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6)
2023(12179)
2022(9785)
2021(8738)
2020(7214)
2019(16556)
2018(16003)
2017(30675)
2016(17191)
2015(19282)
2014(19693)
2013(19485)
2012(18151)
2011(16394)
2010(16565)
2009(15516)
2008(15319)
2007(13979)
2006(12437)
2005(11204)
作者
(52367)
(43970)
(43743)
(41915)
(27938)
(21218)
(20042)
(17171)
(16732)
(15606)
(15232)
(14939)
(14240)
(14018)
(13916)
(13680)
(13542)
(13030)
(12937)
(12881)
(10956)
(10871)
(10708)
(10196)
(10018)
(10010)
(9794)
(9658)
(8896)
(8889)
学科
(81483)
经济(81416)
管理(42174)
(39781)
方法(32377)
(28815)
企业(28815)
数学(27956)
数学方法(27712)
地方(24681)
(23640)
中国(23520)
业经(17170)
(16754)
农业(16285)
(15843)
环境(12771)
地方经济(12456)
(12393)
(12317)
贸易(12311)
(11755)
(11364)
(10940)
理论(10890)
(10306)
金融(10303)
(10093)
银行(10066)
(9609)
机构
学院(254237)
大学(252469)
(102008)
经济(99553)
管理(92870)
研究(91383)
理学(79528)
理学院(78375)
管理学(76875)
管理学院(76386)
中国(66507)
科学(59410)
(55275)
(47124)
(47010)
(44595)
(44459)
研究所(43221)
中心(42060)
业大(39487)
(37905)
师范(37543)
农业(36914)
财经(35679)
北京(33867)
(33363)
(32212)
(32211)
经济学(31755)
师范大学(30542)
基金
项目(172667)
科学(136081)
基金(124537)
研究(123203)
(109670)
国家(108814)
科学基金(92607)
社会(79145)
社会科(74992)
社会科学(74968)
(69553)
基金项目(67267)
自然(59824)
自然科(58330)
自然科学(58313)
(58149)
自然科学基金(57216)
教育(55150)
资助(49631)
编号(49401)
(40185)
重点(39667)
成果(39017)
(36776)
课题(35360)
(34689)
科研(33035)
国家社会(32935)
创新(32672)
发展(32140)
期刊
(116295)
经济(116295)
研究(72026)
中国(48211)
(42629)
学报(41405)
科学(39268)
(33054)
大学(30092)
管理(30014)
农业(28634)
学学(28462)
教育(23818)
(21101)
金融(21101)
技术(20757)
业经(19998)
问题(17666)
经济研究(17569)
财经(16922)
(15396)
资源(15077)
(14598)
(12749)
技术经济(12366)
(12214)
商业(12177)
统计(12058)
现代(11819)
图书(11608)
共检索到373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兴华  钟业喜  李建新  黄洁  
在通过可达性方法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及社会3个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2001、2006及2011年3个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对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分类,利用回归分析对各类型县域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各地区间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在子系统演化过程中,以经济城镇化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为社会城镇化,最后为人口城镇化过程。(2)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率与城市等级规模、交通及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各子系统在空间格局演变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子系统变化率间具有明显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勇  童昀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2004—2013年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并解析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州市经济差异的影响因子。以变异系数和全局自相关分析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差异。最后利用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法对各城市经济水平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十年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韶清  夏安桃  
运用综合评价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揭示近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变格局与阻碍该地区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呈现出显著的区域不平衡不协调现象,主要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环长株潭城市群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武汉城市圈则最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总体差异在逐渐扩大,且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各地市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城市群城市韧性各阶段的变化较为显著,经历了"中高水平集聚""中低水平分散",最后演变为"中等水平聚集";阻碍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由经济—基础设施方面逐渐过渡到了基础设施—社会—生态方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勇  张瑞  任洁  
县域生态效率是支撑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托多源数据构建县域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EBM模型进行测度,并借助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动态特征,进一步将时空跃迁类型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嵌套以探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于2005~2018年显著提升,其空间分布凝聚力较强且具备较高路径锁定特征,各县域单元存在一定跃迁惰性,“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周边县域单元生态效率局部空间特征动态性更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丰城市具备最大波动性,长沙市市辖区具备最大稳定性;经济-气候驱动、产业-资源制约、经济-资源驱动、产业-降水制约等4种驱动/制约模式呈现出自“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至“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制约向驱动转化的演进格局,各自蕴含不同的驱动机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建清  边娜  范斐  
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间的关联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近期的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正,较远期的科技创新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反向效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远期影响为正,中期影响效应变为负,近期又会由负转正。即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具有时滞性,前期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为负,随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强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传清  郑林  
城市群日益成为我国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出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基于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和城镇化格局现状分析,采用湘鄂赣3省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与城镇化格局的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199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分布不均衡,武汉、长沙、南昌3大省会城市一直是人口的主要集中地,人口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但城市群整体的人口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单核心结构向多核心结构的发展趋势;(2)人口"镇"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水平经历了由以长江为界北高南低分布向沿长江、京九和浙赣沿线地区分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核心结构的城镇化格局;(3)对比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的演变过程,反映出人口集聚度对城镇化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区域城镇化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冉端  
城市群正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城市群集聚区的快速城镇化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但是不清楚的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影响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该文借助1995~2015年间5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在5和10 km格网尺度上,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多样性等3方面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水平。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和加入空间滞后项的空间误差模型(SEMLD)探测了土地利用转型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和非空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转型,耕地面积净减少6 153.80 km~2,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6 205.25 km~2;(2)地级市以及周边格网和主要的交通道路沿线格网土地利转型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变化显著高于其他地区;(3)不同格网尺度城镇化和土地利用转型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4)回归结果显示,SEMLD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土地利用转型与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在不同尺度回归分析中发现土地利用转型水平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未来的土地利用管理以及城镇化发展中需要考虑二者之间的显著的空间依赖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婉玲  邹磊  夏军  宋进喜  乔云峰  
客观核算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对评估区域水资源盈亏状况和衡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省公顷”修正水资源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增幅为34.63%;(2)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显著,其中武汉城市圈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高于南部,环鄱阳湖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环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和东南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具有最高解释力的交互因子为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和GDP。该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地域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差作为衡量地区绝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用于衡量相对差异的变化,选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和分布态势。以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地图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子城市群内旅游发展差异明显,子城市群间旅游发展差异不明显。旅游极化效应明显,旅游发展的轴—辐网络效应不突出,旅游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不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有一定的集聚趋势,但目前尚不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超   吴洲   叶圣   魏馨月   杨剩富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识别该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对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国土空间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199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类型主要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不同发展阶段下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2)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互竞形成了“一增双减”的国土空间格局,且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呈现出更加繁杂多样的转换模式,耕地、绿地也越容易流失。(3)城镇空间由主核数量较少且集聚特征不明显转变为多核扩散且高值区增加,重心变化较为剧烈;农业空间次核数量增加,高值区域明显减少,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重心变动较为稳定;生态空间的核密度由空间集中转变为空间破碎,西北地区变化较为明显。(4)国土空间格局形成受到自然、人口、经济等多重因素驱动,各因素对不同空间的影响程度及方向存在差异。应充分考虑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定位,加强国土空间分类管理,协调国土空间格局各驱动因素,以期为新时代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区”空间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高喆  
基于城市间列车最短时间距离数据,使用最短时间距离模型、可达性系数和经济潜力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可达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快速崛起,时间压缩效益显著,可达性获得极大的提升;传统铁路、现状高速铁路和规划高速铁路情形下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模式,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了相对区位较优越地区向周边地域的迅速扩张,壮大了城市的发展潜能;城市群的可达性格局受高速铁路网络发育水平的显著影响,高速铁路建设初期强化了区域可达性的分异,而随着路网的完善,区域可达性的差异逐渐弱化。科学地研究和呈现城市群高铁建设前后区域可达性格局与差异,对于有效实现区域间交通网络的科学对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