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9)
2023(9604)
2022(8221)
2021(7396)
2020(6007)
2019(13563)
2018(12752)
2017(24554)
2016(13448)
2015(14131)
2014(13723)
2013(13604)
2012(12525)
2011(11349)
2010(11227)
2009(10174)
2008(9624)
2007(8136)
2006(7246)
2005(6093)
作者
(41032)
(34693)
(34179)
(32480)
(22159)
(17033)
(15216)
(13409)
(13276)
(12110)
(11859)
(11857)
(11317)
(10730)
(10690)
(10667)
(10498)
(10328)
(10092)
(10085)
(8710)
(8224)
(8096)
(7960)
(7914)
(7608)
(7478)
(7324)
(6855)
(6835)
学科
(58639)
经济(58583)
管理(32510)
(30073)
方法(25117)
数学(22131)
数学方法(21977)
(21250)
企业(21250)
中国(16288)
(15692)
(15436)
贸易(15434)
(15044)
地方(14973)
(14469)
(12892)
(12005)
环境(11668)
农业(11109)
业经(10914)
土地(9455)
(8434)
出口(8423)
出口贸易(8423)
城市(8070)
技术(7672)
(7470)
(7411)
(7276)
机构
学院(190605)
大学(189451)
(78023)
经济(76509)
管理(71155)
研究(69505)
理学(62679)
理学院(61755)
管理学(60638)
管理学院(60312)
中国(49450)
科学(47708)
(41847)
(41084)
(35798)
业大(35172)
农业(33560)
研究所(33498)
(33065)
(32483)
中心(31268)
财经(27311)
(26126)
(25900)
师范(25481)
(25081)
经济学(25074)
北京(23807)
经济学院(23183)
(22984)
基金
项目(143714)
科学(113960)
基金(108445)
(99178)
国家(98477)
研究(92872)
科学基金(83863)
社会(63646)
社会科(60701)
社会科学(60684)
基金项目(59596)
自然(57856)
(56520)
自然科(56517)
自然科学(56498)
自然科学基金(55464)
(48013)
资助(43152)
教育(40178)
重点(32932)
编号(32770)
(31823)
(30802)
(29321)
计划(29278)
科研(28346)
国家社会(27861)
创新(27663)
科技(25477)
教育部(25312)
期刊
(78459)
经济(78459)
研究(48240)
学报(38469)
(35933)
科学(35287)
中国(33126)
大学(26991)
学学(26280)
农业(24549)
(21898)
管理(21168)
业经(13907)
资源(13854)
(13217)
问题(13094)
经济研究(13032)
(12574)
金融(12574)
财经(12534)
(10836)
技术(10741)
(10611)
业大(10410)
(9809)
科技(9580)
(9209)
商业(8977)
农业大学(8788)
(8648)
共检索到262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利杰  杜梦晴  韦晶  万庆  何培培  王伦澈  
城市群已成为当今中国空气污染的重灾区,严重损害了区域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但少有研究考虑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大气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最大化,进而减少既定污染排放对空气质量的负面效应。鉴于此,以城市化进程迅速、空气污染严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实证对象,从土地利用结构的视角出发,利用自主反演的高精度PM_(2.5)数据,基于广义可加模型与空间回归模型,揭示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PM_(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用地大幅增加而耕地持续减少,PM_(2.5)浓度在2011年前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土地利用变化对PM_(2.5)浓度的影响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其中建设用地与耕地变化对PM_(2.5)浓度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效应;(3)土地利用变化对PM_(2.5)浓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除草地外,各地类对PM_(2.5)浓度影响的直接效应均大于间接效应;(4)林地与草地有效削减了区域内部及邻域的PM_(2.5)浓度,且林地的直接削减效应远高于草地,相反地,建设用地则显著加剧了区域内部及邻域的PM_(2.5)浓度,而耕地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机制较复杂,削减了区域内部的PM_(2.5)浓度,但对邻域PM_(2.5)浓度具有加重作用。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城市群雾霾治理提供新思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柏玲  姜磊  陈忠升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18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_(2.5)逐时监测数据,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_(2.5)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年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特征,该区PM_(2.5)浓度年均值为55.28μg/m~3,其中湖北省PM_(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8.17μg/m~3;其次为湖南省,年均值为53.66μg/m~3;江西省PM_(2.5)的年均值较小,为44.01μg/m~3。(2)在季节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浓度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现势性,这与区域内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3)长江中游城市群PM_(2.5)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1月份PM_(2.5)浓度最高,1~6月份,PM_(2.5)浓度呈逐步下降趋势,6~8月份,区域PM_(2.5)浓度处于"U"字的谷底。(4)NO2、CO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项主控大气污染物,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则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丹玲  李菁  胡碧霞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将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规模+空间+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框架中,使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测算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法考察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且由于不同集聚区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前提下,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格局的作用大小和方向不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据此认为,要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着重发挥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怡  郑泽  吴建军  
选取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城市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变化趋势,各城市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其中南昌、武汉、宜昌、荆州和长沙等城市创新效率相对较高,景德镇、鹰潭、新余、孝感、岳阳和常德等城市相对较低;(2)城市创新效率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以武汉为核心、南昌和长沙为重要创新节点,向周围城市逐渐递减的特征,其中高效率地区由西向东演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较高效率地区由分散布局转向相对集中分布,中效率地区集中成片分布,而低效率地区散落式分布且有减少趋势;(3)城市创新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关联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形成“涓滴效应”;(4)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支持和交通水平对城市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有负效应,市场结构、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能促进本城市创新效率提升,但对关联城市有负向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城市创新效率有阻碍作用,但能促进关联城市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陈丹玲  匡兵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冉端  
城市群正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城市群集聚区的快速城镇化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但是不清楚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影响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该文借助1995~2015年间5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在5和10 km格网尺度上,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多样性等3方面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水平。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加入空间滞后项的空间误差模型(SEMLD)探测了土地利用转型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和非空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转型,耕地面积净减少6 153.80 km~2,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6 205.25 km~2;(2)地级市以及周边格网和主要的交通道路沿线格网土地利转型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变化显著高于其他地区;(3)不同格网尺度城镇化和土地利用转型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4)回归结果显示,SEMLD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土地利用转型与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在不同尺度回归分析中发现土地利用转型水平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未来的土地利用管理以及城镇化发展中需要考虑二者之间的显著的空间依赖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丹玲  卢新海  张超正  
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捷  陈星  张安录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测度城市群各市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GIS模型分析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而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据此提出以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型"集约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土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航  张雅雯  
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在对其2010-2019年的物流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ESDA方法对这些城市经济增长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判断,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且其空间关系较为稳定;城市群内空间集聚模式变化较小,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性;物流产业集聚对于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凌翔  张臣刚  卢静  杨璐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为基于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土地供应政策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土地供应结构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在城市之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相关性不强,三省内部,仅湖北省地级市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空间外溢性且在用地类型上存在差异;(3)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提高的直接效应最显著,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的间接效应显著。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苗  李长健  
土地与人口社会发展、经济体量增长、环境自然承载存在天然的耦合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SEN)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与SEN系统的耦合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逐步走向有序、聚合,其中武汉城市圈属于低值、离散聚合区,环鄱阳湖城市圈属于高值、集中聚合区;在空间上分为五大梯度,呈现典型"中心—外围"、"锥型"聚集特征。第一梯度城市应发挥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梯度城市应接纳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梯度城市应发展综合化、高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第四梯度城市应打造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圈的地理联结;第五梯度城市应遵循市场机制,使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自然等要素协调、均衡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苗  李长健  
土地与人口社会发展、经济体量增长、环境自然承载存在天然的耦合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SEN)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与SEN系统的耦合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逐步走向有序、聚合,其中武汉城市圈属于低值、离散聚合区,环鄱阳湖城市圈属于高值、集中聚合区;在空间上分为五大梯度,呈现典型"中心—外围"、"锥型"聚集特征。第一梯度城市应发挥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梯度城市应接纳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梯度城市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苗欣然  曾晨  程轶皎  吕天宇  
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探究不同用地形态下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证意义。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采用空间回归模型,以林地覆盖率作为划分研究区域的基准因子,以林地景观格局作为挖掘PM_(2.5)变化驱动的关键因子,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状况,从PM_(2.5)的来源、扩散和清除3个方面选取影响因子,探索不同林地覆盖率下PM_(2.5)的综合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覆盖率下的影响因素对于PM_(2.5)在影响模式上类似,但在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上有所不同;(2)PM_(2.5)的空间异质性明显,随着林地覆盖率的提高,PM_(2.5)浓度明显减低;(3)降低林地斑块分离度有利于降低PM_(2.5)浓度;(4)DEM是影响PM_(2.5)的主要因素,其对PM_(2.5)的削弱作用随着林地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根据不同等级林地覆盖区的特点,加强长江中游地区大气污染的精细化治理,结合PM_(2.5)的空间外溢性特征,强化地区之间的联防联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