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39)
2023(8915)
2022(7948)
2021(7355)
2020(6430)
2019(14910)
2018(14752)
2017(28550)
2016(16006)
2015(17834)
2014(18150)
2013(18193)
2012(17220)
2011(15639)
2010(15943)
2009(14776)
2008(14929)
2007(13802)
2006(11793)
2005(10463)
作者
(48654)
(40773)
(40712)
(38861)
(25934)
(19967)
(18684)
(15864)
(15274)
(14857)
(14080)
(13847)
(13278)
(12888)
(12852)
(12836)
(12690)
(12098)
(11979)
(11919)
(10311)
(10081)
(10050)
(9362)
(9293)
(9236)
(9210)
(9175)
(8411)
(8283)
学科
(68562)
经济(68507)
管理(41529)
(39561)
方法(32383)
(30209)
企业(30209)
数学(27838)
数学方法(27579)
(20048)
地方(18429)
(16645)
(16188)
中国(15654)
农业(13655)
业经(13433)
环境(13410)
(11634)
贸易(11632)
(11337)
(11197)
(10670)
理论(10573)
(9971)
财务(9952)
财务管理(9923)
(9745)
金融(9741)
(9608)
银行(9581)
机构
学院(234228)
大学(231233)
(90446)
经济(88418)
管理(85969)
研究(81306)
理学(73946)
理学院(72952)
管理学(71532)
管理学院(71098)
中国(59550)
科学(54346)
(49768)
(45510)
(42858)
(41564)
(40754)
研究所(39446)
业大(38250)
中心(38067)
农业(35944)
(33438)
财经(33373)
师范(33052)
北京(30355)
(29990)
(29683)
(29046)
经济学(27575)
(26554)
基金
项目(158642)
科学(123365)
基金(113319)
研究(112445)
(100415)
国家(99593)
科学基金(83620)
社会(69949)
社会科(66215)
社会科学(66190)
(64780)
基金项目(61480)
自然(55183)
(53836)
自然科(53709)
自然科学(53688)
自然科学基金(52723)
教育(51382)
资助(46871)
编号(45420)
重点(36750)
成果(36543)
(35600)
(34348)
(32157)
课题(31989)
科研(30835)
计划(30420)
创新(30121)
(28949)
期刊
(100373)
经济(100373)
研究(61293)
中国(42651)
学报(41251)
(40431)
科学(37036)
(32521)
大学(29549)
学学(28204)
农业(27322)
管理(27022)
教育(22203)
(19257)
金融(19257)
技术(18459)
业经(17629)
财经(15976)
(15045)
经济研究(14932)
问题(13827)
(13681)
资源(13599)
(12421)
统计(11109)
技术经济(10852)
商业(10812)
(10801)
科技(10639)
(10208)
共检索到336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旭  王玲玲  黄峰  田玉清  杨涛  张玉铭  刘亚恒  
构建野生动物迁移生态廊道有助于消除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和功能稳定.该研究以长江中游地区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其潜在生境进行构建,探讨长江中游地区麋鹿生态廊道的栖息地连通方式.结果显示该地区麋鹿现有栖息地集中在石首麋鹿分布区、复兴洲分布区、兔儿分布区、杨波坦分布区、南蹍湾分布区、神皇洲分布区、三合垸分布区以及集成麋鹿分布区内.初步确定了利于麋鹿种群扩散的生态廊道位置,潜在生态廊道具有低海拔、缓坡度、近水源、远人群等特点.在生态廊道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生态廊道的选择必须在全面了解实际生境状况和野生动物生态学的基础上,通过最优选择,获得确定的生态区域作为某一物种迁移扩散的生态功能服务区,优化景观斑块的结构,加强生态功能建设,维持生物多样性稳定与良性循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攀  彭轲  赵幸悦子  王新峰  梁川  程刚  
长江中游岸线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较大。通过充分分析长江中游岸线资源特征与地质环境条件,从地质学角度构建港口码头、过江隧道与过江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划定出三种工程类型一级岸线(适宜)、二级岸线(较适宜)、三级岸线(一般适宜)与四级岸线(非优先开发)区域范围。由结果可知:长江中游岸线港口码头以非优先开发区域为主,长度合计931.47 km,占岸线总长的46.71%;过江隧道与过江大桥以较适宜开发、一般适宜开发区域为主,较适宜开发、一般适宜开发区长度合计分别为1550.75 km、1224.18 km,占岸线总长的77.77%、61.39%。最后,针对三种工程类型适宜性等级特征提出相应地学对策建议,为重大工程部署规划提供地学理论依据,促进长江中游岸线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以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保护大长江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琳  胡希军  韦宝婧  龙郡  罗紫薇  
以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中的392个传统村落与1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遗产源,通过空间相关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分析遗产源的空间分布与水系、交通、距中心城市距离、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计算各因子对遗产源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MCR模型对沅水流域进行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旨在为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整体性保护与遗产廊道构建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结果表明,沅水流域内的遗产源呈“小聚集,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大部分的遗产源分布在河流附近,交通较为便捷,距中心城市距离适中的低海拔丘陵与盆地的缓坡地带,遗产廊道适宜性较高。根据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廊道规划建设措施,从而促进区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智君  戚大苗  
在长江流域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全国作用的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的战略层面,长江中游地区必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这一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服务业集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文章选取区位熵、集中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为基本指标,对2002~2012年期间长江中游地区四省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长江中游地区四省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还未形成集聚优势,且集聚水平呈下降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超  范韦莹  蔡晓斌  王学雷  张玉铭  李鹏飞  
科学评价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生境的适宜性,可为散养麋鹿生境改造及野化麋鹿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开展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散养麋鹿的生境改造和有效管理,2019年5~8月,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获取了围栏内散养麋鹿的分布位点数据,并基于Google Earth影像数据对麋鹿生境类型进行面向对象的解译分类,分析了散养麋鹿种群的分布与不同生境类型的关系,运用MaxEnt模型对围栏内散养麋鹿夏季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MaxEnt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了优秀水平(训练集AUC=0.910),裸地距离、泥滩地距离和林地距离是夏季麋鹿生境的主要环境特征变量,综合贡献值分别为35.2%、34.5%和15.7%。生境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距泥滩地距离、低草地距离、裸地距离的增加,生境适宜度逐渐降低,散养麋鹿的出现概率也逐渐降低;保护区核心区内麋鹿生境适宜区类型主要以低草地和泥滩地为主,适宜区面积为338.84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7.41%。夏季麋鹿在保护区内倾向于栖息在保护区核心区中南部的泥滩地、低草地和裸地等生境类型上,在该保护区有限环境容纳量的背景下,应加强保护区内部麋鹿适宜栖息地生境类型的营造,同时推动新的麋鹿迁地保护区建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芬  夏昕鸣  周兰兰  黄绍霖  
采用环境质量分区指数方法,运用GIS技术及当地统计数据,对长江中游地区节点城市荆门市的生物丰度、植被盖度、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污染负荷指数等进行分析,定量化评估城市分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荆门市东宝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水平,但土地胁迫指数较高,掇刀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钟祥市(县级市)的污染负荷指数较高,水土流失情况也较为严重,沙洋县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均处于较低水平。根据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指出各区优先治理的生态敏感因素,为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朱丽君  
生态系统功能的不断退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焦点问题。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构建中国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深入分析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干扰程度,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结果,采用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贡献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方法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地区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历了"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过程,山区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平原地区、城市群地区、大城市周边县区以及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变化呈现"两纵三横"的空间分布格局;(2)1995-2015年间退耕还林、还水、还湿是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改善的主要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及建设用地对林地和耕地的占用是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恶化的主要原因;(3)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气体调节、土壤保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五种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敏感性有所增加,其他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敏感性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各项子功能的持续供给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洪刚  
伴随城市的快速扩张,其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加剧了生态廊道的环境承载和控制压力,目前人们在理论上是高度认同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但是在具体的城市开发实践过程中又往往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就其实质上来讲,城市的生态廊道的建设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对城市带土地进行利用的问题,为此,形成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对土地利用问题展开了博弈。立足于此,文章进一步引入博弈论的相关理论,深入探讨现状博弈存在的问题,将其概括为博弈各方地位不平等、封闭零和博弈导致冲突加剧、博弈规则缺失导致非合作均衡状态三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及相应的措施、管理方法,以期引导城市生态廊道问题走出困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尚玉  廖文根  陈大庆  段辛斌  彭期冬  王珂  李翀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但近几年其资源量急剧下降,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及河道整治是导致其资源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保护四大家鱼种质资源,确定四大家鱼产卵、繁殖同水文情势的关系,为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调度提供依据,研究选取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期的9项相关生态水文指标,分析其在四大家鱼产卵场及非产卵场之间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9项生态水文指标在产卵场断面和非产卵场断面没有显著差异,它们只是刺激四大家鱼产卵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同时,选取葛洲坝下典型产卵场江口断面,对比分析该断面在三峡工程正式运行前后四大家鱼产卵期内生态水文情势的变化。结果表明,所选取的9项生态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美玉  黄海  张如波  
文章主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转移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通过工业竞争力系数来衡量转入城市和转出城市,同时利用网络DEA模型测算各城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出城市的工业转移与工业生态效率呈"U"型,而转入城市的工业转移与工业生态效率呈负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ESDA-GIS多种方法,在充分考虑传统经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经济发展生态成本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的空间匹配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低聚集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现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生态成本空间集聚现象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且呈现出高高集聚减少、低低集聚增多的现象,生态成本消耗有所改善;2001~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差异化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本过渡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生态成本,进而发展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桂山  徐昔保  李平星  
长江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保障。长江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水量丰沛、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长江经济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在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灾害威胁大、环境污染重和生态退化快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威胁,提出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障工程体系,加快形成开发集约集中、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建设与保护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以及率先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确保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走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思维  童光荣  
城市群回流效应指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抑制彼此经济增长的机制现象。基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回流效应的关注,本文使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关系、群内回流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城市流强度模型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几大中心城市行业外向功能量无明显的互补关系,该城市群内可能存在回流效应影响;通过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SDM回归分析,结果确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和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晓芳  
[目的]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方法]运用由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构成的综合确权法,基于耦合度、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2006~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并进行时空上的分析与评价,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协调发展类型由研究基期的低度协调型逐步优化为末期的中高度协调型。武汉都市圈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集聚区;协调发展度高值点主要集中在武汉与长沙,协调发展度低值点由基期的益阳、娄底等城市转变为末期的宜昌、咸宁、鹰潭等地。2006~2012年Moran's I值均为负,协调发展度集聚特征由相异属性集聚向随机状态转变,2014年Moran's I值正,协调发展度呈相似属性集聚状态。[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特征呈现由相异属性集聚向相似属性集聚状态转化,协调聚集区空间格局趋于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