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04)
2023(11821)
2022(9554)
2021(8800)
2020(6791)
2019(16009)
2018(15669)
2017(29428)
2016(16108)
2015(17817)
2014(17972)
2013(17398)
2012(16064)
2011(14728)
2010(15261)
2009(13869)
2008(13465)
2007(12036)
2006(10918)
2005(9924)
作者
(46135)
(38224)
(38058)
(36089)
(24770)
(18294)
(17126)
(14764)
(14724)
(13839)
(13307)
(13122)
(12476)
(12263)
(11898)
(11746)
(11423)
(11355)
(11304)
(11108)
(9640)
(9439)
(9383)
(8919)
(8769)
(8633)
(8541)
(8538)
(7809)
(7521)
学科
(75268)
经济(75212)
管理(40728)
(38145)
(28334)
企业(28334)
方法(27295)
中国(25516)
地方(24637)
数学(23341)
数学方法(22818)
(21027)
业经(17327)
农业(14787)
(12923)
(12901)
地方经济(12505)
理论(12437)
环境(12127)
(11721)
(11632)
贸易(11620)
(11127)
金融(11125)
(11112)
(11029)
(10978)
银行(10968)
(10711)
技术(10527)
机构
学院(226866)
大学(220012)
(88485)
经济(86306)
管理(84382)
研究(79988)
理学(71506)
理学院(70564)
管理学(69017)
管理学院(68590)
中国(59970)
科学(50064)
(49360)
(40758)
(39948)
(39417)
中心(36492)
研究所(36080)
(35928)
(34454)
师范(34106)
业大(31821)
北京(30941)
财经(30492)
(30123)
(30053)
农业(27565)
(27387)
师范大学(27258)
技术(26419)
基金
项目(149742)
科学(118550)
研究(111715)
基金(104931)
(90991)
国家(90196)
科学基金(78065)
社会(70232)
社会科(66686)
社会科学(66669)
(62804)
基金项目(55369)
教育(51884)
(51119)
自然(49467)
自然科(48275)
自然科学(48269)
自然科学基金(47319)
编号(46286)
资助(43353)
(38509)
成果(36386)
重点(34360)
课题(34318)
(31195)
(30996)
发展(30936)
(30414)
创新(28930)
国家社会(28130)
期刊
(107864)
经济(107864)
研究(68459)
中国(51644)
(33723)
管理(32254)
教育(31997)
科学(31338)
学报(30512)
(27784)
大学(23635)
农业(23449)
技术(22821)
学学(22136)
(21611)
金融(21611)
业经(20521)
经济研究(16755)
问题(15003)
财经(13963)
(12444)
资源(12309)
(12076)
统计(12036)
(11715)
商业(11439)
(11320)
技术经济(11045)
现代(10734)
科技(10560)
共检索到352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宏兵  刘晓桐  
在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提升模式与路径.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仅1/3的城市处于高或较高发展质量,总体发展质量不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在2012年~2016年间发展质量波动明显且有较大差别,武汉城市圈发展质量波动大、增速快,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质量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增速不明显.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充分发挥三中心城市对接辐射作用、打造"多层次协同发展"的城市群发展质量提升模式以及加强城市群之间交流合作、以绿色发展为手段的发展质量提升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丽文  张毅  李小帆  李永盛  
为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质量及城市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社会生活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8个城市2004~2011年城市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城市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评价来看,城市群内城市质量差距进一步扩大,产生严重的两级分化;从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协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空间影响作用不大,各省份城市发展并没有突破行政壁垒,跨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合作未有实质性进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的发展质量并不高,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尚  邓宏兵  
文章从动态因子分析着手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对2010—2016年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并运用Logit模型对城市质量的初级影响指标进行分析,最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和南昌周边都存在明显的极化状态,宜昌和襄阳一直位居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前十位,江西缺少副核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要协调环境发展;七年之间城市群间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几年来城市空间集聚效应没有本质的提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均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的旅游大数据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数据来源。基于网络游记攻略文本数据的挖掘,运用GIS空间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的空间格局及其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逐渐形成了以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为重要支撑的"品"字型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藩篱效应;旅游流空间差异明显,长沙市→湘潭市、上饶市→景德镇市、长沙市→岳阳市、武汉市→宜昌市等是主要流动方向;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比较松散,且不均衡性强,主要由少数节点控制,系统内部存在较强的凝聚性;武汉市、长沙市是核心节点,南昌市是次核心节点,九江市、上饶市、宜昌市、岳阳市等是重要节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处于延伸扩展模式发展阶段,在城市群旅游流内部存在多个子嵌套系统。最后,就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空间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牛雄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和城市群来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沿海主要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城市群渐次形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从珠三角起步,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城市群先后形成,成渝城市群快速崛起,实际上构成了目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四个核心区和增长极。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会城市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起的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志军  
区域性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经济特征。在我国,以省界划分区域界限的概念越来越被淡化,部分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城市群。打造"中四角"城市群是中部地区湘、鄂、赣、皖四省基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打造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也应该看到"中四角"城市群与其他三大城市群存在的各方面的差距和不足。结合四省各自特点和当前的发展状况,试图探寻一条符合"中四角"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发展道路。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庆宾  黎康  
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是资源集聚优势,而相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资源集聚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能增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于中部的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乃至我国的新型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此,以提炼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着力点和建立资源集聚在城市群内的空间优化机制与良性循环机制为目标,从“汇聚—流通—准入—组织”四个环节入手,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提升路径:通过“汇聚”环节,培育资源集聚强大引力;通过“流通”环节,打通资源集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童中贤  刘晓  黄永忠  
环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载体。应大力实施环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长沙与株洲、湘潭同城化,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区,辐射带动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等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同时,着力构筑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发展轴线,推进城市群毗邻城市组团,完善城市群融入发展机制,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全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新型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静  李小帆  张红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归纳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将其整合为集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集成的综合系统,以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城市发展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GM(1,N)动态协调发展模型,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系统内协调互促角度对其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整体水平呈下降态势,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等级;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是制约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解决系统低协调性根本途径。系统协调水平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且与城市规模等级无明显的相关性。提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是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必要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红  曹玲  
文章构建包含经济增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6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0个城市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同一城市在不同子系统上发展水平表现不一;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对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性最强;三个子城市圈总体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但其内部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不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从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生态容量等现有条件看,长江中游位列第四城市群的优势最为明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小琼  
随着赣鄂湘三省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支持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已成为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的内在要求,成为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棋眼",成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挑战性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支撑,加强"中三角"金融协作是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融合与发展的最核心内容,并强调加强金融协作要坚持共赢的基本原则,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金融生态环境三个领域的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ESDA-GIS多种方法,在充分考虑传统经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经济发展生态成本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的空间匹配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低聚集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现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生态成本空间集聚现象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且呈现出高高集聚减少、低低集聚增多的现象,生态成本消耗有所改善;2001~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差异化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本过渡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生态成本,进而发展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梁爽  王磊  
城市群以其现代化交通网络和密集的经济要素流动逐渐成为打造区域竞争优势最重要的空间载体。本文通过梳理归纳当今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潜力以及存在差距,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文章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应统一发展思路、完善城市体系、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广阔的领域推进要素整合及差异化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正祥  张桢禛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主动承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经济增长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巩固城市群核心竞争力,是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采用面板数据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产业集群辐射作用、需求结构、交通设施改善等角度出发,研究了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资源因地制宜利用、产业转移发展等对策建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