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89)
2023(9662)
2022(7994)
2021(6974)
2020(5590)
2019(12602)
2018(12075)
2017(23616)
2016(12968)
2015(13489)
2014(13326)
2013(13394)
2012(12394)
2011(11222)
2010(11054)
2009(9651)
2008(9231)
2007(7966)
2006(7024)
2005(5808)
作者
(39304)
(32995)
(32649)
(30650)
(20812)
(15950)
(14578)
(12798)
(12614)
(11515)
(11292)
(11154)
(10608)
(10209)
(10152)
(10086)
(10059)
(9779)
(9754)
(9535)
(8283)
(8024)
(7860)
(7524)
(7504)
(7355)
(7115)
(7002)
(6594)
(6574)
学科
(60739)
经济(60691)
管理(35601)
(32933)
(25102)
企业(25102)
方法(24061)
数学(20636)
数学方法(20429)
地方(16724)
中国(16084)
(16017)
环境(14603)
业经(13809)
(13059)
产业(11623)
(11374)
农业(11130)
(10055)
贸易(10053)
(9685)
技术(9018)
(8869)
(8598)
地方经济(8367)
(7632)
结构(7550)
(7545)
城市(7379)
资源(7007)
机构
学院(186512)
大学(182429)
(77561)
经济(76149)
管理(72422)
研究(65382)
理学(63825)
理学院(63024)
管理学(61968)
管理学院(61659)
中国(45176)
科学(44018)
(38687)
(37683)
业大(33126)
(32823)
(31974)
研究所(30638)
(30533)
农业(30025)
中心(29046)
财经(25567)
(24227)
(24208)
师范(23799)
经济学(23779)
(23171)
北京(22556)
经济学院(21707)
(21597)
基金
项目(138020)
科学(109578)
基金(102271)
(92242)
研究(91804)
国家(91561)
科学基金(78715)
社会(62187)
社会科(59431)
社会科学(59415)
(56690)
基金项目(56201)
自然(53371)
自然科(52099)
自然科学(52083)
自然科学基金(51161)
(46750)
资助(40656)
教育(39429)
编号(32995)
(32393)
重点(31511)
(28850)
(28804)
计划(27941)
创新(27135)
科研(26712)
国家社会(26377)
发展(25097)
(24783)
期刊
(81415)
经济(81415)
研究(46325)
学报(34237)
(32578)
科学(32082)
中国(28660)
大学(24783)
学学(24343)
管理(23666)
农业(22213)
(20519)
业经(15685)
经济研究(13132)
技术(13007)
问题(12912)
(12016)
金融(12016)
财经(11690)
(11561)
资源(10936)
(10221)
科技(10159)
商业(10098)
(9358)
业大(9267)
(9010)
技术经济(8854)
现代(8613)
(8193)
共检索到252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琳杰  崔海洋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运用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1997~2016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相较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减排的效果更好,长江中游城市群GDP增长是目前城市碳排放增加的首要因素,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导致该区域碳排放量的增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延飞   邵佳敏  
探究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201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稳定在0.505~0.522之间,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子城市群的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但均未突破初级协调界限;(2)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分布不均衡,呈现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2017—2020年各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且空间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强;(3)除科学技术预算支出外,其余指标因素与耦合协调度均具有强关联性,科技投入对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荣才  陈雪琪  黄晓璐  
本文以2001—2012年度长江中游城市群24个城市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各城市产业结构变迁过程,通过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供给、需求、政府职能、对外开放和金融危机对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发现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而言,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和各因素影响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各城市应通过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福时  李文丹  万贤贤  高建平  
文章构建实证回归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选取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高校和研发机构数量、政府财政支持作为解释变量,选取技术引进资本存量、市场化程度、出口贸易额作为控制变量,采用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不同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贡献度不一致,在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调整优化的过程中,产业层面的创新要素人力资本和政府层面的财政支持仅在产业升级后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研发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最大,人力资本和政府财政支持影响不显著,研发资本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产业技术实现阶段,协同创新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水平、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和政府财政支持均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彦平  王雪峰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张远  沈体雁  王敏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新兴城市群,城市间缺乏密切的职能分工协作,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尚未形成完善的功能网络,亟需对其城市职能结构特征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本研究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职能特征,然后用区位商测度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各个城市进行职能定位,最后采用职能分类方法来分析其城市职能体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职能与全国相比,只有湖北省部分城市存在优势,其中宜昌较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处于劣势,只有武汉和长沙超过平均水平;生活性服务业职能在全国层面上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琼  谢志祥  李同昇  刘静玉  冯长安  张颖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展开全方位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重点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15个市辖区和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第二,城市收缩总体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三种,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含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湖北境内,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含荆门、宜昌和孝感;交错型收缩主要包含常德、黄石和益阳,呈现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条状交错状态。第三,城市收缩的出现伴随着青少年人口大幅减少和老龄人口急剧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就业比例中,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增长最快。第四,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成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卫东  钟业喜  傅钰  
基于交通和信息流数据,从流空间视角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并对其效率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流网络结构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的态势,交通流对综合网络结构影响较为明显;信息网络结构虽整体处于均衡发展状态,但城市群内仍出现"三高"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子城市群网络密度较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化效率偏低,应注重多元发展。针对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核心城市联系、促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等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勇  刘军  
通过对产业生态化、生态效率内涵关系的梳理,以生态效率作为测度产业生态化程度的指标,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4个城市各相关指标进行了处理,然后将新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DEA模型当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显示:1使用PCA-DEA方法评价得出的产业生态化效率结果较直接使用DEA方法更为科学;2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先上升后下降,但是纯技术效率一直处于改进状态;3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无效性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低下,尤其是产业规模不在最优状态。最后,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改进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自豪   余斌   郭新伟   胡梦姗   何立翔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 2011—2020 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究案例区碳排放之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 2011—202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速趋缓。排放量由 98 152.00 万t增长至 132 226.12 万t ,增长率由 8.23% 减缓至 4.85% ;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总体均呈现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前两者差异尤为显著;3)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等因素对地区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度同样呈现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杨晴青  曾菊新  金鑫  李星明  
在界定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从人居文化资源、人居文化要素、人居文化产业、人居文化发展、人居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城市人居文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本分析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发现其同源同脉,且有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底蕴的积淀。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托GIS空间分析功能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持续改善,但区域内部的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差距拉大。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衡阳、九江等地的人居文化环境均十分优异,其他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则相对缓慢。拟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序推进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保持地域特色人居文化环境;强化政府文化服务职能,以完善人居文化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旨在提高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杨晴青  曾菊新  金鑫  李星明  
在界定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从人居文化资源、人居文化要素、人居文化产业、人居文化发展、人居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城市人居文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本分析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发现其同源同脉,且有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底蕴的积淀。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托GIS空间分析功能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持续改善,但区域内部的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差距拉大。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衡阳、九江等地的人居文化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