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1)
- 2023(9799)
- 2022(8210)
- 2021(7440)
- 2020(6174)
- 2019(13674)
- 2018(13037)
- 2017(24557)
- 2016(13569)
- 2015(14482)
- 2014(14356)
- 2013(14040)
- 2012(12930)
- 2011(11656)
- 2010(11758)
- 2009(10857)
- 2008(10476)
- 2007(9209)
- 2006(8341)
- 2005(7237)
- 学科
- 济(55865)
- 经济(55781)
- 管理(36459)
- 业(33690)
- 企(24477)
- 企业(24477)
- 方法(22952)
- 数学(19679)
- 数学方法(19421)
- 中国(18644)
- 农(16585)
- 地方(15714)
- 财(12927)
- 业经(12264)
- 农业(11914)
- 学(11852)
- 贸(10560)
- 贸易(10553)
- 易(10143)
- 环境(9905)
- 制(9887)
- 产业(7989)
- 银(7906)
- 银行(7870)
- 理论(7655)
- 技术(7628)
- 城市(7613)
- 行(7526)
- 融(7386)
- 金融(7386)
- 机构
- 学院(193316)
- 大学(191381)
- 济(76155)
- 经济(74444)
- 管理(73186)
- 研究(67477)
- 理学(63676)
- 理学院(62797)
- 管理学(61603)
- 管理学院(61255)
- 中国(49346)
- 科学(44805)
- 京(40832)
- 农(39099)
- 江(35061)
- 所(34472)
- 财(33985)
- 业大(33170)
- 研究所(31682)
- 中心(31169)
- 农业(31014)
- 财经(27309)
- 范(26958)
- 师范(26540)
- 经(24664)
- 院(24337)
- 北京(24210)
- 州(24173)
- 省(23822)
- 经济学(23005)
- 基金
- 项目(137188)
- 科学(108600)
- 基金(101627)
- 家(91399)
- 研究(91222)
- 国家(90614)
- 科学基金(78010)
- 社会(61892)
- 社会科(58795)
- 社会科学(58776)
- 省(55544)
- 基金项目(55198)
- 自然(53012)
- 自然科(51806)
- 自然科学(51789)
- 自然科学基金(50850)
- 划(46049)
- 教育(40658)
- 资助(40604)
- 编号(33784)
- 重点(30932)
- 发(30203)
- 部(28574)
- 创(28016)
- 计划(26861)
- 科研(26471)
- 创新(26319)
- 国家社会(26142)
- 成果(24414)
- 课题(24087)
共检索到280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田潜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口集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代表之一。城市人口集聚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变革,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行为与习惯。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内地的重要经济区域,其居民消费的规模和结构对于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都具有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的影响,并考虑消费习惯的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因此,本文将实证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的影响,并考察消费习惯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旨在深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人口集聚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解,为政策制定和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集聚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消费习惯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集聚促进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庆宾 黎康
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是资源集聚优势,而相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资源集聚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能增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于中部的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乃至我国的新型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此,以提炼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着力点和建立资源集聚在城市群内的空间优化机制与良性循环机制为目标,从“汇聚—流通—准入—组织”四个环节入手,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提升路径:通过“汇聚”环节,培育资源集聚强大引力;通过“流通”环节,打通资源集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资源集聚能力 提升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洪田芬
京津冀地区已是一个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其中,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在这一地区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流通业集聚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旨在将零售、物流、电子商务和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供更多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这种集聚通常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从而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丰富了消费选择。本文将探究京津冀城市群流通业集聚对居民消费优化升级的影响,并关注收入水平的中介作用,旨在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以促进地区消费的可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消费规模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收入水平在京津冀城市群流通业集聚促进消费规模提升的机制中发挥中介效应。收入水平在京津冀城市群流通业集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机制中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文毅 王磊 张伊娜
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趋增强,然而消费在空间上却存在明显的分割现象。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银联刷卡消费数据,本文首次研究了城市消费及其跨界流动的态势,并通过建立影响消费的边界效应模型对消费的空间分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省级尺度来看,省际边界对城市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即对城际消费流具有消极的屏障效应,而对城市本地消费则为保护效应;从市级尺度来看,城市边界兼具中介效应和屏障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约有一半城市的边界对城际消费流具有积极的中介效应。省级和市级尺度边界效应的背离,使得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消费最终受到省际边界屏障效应的影响而出现空间分割。因此,为了减小区域边界的屏障效应,需要加强省级与市级政府的协商,在政策管理上达成一致;同时更要加强省际的沟通协作,促进区域消费的发展和互利共赢局面的实现。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琳杰 崔海洋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运用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1997~2016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相较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减排的效果更好,长江中游城市群GDP增长是目前城市碳排放增加的首要因素,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导致该区域碳排放量的增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磊 杨文毅 张伊娜
基于银联刷卡消费数据,以消费流为视角,从节点、层级和聚类结构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消费网络体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武汉、长沙、南昌等少数城市在网络中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和影响力,但长江中游城市群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主导型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只能在局部地区具有主导性,处于消费网络的第一层级;荆州、株洲和上饶作为局部次级主导型城市归属于第二层级;其他城市作为从属型城市归属于第三层级。在聚类结构方面,城市群消费网络形成了八个凝聚子群,各子群与本省省会城市所在子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而与其他子群的联系程度较低。由此可知,地理距离和行政边界是影响城市群消费网络体系的重要因素,打破行政边界所造成的消费壁垒是促进消费网络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胜 唐承丽 周国华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谭佳欣
系统审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对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模糊物元模型分别测度2010—2021年各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随时间变化不断提升,而旅游生态安全的区域差异则不断下降。空间分布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中高水平区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格局;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以武汉市、南昌市与长沙市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存在显著的互促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受自身影响最大,且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远大于旅游生态安全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谭佳欣
系统审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对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模糊物元模型分别测度2010—2021年各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随时间变化不断提升,而旅游生态安全的区域差异则不断下降。空间分布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中高水平区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格局;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以武汉市、南昌市与长沙市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存在显著的互促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受自身影响最大,且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远大于旅游生态安全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官学清
2012年2月,湘鄂赣三省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拉开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序幕。湘鄂赣三省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对于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金融机构深化金融合作层次,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提出了金融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思路,指出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功能要素和融资"主动脉"作用,通过对城市群建设的资源配置区域化,有效支持城市群建设的交通网络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发展模式新型化、融资渠道跨市场化和金融资源流动的自由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金融支持 区域金融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林心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6年高等教育集聚、创新创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模型选择检验,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高等教育集聚对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创新和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影响创新能力却不影响创业水平,高校教师数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高校数量在抑制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却促进了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而高校在校学生数在促进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会抑制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洪福 郝寿义
运用超前系数和Lilien指数等方法,分别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次产业和工业细分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研究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转型升级整体上呈缓慢变化趋势,第二产业仍是其主要方向,其中,资本密集型产业仍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发现产业内效应是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产业间的效应弱于前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福时 李文丹 万贤贤 高建平
文章构建实证回归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选取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高校和研发机构数量、政府财政支持作为解释变量,选取技术引进资本存量、市场化程度、出口贸易额作为控制变量,采用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不同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贡献度不一致,在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调整优化的过程中,产业层面的创新要素人力资本和政府层面的财政支持仅在产业升级后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研发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最大,人力资本和政府财政支持影响不显著,研发资本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产业技术实现阶段,协同创新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水平、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和政府财政支持均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杨晴青 曾菊新 金鑫 李星明
在界定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从人居文化资源、人居文化要素、人居文化产业、人居文化发展、人居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城市人居文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本分析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发现其同源同脉,且有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底蕴的积淀。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托GIS空间分析功能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持续改善,但区域内部的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差距拉大。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衡阳、九江等地的人居文化环境均十分优异,其他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则相对缓慢。拟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序推进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保持地域特色人居文化环境;强化政府文化服务职能,以完善人居文化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旨在提高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