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83)
- 2023(7886)
- 2022(6906)
- 2021(6293)
- 2020(5257)
- 2019(12424)
- 2018(12118)
- 2017(24084)
- 2016(13041)
- 2015(13743)
- 2014(13405)
- 2013(12903)
- 2012(12067)
- 2011(10971)
- 2010(11213)
- 2009(10191)
- 2008(10018)
- 2007(8789)
- 2006(8138)
- 2005(7064)
- 学科
- 济(56235)
- 经济(56198)
- 管理(32577)
- 业(28776)
- 方法(23413)
- 企(22574)
- 企业(22574)
- 数学(19524)
- 数学方法(19273)
- 中国(15724)
- 地方(15661)
- 环境(13917)
- 农(13864)
- 学(13363)
- 业经(12809)
- 财(10149)
- 贸(9706)
- 贸易(9702)
- 农业(9625)
- 产业(9369)
- 易(9346)
- 理论(9262)
- 划(9044)
- 制(8292)
- 发(7747)
- 地方经济(7560)
- 和(7558)
- 资源(7242)
- 城市(7183)
- 融(6875)
- 机构
- 学院(185707)
- 大学(184749)
- 济(70883)
- 管理(69790)
- 经济(69260)
- 研究(65185)
- 理学(60971)
- 理学院(60036)
- 管理学(58779)
- 管理学院(58429)
- 中国(45095)
- 科学(44169)
- 京(40641)
- 江(33577)
- 所(32908)
- 农(32587)
- 研究所(30703)
- 财(30116)
- 业大(29383)
- 中心(29156)
- 范(28667)
- 师范(28332)
- 农业(25751)
- 财经(25137)
- 北京(23979)
- 院(23876)
- 师范大学(23215)
- 州(22733)
- 经(22709)
- 经济学(21768)
- 基金
- 项目(132684)
- 科学(106317)
- 基金(98695)
- 研究(91346)
- 家(87716)
- 国家(87097)
- 科学基金(75450)
- 社会(60631)
- 社会科(57637)
- 社会科学(57615)
- 基金项目(54169)
- 省(53532)
- 自然(50723)
- 自然科(49509)
- 自然科学(49493)
- 自然科学基金(48624)
- 划(44687)
- 教育(41051)
- 资助(39568)
- 编号(34501)
- 重点(30489)
- 发(29945)
- 部(28333)
- 创(27255)
- 成果(26307)
- 国家社会(25622)
- 创新(25579)
- 科研(25439)
- 计划(25363)
- 课题(24437)
共检索到259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海琴 王兆峰
准确把握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人居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探究其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强度日趋紧密,已形成较稳定的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但其网络密度仅为0.377,网络关系较为疏松,同时网络等级度为0.589,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武汉、长沙、南昌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显著;而孝感、上饶、吉安、抚州等偏远地区在网络中则处于绝对边缘位置,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微弱。(3)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主要以板块间的传导与溢出效应为主,板块内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少。其中,武汉、南昌、宜昌等5城市属于“净受益板块”,在网络中起“引领”作用;孝感、黄石、黄冈等7城市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鹰潭、萍乡、新余等6城市属于“经纪人板块”,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九江、咸宁、岳阳等10城市则属于“净溢出板块”。(4)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差异对人居环境的空间关联强度产生显著负向作用,城市人口总数和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对其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度差异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其响应机制和响应效果仍有待完善和增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果 孙天阳
本文根据改进的重力模型测算了城市间会展业的相互吸引力,构建会展业空间关联网络,并计算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指标和城市的社团划分。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会展业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3个社团,应打破"中三角"会展业的区域间束缚,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会展业能够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会展业 主成分分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卫东 钟业喜 傅钰
基于交通和信息流数据,从流空间视角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并对其效率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流网络结构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的态势,交通流对综合网络结构影响较为明显;信息网络结构虽整体处于均衡发展状态,但城市群内仍出现"三高"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子城市群网络密度较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化效率偏低,应注重多元发展。针对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核心城市联系、促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等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云 翟晨阳 顾筱和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推动和引领长江中游地区乃至中部经济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应用社会网络方法,对1990、200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1990年,武汉市与长沙市是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网络形态尚不完备,多数城市游离于网络之外,呈现一种稀疏网络空间结构,分别以武汉市和长沙市为中心形成两个星形城市小群体,构成的线型空间结构;(2)200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日趋完整,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联系密切,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南昌市的带领下积极融入其中;(3)2012年,南昌市由节点城市升级为中心城市,城市群网络异质性降低,网络扩散更为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冬春 王兆峰
将DEA窗口分析法与超效率SBM模型结合,测度分析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动态变化,利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旅游生态效率空间网络结构演变,最后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其网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均值为0.719,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差异显著。②整体网络密度和网络关系数分别波动上升至0.1627和123,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虽有小幅下降,但基本稳定在0.2和0.8左右,可见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关联网络结构松散,具有一定层级特征,且溢出渠道不畅。③武汉、长沙、南昌、孝感和宜春等城市的各项个体指标始终大于均值,在旅游生态效率关联网络中占据处于中心地位;常德、益阳、黄冈、宜昌、襄阳等城市各项个体指标始终低于均值且排名相对滞后,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④整体网络密度提升、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降低有利于城市群整体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个体网络中心性指标的上升对城市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倩 李功权
基于菜鸟货运路线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QAP回归分析等方法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货运网络呈现“一核多极”的空间形态,以武汉为核心,长沙、南昌、九江、上饶为次级中心的散射状结构。(2)网络整体中心性水平较低且空间联系极化效应明显,武汉中心地位突出。(3)网络大致形成7类凝聚子群,出现优势城市强联系、弱势城市孤立局面,子群结构及协作关系有待优化。(4)人口规模、物流设施点、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货运联系网络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物流设施点与货运路线存在高度正相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丽霞 贺容 郑文升 王嵩 韩磊
创新效率是城市创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6~2016年城市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并借助GMM估计方法揭示其驱动因子作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发现:(1)创新综合技术效率上,创新效率由2006年的0.731增长至2016年的0.807,以2011年为拐点,呈现平稳发展期和波动变化期两段式特征。"东弱西强"梯度分异格局显著,二元格局差异逐渐弱化;(2)城市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上,Malmquist指数由2006年的6.2%提高至2016年的18.4%,增长态势相对稳健。空间分异总体上不明显,具有"发散-收敛-发散"的三段式演化特征;(3)GMM回归结果显示,驱动因子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和三大次级城市群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信息化进程、经济基础、外商活跃度有助于激励城市创新效率提升,金融规模阻滞作用显著,而第三产业规模、创新平台、政府支持力度则异质性作用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婉玲 邹磊 夏军 宋进喜 乔云峰
客观核算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对评估区域水资源盈亏状况和衡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省公顷”修正水资源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增幅为34.63%;(2)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显著,其中武汉城市圈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高于南部,环鄱阳湖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环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和东南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具有最高解释力的交互因子为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和GDP。该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江 赵川
本文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了2011—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关联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以及二次指派程序对数字普惠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主要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空间关联呈现典型网络结构,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网络稳定性逐步加强;(2)长江中游城市群可划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由发达城市组成的"净受益板块",由较强经济实力城市组成的"双向溢出板块",由具有发展潜力城市组成的"经纪人板块",由中小城市组成的"净溢出板块";(3)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的溢出效应存在梯度性;(4)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网络使用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空间关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思雨 钟业喜 吴青青 毛炜圣
大数据分析已成为新时期理解城市网络的关键。基于交通、信息大数据,通过SNA、SSI、Modularity等方法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向联系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空间异质性明显,极化作用突出。普铁网络形成以周边城市为主的"π"型空间联系格局,高铁网络廊道效应显著,呈现以沪昆、汉沪蓉高铁为轴线的侧"V"型联系格局,信息网络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向外放射状空间联系格局。SSI均小于0.1,空间极化效应明显。(2)拓扑结构上,普铁、信息网络单核结构显著,高铁网络双核结构突出,综合网络显现多核结构。(3)社区结构上,普铁和高铁网络社区结构明显,信息和综合网络未形成明显的社区结构。(4)城市规模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向联系网络发挥关键作用,地理距离、行政等级以及城市职能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邵璇璇 姚永玲
在"流空间"视角下,基于引力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NA"方法计算了当前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整体密度、中心性指标,并划分凝聚子群,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网络初步形成,但核心性弱、联系松散、派系分割、行政边界阻滞明显,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偏离,空间结构亟待优化;地理邻近性对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的影响依然深刻,但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劳动市场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投资、产业结构等差异关系的影响日渐显著。认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优化,应突破客观地理因素的限制,使长江中游城市群成长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宏兵 庞元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联系增长迅速,创新网络结构从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双核心”结构发展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核心”结构;QAP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表现出抑制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邓宏兵 庞元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联系增长迅速,创新网络结构从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双核心”结构发展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核心”结构;QAP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表现出抑制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