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25)
2023(13355)
2022(11721)
2021(10973)
2020(9194)
2019(21044)
2018(20912)
2017(39872)
2016(21783)
2015(24295)
2014(23699)
2013(23235)
2012(21320)
2011(19130)
2010(19076)
2009(17359)
2008(16647)
2007(14334)
2006(12715)
2005(10728)
作者
(60808)
(50475)
(49967)
(47733)
(32612)
(24298)
(22669)
(19737)
(19329)
(17940)
(17695)
(16929)
(16175)
(15861)
(15679)
(15201)
(15082)
(14978)
(14672)
(14653)
(12453)
(12306)
(12019)
(11631)
(11328)
(11288)
(11239)
(11190)
(10056)
(10013)
学科
(84528)
经济(84446)
管理(64340)
(60433)
(51612)
企业(51612)
方法(37937)
数学(31693)
数学方法(31305)
中国(24139)
(21404)
地方(21042)
业经(19939)
技术(19294)
(18932)
(18876)
理论(16038)
农业(14855)
环境(14102)
(13608)
(13467)
(13351)
贸易(13341)
技术管理(13177)
(12846)
(12531)
(11903)
财务(11839)
财务管理(11823)
(11559)
机构
学院(298923)
大学(298399)
管理(122724)
(112550)
经济(109893)
理学(106804)
理学院(105529)
管理学(103741)
管理学院(103197)
研究(97605)
中国(70572)
(64349)
科学(63307)
(49786)
(47735)
(47425)
业大(44234)
(44130)
中心(44128)
研究所(43841)
(42015)
师范(41615)
财经(40531)
北京(39761)
(36809)
(36401)
(35976)
农业(34437)
师范大学(33790)
经济学(32257)
基金
项目(212591)
科学(168483)
研究(155216)
基金(153827)
(133755)
国家(132647)
科学基金(115571)
社会(97708)
社会科(92540)
社会科学(92515)
(85263)
基金项目(83739)
自然(76378)
自然科(74613)
自然科学(74599)
自然科学基金(73263)
(70640)
教育(70562)
编号(62849)
资助(61820)
成果(49356)
(47695)
重点(47215)
(45536)
(45460)
创新(43790)
课题(43653)
科研(40076)
国家社会(39296)
大学(39068)
期刊
(122363)
经济(122363)
研究(84815)
中国(55600)
学报(45191)
管理(44895)
科学(44014)
(38753)
(35441)
教育(35122)
大学(33858)
学学(31781)
农业(27504)
技术(26152)
(22255)
金融(22255)
业经(21314)
财经(18504)
经济研究(18414)
问题(16979)
科技(16939)
图书(16286)
(15708)
资源(15122)
技术经济(14649)
(14555)
理论(14208)
现代(13893)
实践(13247)
(13247)
共检索到425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建军   胡静   黄宇瑄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借助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寻城市韧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动态预测城市韧性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韧性呈现缓慢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离散程度较小,并呈缓慢收敛的趋势;高等级韧性区少,低等级韧性区分布广泛,基本形成“以顶点为高韧性区,边为中、低韧性区的正三角形形态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2)开放强度、产业结构多样化及城市化水平是该区域城市韧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开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影响稍弱,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韧性影响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3)未来,研究区城市韧性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城市韧性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高韧性值地区将会大幅增加,地区间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武汉、长沙、南昌、株洲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显,“核心—边缘”城市韧性空间格局将进一步稳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刚  杜德斌  李恒  戴其文  
以专利申请总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临近性视角来分析200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呈现由高度集中向渐进式分散,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缓慢扩散的演变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锁定,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局部变动的趋势。(2)城市群城市创新类型发生空间转移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反之,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3)邻域创新环境影响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性在低水平、中低水平城市创新类型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城市创新类型显著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怡  郑泽  吴建军  
选取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城市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变化趋势,各城市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其中南昌、武汉、宜昌、荆州和长沙等城市创新效率相对较高,景德镇、鹰潭、新余、孝感、岳阳和常德等城市相对较低;(2)城市创新效率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以武汉为核心、南昌和长沙为重要创新节点,向周围城市逐渐递减的特征,其中高效率地区由西向东演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较高效率地区由分散布局转向相对集中分布,中效率地区集中成片分布,而低效率地区散落式分布且有减少趋势;(3)城市创新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关联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形成“涓滴效应”;(4)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支持和交通水平对城市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有负效应,市场结构、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能促进本城市创新效率提升,但对关联城市有负向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城市创新效率有阻碍作用,但能促进关联城市创新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宏兵   庞元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联系增长迅速,创新网络结构从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双核心”结构发展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核心”结构;QAP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表现出抑制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宏兵   庞元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联系增长迅速,创新网络结构从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双核心”结构发展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核心”结构;QAP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表现出抑制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准   钟玉琪   张凡  
文章基于2006—2021年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两个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专利总量空间分布的“马太效应”显著,呈现低值区域包围中高值区域的“中心-外围”空间形态,区域内“一强众弱”特征明显。(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已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稳定“三角形”格局,但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长沙、南昌在整体网络中作为重要的创新枢纽有显著的资源辐射作用。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具有较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城市间协同创新水平总体较低,尚未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3)从跨群视角看,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现已构成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城市为主要合作对象的放射状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随着跨群网络节点增多,网络密度波动较为明显,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稳定性整体弱于群内专利合作创新网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准   陈曦  
通过科学构建城市创新潜力的指标体系,以200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可视化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以及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基于变异系数法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以阐释其空间收敛规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空间分布上具有方向性、空间关联性与空间扩散性特征,早期区域东部城市创新潜力弱于西部,后期则西部略强于东部,3个省会城市中、武汉和长沙创新潜力呈现明显优势;从动态演化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整体呈一体化和均衡化趋势;空间收敛分析显示区域内各城市创新潜力的收敛特征和追赶效应显著。基于研究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利用创新“增长极”效应,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和南昌的创新中心枢纽和辐射作用,合力构建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创新潜力向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转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梦琦  胡树华  王利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包含的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这些城市在综合分析、区域分析和投影分析三方面进行效率评价,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较好,但仍存在短板问题,湘鄂赣三省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未达DEA有效的城市主要是由于创新投入利用不充分导致产出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利用创新投入,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柔性流动三条改进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丽霞  贺容  郑文升  王嵩  韩磊  
创新效率是城市创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6~2016年城市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并借助GMM估计方法揭示其驱动因子作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发现:(1)创新综合技术效率上,创新效率由2006年的0.731增长至2016年的0.807,以2011年为拐点,呈现平稳发展期和波动变化期两段式特征。"东弱西强"梯度分异格局显著,二元格局差异逐渐弱化;(2)城市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上,Malmquist指数由2006年的6.2%提高至2016年的18.4%,增长态势相对稳健。空间分异总体上不明显,具有"发散-收敛-发散"的三段式演化特征;(3)GMM回归结果显示,驱动因子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和三大次级城市群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信息化进程、经济基础、外商活跃度有助于激励城市创新效率提升,金融规模阻滞作用显著,而第三产业规模、创新平台、政府支持力度则异质性作用明显。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庆宾  黎康  
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是资源集聚优势,而相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资源集聚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能增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于中部的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乃至我国的新型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此,以提炼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着力点和建立资源集聚在城市群内的空间优化机制与良性循环机制为目标,从“汇聚—流通—准入—组织”四个环节入手,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提升路径:通过“汇聚”环节,培育资源集聚强大引力;通过“流通”环节,打通资源集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伍新木  廖丹  严瑾  
经过上千年的发育和发展,我国长江中游流域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以武汉为中心、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的雏形。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分析以及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的比较,阐明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提供了诸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跨行政地界的区域协调机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促进区域内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以区域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圈层梯度推进、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从而促进全国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刚  任芬  
本文选取2011-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20个城市的数据,采用SFA方法对20个城市的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以专利申请量为知识转化阶段的创新产出,武汉城市群的创新效率较稳定,效率值为0.589,环长株潭、合肥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值分别为0.279、0.227;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科研转化阶段的创新产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值为0.698,武汉、合肥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分别为0.295、0.292,武汉、合肥城市群的科研转化创新效率偏低。基于实证结论,对创新效率进行协调度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的创新效率不够协调,针对这一现状,分阶段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滟  李泽宇  李超  
运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和ML指数,采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2007-2014年的数据,比较了不考虑环境污染、考虑环境污染和绿色发展三种情形下的创新效率、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江西、湖南多数长中游城市仍然处在创新发展的红利期,湖北大部分长中游城市已经出现边际效率下降,技术效率不足;大部分城市技术效率跟不上技术进步,单纯地追求技术进步不足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绿色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城市交通通达程度、政府支持、城市高校数量、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有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