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24)
2023(15088)
2022(12643)
2021(11313)
2020(9346)
2019(21697)
2018(20883)
2017(40135)
2016(21596)
2015(24374)
2014(24610)
2013(24702)
2012(23634)
2011(21745)
2010(22207)
2009(21094)
2008(20208)
2007(18286)
2006(16236)
2005(14867)
作者
(64877)
(53936)
(53934)
(51163)
(34823)
(26330)
(24653)
(20878)
(20800)
(19413)
(18606)
(18381)
(17310)
(17214)
(17097)
(16923)
(16158)
(15936)
(15834)
(15792)
(13573)
(13337)
(13203)
(12518)
(12449)
(12249)
(12038)
(12037)
(11000)
(10895)
学科
(105257)
经济(105157)
(59129)
管理(57538)
(44986)
企业(44986)
方法(43397)
数学(38084)
数学方法(37812)
中国(36148)
(30792)
地方(30751)
(28444)
金融(28442)
(26675)
银行(26647)
(25800)
(25272)
业经(23157)
农业(21431)
(20136)
(18809)
(18196)
贸易(18178)
(17490)
(15627)
环境(15545)
(15394)
财务(15358)
财务管理(15318)
机构
学院(320034)
大学(317407)
(135831)
经济(132805)
管理(119434)
研究(113373)
理学(101520)
理学院(100226)
管理学(98715)
管理学院(98090)
中国(90757)
科学(68456)
(68277)
(63495)
(57593)
(55436)
中心(53925)
(53290)
研究所(51958)
财经(49907)
业大(45463)
(45113)
(44461)
师范(44009)
农业(43094)
北京(42902)
经济学(42788)
(40816)
(40635)
经济学院(38796)
基金
项目(207830)
科学(164169)
研究(152038)
基金(150518)
(130203)
国家(129076)
科学基金(110988)
社会(98490)
社会科(93567)
社会科学(93540)
(83030)
基金项目(80180)
自然(69970)
教育(68819)
(68764)
自然科(68326)
自然科学(68309)
自然科学基金(67099)
资助(62050)
编号(60947)
(50424)
成果(49162)
重点(47370)
(45831)
课题(43398)
(42853)
发展(40787)
国家社会(40737)
(40154)
创新(40148)
期刊
(154817)
经济(154817)
研究(97321)
中国(66202)
(51524)
(47872)
学报(47279)
科学(45391)
(44803)
金融(44803)
管理(41208)
大学(35526)
农业(34278)
学学(33625)
教育(31301)
业经(26552)
技术(26376)
财经(24910)
经济研究(24386)
问题(22061)
(21364)
(17646)
技术经济(15974)
(15904)
商业(15608)
统计(15573)
资源(15359)
理论(15144)
(14407)
现代(14351)
共检索到493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潘江培  姜霞  詹子烨  王卓  
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使用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融合水平进行实证测度,探讨其城乡融合发展过程的空间差异与演化规律,发现导致“区域发展差异性”与“时空演变趋同性”的原因,最终得出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以及环保投资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克昊  刘艳芳  谭荣辉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被社会各界所接收,并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计划及区域政策制定中。以区域差异分析为基础的区域格局优化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与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等5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构建其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有助于认清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区域调控政策,这对于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及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5年和201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GIS软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分析其综合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曦  张陶  段宜嘉  方晓萍  周家宇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需要认清其绿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比照差距,寻找原因,推动各地区科学、有序和高质量发展。文章从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空间差异展开了实证。研究认为,各地区绿色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异质性,而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开发程度是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对此,新阶段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入推进地区城镇化水平、推动地区开放开发,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顾江  陈京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空间统筹优化和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赋能。在由“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尺度复合而成的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指数模型对2010—2019年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效应,并探究该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各子系统间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但多数城市暂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2)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出“极化效应”显著、“回程效应”与“扩散效应”微弱的特征;(3)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4)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禀赋基础力、居民消费需求力、基础设施保障力、规模效益催动力、人力资源潜在力、经济发展拉动力“六力”共同驱动下形成的。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提出强化区域联动、瞄准核心驱动力等针对性建议,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水根  何松涛  
基于2003—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表现,在经济发达城市表现更为突出。在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市场需求、人口质量和创新活力的中介效应依次提高;数字经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为此,应提升数字经济水平、优化城市资源配给、促进空间协调发展以达到数字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和平   李红波   向道艳   王韬   龚佳丽   齐梦娜  
城乡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路径。文章基于“城乡共建—城乡共享—城乡共荣”框架构建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Dagum基尼系数测度分析了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时序演变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整体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复杂波动态势,内部三大城市群中武汉都市圈显著高于其他城市群,各城市的城乡共同富裕水平及排名存在明显年际变化,高值区域呈点状分散分布,城市群边缘区域则存在“塌陷”现象。(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暂未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城市群内部也暂未发现明显的辐射集聚效应。(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主要来源于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都市圈之间的水平差距。基于研究结论,从产业振兴、服务共享、资源统合、空间协同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地域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差作为衡量地区绝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用于衡量相对差异的变化,选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和分布态势。以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地图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子城市群内旅游发展差异明显,子城市群间旅游发展差异不明显。旅游极化效应明显,旅游发展的轴—辐网络效应不突出,旅游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不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有一定的集聚趋势,但目前尚不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苏攀达  
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6—2017年区域高水平合著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特征并探讨网络邻近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日趋扩大,联系日趋增强并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且网络节点具有显著等级层次性。通过特征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分析发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但无标度特征不明显。QAP回归结果表明,地理、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本邻近都对知识合作网络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美玉  黄海  张如波  
文章主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转移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通过工业竞争力系数来衡量转入城市和转出城市,同时利用网络DEA模型测算各城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出城市的工业转移与工业生态效率呈"U"型,而转入城市的工业转移与工业生态效率呈负相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雅琴  沈小萌  余谦  
优势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基于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政策背景下,研究其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产业进行了综合评价,选取出其中的优势产业集群,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福时  李文丹  万贤贤  高建平  
文章构建实证回归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选取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高校和研发机构数量、政府财政支持作为解释变量,选取技术引进资本存量、市场化程度、出口贸易额作为控制变量,采用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不同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贡献度不一致,在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调整优化的过程中,产业层面的创新要素人力资本和政府层面的财政支持仅在产业升级后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研发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最大,人力资本和政府财政支持影响不显著,研发资本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产业技术实现阶段,协同创新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水平、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和政府财政支持均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清  沈姊文  
该文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变异系数,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城融合度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发现: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产城融合度不断提高,同时不均等性也日益明显,对周边城市产生了挤压吸纳而非辐射带动作用。这种产城融合度的差异是大城市偏向和行政中心偏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建议消除资源配置中的行政等级观念,促进城市机会平等;培育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清  沈姊文  
该文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变异系数,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城融合度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发现: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产城融合度不断提高,同时不均等性也日益明显,对周边城市产生了挤压吸纳而非辐射带动作用。这种产城融合度的差异是大城市偏向和行政中心偏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建议消除资源配置中的行政等级观念,促进城市机会平等;培育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蒋蕊  张敏  骆琳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数字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充分问题,文章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界定,据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错位修正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时间上看,样本研究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升有降,大多数省份均在上升但增速不高,从空间上看,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集聚性且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