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53)
- 2023(13593)
- 2022(11747)
- 2021(10936)
- 2020(9554)
- 2019(22509)
- 2018(22299)
- 2017(44070)
- 2016(23995)
- 2015(27121)
- 2014(27165)
- 2013(26783)
- 2012(24827)
- 2011(22157)
- 2010(22216)
- 2009(20706)
- 2008(20294)
- 2007(17982)
- 2006(15428)
- 2005(13396)
- 学科
- 济(106652)
- 经济(106558)
- 管理(67131)
- 业(66403)
- 方法(55564)
- 企(53787)
- 企业(53787)
- 数学(49563)
- 数学方法(48849)
- 农(28062)
- 财(26434)
- 中国(23643)
- 地方(23001)
- 业经(20720)
- 学(20001)
- 农业(19038)
- 贸(18430)
- 贸易(18422)
- 易(17830)
- 务(17228)
- 财务(17167)
- 财务管理(17127)
- 制(16951)
- 理论(16328)
- 企业财务(16250)
- 环境(14308)
- 和(14305)
- 技术(14102)
- 融(13705)
- 金融(13701)
- 机构
- 学院(343971)
- 大学(341042)
- 济(141161)
- 经济(138462)
- 管理(135953)
- 理学(118649)
- 理学院(117346)
- 管理学(114993)
- 管理学院(114360)
- 研究(109949)
- 中国(82392)
- 京(71028)
- 科学(68934)
- 财(63070)
- 农(58076)
- 所(55221)
- 江(54392)
- 中心(52280)
- 业大(52245)
- 财经(51474)
- 研究所(50491)
- 经(46765)
- 农业(45735)
- 范(44339)
- 经济学(43900)
- 师范(43813)
- 北京(43430)
- 州(40578)
- 经济学院(40016)
- 院(39647)
- 基金
- 项目(236316)
- 科学(186890)
- 基金(173172)
- 研究(168024)
- 家(151395)
- 国家(150204)
- 科学基金(130011)
- 社会(106878)
- 社会科(101500)
- 社会科学(101470)
- 省(93767)
- 基金项目(91793)
- 自然(86653)
- 自然科(84681)
- 自然科学(84662)
- 自然科学基金(83155)
- 教育(79257)
- 划(78145)
- 资助(73678)
- 编号(67344)
- 重点(53635)
- 成果(52845)
- 部(52611)
- 发(50878)
- 创(48775)
- 课题(46418)
- 科研(46075)
- 创新(45616)
- 教育部(45126)
- 国家社会(44176)
- 期刊
- 济(145949)
- 经济(145949)
- 研究(90791)
- 中国(58399)
- 学报(53084)
- 农(50754)
- 科学(49839)
- 财(49756)
- 管理(47495)
- 大学(40180)
- 学学(38298)
- 农业(34747)
- 技术(31989)
- 教育(31507)
- 融(27614)
- 金融(27614)
- 财经(25142)
- 业经(24867)
- 经济研究(23768)
- 经(21510)
- 统计(19963)
- 问题(19925)
- 业(19094)
- 策(18045)
- 技术经济(17723)
- 决策(16511)
- 商业(16204)
- 资源(16164)
- 版(16057)
- 理论(14998)
共检索到484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晓云 黄玛兰 曾琳琳 张安录
本文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长江中游四省的粮食作物结构内部优势与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以分析粮食连年丰收背景下作物内部增长的结构与竞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水稻不具备结构性优势与竞争优势;小麦同时具有结构性优势和竞争优势;玉米具有结构性优势但是缺乏竞争优势;豆类、薯类无结构性优势,但是豆类由于单产水平提高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从农作物内部结构看,2004年以来长江中游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62%的比例。其中四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扩张空间有限;安徽和湖北小麦有较大幅度增长;除江西外其他三省玉米均呈现出上涨趋势。长江中游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晓洋 田帅 吕一 刘帅
[目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种植结构单一,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多元化发展,需要明确该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方法]文章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镰刀弯"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和竞争力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了水稻、玉米、薯类、豆类以及其他作物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差异。[结果]"镰刀弯"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作物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变动速度不同。[结论]"镰刀弯"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作物之间的优势差异,在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且不形成过度供给的情况下,增加优势作物的种植,最终形成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晓洋 田帅 吕一 刘帅
[目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种植结构单一,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多元化发展,需要明确该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方法]文章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镰刀弯"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和竞争力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了水稻、玉米、薯类、豆类以及其他作物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差异。[结果]"镰刀弯"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作物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变动速度不同。[结论]"镰刀弯"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玉米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宋旭光 席玮
本文应用Shift-Share方法对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动状况在地区和产业层次上进行要素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地区能源配置还是在部门能源配置中,效率因素始终是总体能效变动的决定性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研究还发现,中国能源效率的变动受需求因素影响较大,这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中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因此,针对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努力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各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耗小的新型产业,提高经济运行整体质量,立足长远目标,调整产业结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丽英 刘后平
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利用1997—2008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理想;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呈现分化的趋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田艳平 刘长秀
在估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湖北省1978~1989年、1990~2010年两个阶段生产要素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以及三次产业中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并应用shift-share分析法对湖北省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解,发现劳动力在1978~1989年和1990~2010年一直符合"结构红利假说",而资本则在长期不符"结构红利假说",存在"结构负利"。本文对"结构红利假说"分析方法进行了拓展,动态分析各效应与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志勇 刘颖
文章以湖北省为例,对长江中游地区耕地资源数量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整理1978—2012年间湖北省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数据,运用Eviews计量软件对湖北省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情况及其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1978—2012年,湖北省耕地资源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均呈直线递减趋势,其中耕地资源总面积年均减少0.35%,人均耕地资源面积年均减少0.71%;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单产总体上都呈递增趋势,但是波动幅度较大,粮食供给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与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相关,从长远来看,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粮食生产具有相关性且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粮食生产 相关分析 湖北省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查贵勇
2012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达到"服务经济"的国际标准。采用shiftshare方法对2002—2011年上海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效应并存,且"奖赏"强于"负担";服务业内部结构转换有助于提升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但力度有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内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市场化改革是其主要推动力;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而公共服务业内部增长效应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慧 王苗苗 刘子毅
面临内外部环境双重压力,建设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体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度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韧性,采用shift-share方法将其进一步分解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并通过三次产业分解分析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1997-2022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韧性表现差异明显;在经济冲击中,产业的竞争力对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发挥主要作用;由于发展阶段和冲击类型的差异,不同时期各产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不同。基于此,应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从而提升我国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智君 戚大苗
在长江流域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全国作用的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的战略层面,长江中游地区必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这一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服务业集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文章选取区位熵、集中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为基本指标,对2002~2012年期间长江中游地区四省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长江中游地区四省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还未形成集聚优势,且集聚水平呈下降趋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自保 宋连久 李萍
基于西藏粮食产量与各投入要素的1980~2007年统计资料实证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进而构造脉冲响应函数,并对因变量预测误差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土地、化肥是促进西藏粮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的投入对西藏粮食生产的贡献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西藏粮食增长的贡献非常低。西藏粮食生产目前仍是粗放型生产,但已出现转型的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杨洋 张远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自豪 余斌 郭新伟 胡梦姗 何立翔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 2011—2020 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究案例区碳排放之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 2011—202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速趋缓。排放量由 98 152.00 万t增长至 132 226.12 万t ,增长率由 8.23% 减缓至 4.85% ;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总体均呈现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前两者差异尤为显著;3)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等因素对地区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度同样呈现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建清 边娜 范斐
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间的关联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近期的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正,较远期的科技创新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反向效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远期影响为正,中期影响效应变为负,近期又会由负转正。即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具有时滞性,前期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为负,随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强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晓芳
[目的]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方法]运用由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构成的综合确权法,基于耦合度、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2006~2014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并进行时空上的分析与评价,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结果]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协调发展类型由研究基期的低度协调型逐步优化为末期的中高度协调型。武汉都市圈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集聚区;协调发展度高值点主要集中在武汉与长沙,协调发展度低值点由基期的益阳、娄底等城市转变为末期的宜昌、咸宁、鹰潭等地。2006~2012年Moran's I值均为负,协调发展度集聚特征由相异属性集聚向随机状态转变,2014年Moran's I值正,协调发展度呈相似属性集聚状态。[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特征呈现由相异属性集聚向相似属性集聚状态转化,协调聚集区空间格局趋于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PSR模型的粮食安全风险评估及保障措施——以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为例
基于DEA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研究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分析与评价——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实证分析
基于引力模型和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长江中游粮食生产力与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动态演进及协同关系
长江中游经济区“水—能源—粮食”系统与城市绿色转型适配性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中国粮食价格变动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实证分析
技术偏向效应下的国民收入结构变动——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
创新、创业与生态效率提升研究——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面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