地理距离的变化空间集聚趋势先增强后减弱;④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融实力、信息化程度、利用外资水平、人力资本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交通可达性、城镇化水平、经济基础和创新氛围。
关键词:
创新平台 空间分布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耀彬 喻群 李汝资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耀彬 喻群 李汝资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发展潜力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立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城市群产业链融通机制、推进产业一体化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梦琦 胡树华 王利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包含的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这些城市在综合分析、区域分析和投影分析三方面进行效率评价,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较好,但仍存在短板问题,湘鄂赣三省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未达DEA有效的城市主要是由于创新投入利用不充分导致产出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利用创新投入,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柔性流动三条改进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程家鼎
文章探讨创新、创业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采用投影寻踪算法为评价指标赋权,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检验了生态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创新和创业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面板模型。主要结论有:生态效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消费、创新和创业对生态效率提升的贡献度分别为52.16%、32.13%和18.9%,房地产投资、外资利用、人口密度和工业总产值与生态效率负相关。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生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 生态效率 投影寻踪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准 钟玉琪 张凡
文章基于2006—2021年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两个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专利总量空间分布的“马太效应”显著,呈现低值区域包围中高值区域的“中心-外围”空间形态,区域内“一强众弱”特征明显。(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已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稳定“三角形”格局,但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长沙、南昌在整体网络中作为重要的创新枢纽有显著的资源辐射作用。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具有较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城市间协同创新水平总体较低,尚未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3)从跨群视角看,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现已构成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城市为主要合作对象的放射状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随着跨群网络节点增多,网络密度波动较为明显,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稳定性整体弱于群内专利合作创新网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丽婷 刘大均 赵越 胡静 张祥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及其可达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不同等级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且具有"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的分布模式分别为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2)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的空间可达性较好,区域内平均可达性时间为38.84 min,且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省级森林公园的可达性要优于国家级森林公园。(3)基于县级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在空间上呈聚集格局,森林公园可达性的热点区域分布自东向西表现为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和冷点区,省级森林公园可达性与之表现出较强的相似,而国家级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关键词:
城市效率 空间分异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荣增 范琳琳
随着我国的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2013年各个城市的数据为基础,从定量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优化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市竞争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建军 胡静 黄宇瑄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借助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寻城市韧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动态预测城市韧性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韧性呈现缓慢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离散程度较小,并呈缓慢收敛的趋势;高等级韧性区少,低等级韧性区分布广泛,基本形成“以顶点为高韧性区,边为中、低韧性区的正三角形形态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2)开放强度、产业结构多样化及城市化水平是该区域城市韧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开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影响稍弱,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韧性影响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3)未来,研究区城市韧性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城市韧性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高韧性值地区将会大幅增加,地区间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武汉、长沙、南昌、株洲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显,“核心—边缘”城市韧性空间格局将进一步稳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