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23)
- 2023(14809)
- 2022(13140)
- 2021(12199)
- 2020(10349)
- 2019(23785)
- 2018(23484)
- 2017(45168)
- 2016(25126)
- 2015(27981)
- 2014(27785)
- 2013(27480)
- 2012(25359)
- 2011(22763)
- 2010(22660)
- 2009(20823)
- 2008(20519)
- 2007(18142)
- 2006(16174)
- 2005(14124)
- 学科
- 济(98738)
- 经济(98633)
- 管理(72984)
- 业(69670)
- 企(57812)
- 企业(57812)
- 方法(44863)
- 数学(38022)
- 数学方法(37513)
- 农(28026)
- 中国(24761)
- 财(24421)
- 地方(24075)
- 学(22882)
- 业经(22461)
- 农业(19100)
- 环境(19069)
- 贸(18599)
- 贸易(18591)
- 易(18000)
- 制(17154)
- 理论(16226)
- 和(16073)
- 划(16021)
- 技术(15879)
- 务(15757)
- 财务(15685)
- 财务管理(15653)
- 企业财务(14773)
- 银(13704)
- 机构
- 学院(356833)
- 大学(355851)
- 管理(141424)
- 济(134746)
- 经济(131667)
- 理学(122550)
- 研究(121227)
- 理学院(121078)
- 管理学(118874)
- 管理学院(118248)
- 中国(88155)
- 科学(80402)
- 京(77113)
- 农(65408)
- 所(62702)
- 财(59960)
- 业大(58644)
- 研究所(57620)
- 江(56389)
- 中心(54654)
- 农业(51536)
- 范(48730)
- 财经(48436)
- 北京(48215)
- 师范(48156)
- 院(44093)
- 经(43760)
- 州(43489)
- 师范大学(38851)
- 省(38382)
- 基金
- 项目(248500)
- 科学(192965)
- 基金(177827)
- 研究(175402)
- 家(157842)
- 国家(156527)
- 科学基金(132596)
- 社会(108588)
- 社会科(102783)
- 社会科学(102749)
- 省(99255)
- 基金项目(95756)
- 自然(89404)
- 自然科(87201)
- 自然科学(87176)
- 自然科学基金(85553)
- 划(83517)
- 教育(79883)
- 资助(73389)
- 编号(71279)
- 成果(56401)
- 重点(56116)
- 发(53525)
- 部(53128)
- 创(51000)
- 课题(49507)
- 科研(48028)
- 创新(47531)
- 计划(47165)
- 大学(44587)
- 期刊
- 济(148494)
- 经济(148494)
- 研究(98886)
- 中国(64506)
- 学报(63288)
- 农(58546)
- 科学(56320)
- 管理(49655)
- 大学(46024)
- 财(44417)
- 学学(43538)
- 农业(40219)
- 教育(37168)
- 技术(28962)
- 融(27416)
- 金融(27416)
- 业经(26187)
- 财经(22454)
- 经济研究(22244)
- 业(20719)
- 问题(19817)
- 图书(19177)
- 经(19041)
- 科技(18822)
- 资源(18496)
- 版(17521)
- 技术经济(16925)
- 业大(16487)
- 理论(16427)
- 商业(16118)
共检索到514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晨
长江中游地区是中部崛起的战略重点区,也是上游连接西部生态脆弱区下游连接长三角地区的生态重点区。开展长江中游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需明确评价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统计数据、污染物普查数据和国家、地区发展规划,采用ROST Word Parser词频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关注区域及行业。基于SCI-EXPANDED、CPCI-S、CCR-EXPANDED、IC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法得到区域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关注区集中分布于城镇密集区和沿江、环湖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国勤 周泉 陈阜 张洪程
长江中游地区水稻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地区水稻生产具有起源早、历史久,产量高、贡献大,力量强、成果多,条件优、潜力大等诸多优势与特征。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中游地区水稻生产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研究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切入点,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水稻生产地位与特征的分析,指出了当前该地区水稻生产面临的问题,从区域尺度上提出了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研究表明,导致该地区水稻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的主要表现:水稻种植面积缩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孙璇 揭毅 罗静
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新时代内涵基础上,多维度、多视角解析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及发展困境;围绕乡村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测度,遴选影响人居文化环境变化的关键人类活动因子,构建由目标层(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系统指标层(人居物质文化、人居精神文化、人居制度文化)、目标分解层(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与具体指标层所构成的具有阶梯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复杂系统理论、景观生态理论、3S集成技术,将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人居文化环境划分为五类区域,实现对其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的空间分析;并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提出通过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激发民众的积极能动性、精准优化乡村人居文化环境质量、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等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杨晴青 曾菊新 金鑫 李星明
在界定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从人居文化资源、人居文化要素、人居文化产业、人居文化发展、人居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城市人居文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本分析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发现其同源同脉,且有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底蕴的积淀。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托GIS空间分析功能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持续改善,但区域内部的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差距拉大。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衡阳、九江等地的人居文化环境均十分优异,其他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则相对缓慢。拟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序推进城市人居文化环境建设;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保持地域特色人居文化环境;强化政府文化服务职能,以完善人居文化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旨在提高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质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杨晴青 曾菊新 金鑫 李星明
在界定人居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从人居文化资源、人居文化要素、人居文化产业、人居文化发展、人居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城市人居文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本分析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的时空基底,发现其同源同脉,且有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底蕴的积淀。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托GIS空间分析功能发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文化环境持续改善,但区域内部的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差距拉大。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衡阳、九江等地的人居文化环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向俊波 陈雯
分析了长江中游三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介绍了发展经济学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地位问题的主要观点。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及在全国农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前景 ,并提出了中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 长江中游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美喆 刘寒波
文章基于2007-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40个城市的数据,根据不同污染物的外溢性程度将其分类用以反映环境质量,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通过空间溢出和财政竞争机制扭曲了地方政府行为,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于外溢性较强的二氧化硫,财政分权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且通过压缩环境治理支出这一渠道增加了其排放量;对于外溢性较弱的工业废水,财政分权的财政竞争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且通过压缩环境治理支出和调整产业结构两大渠道增加了其排放量。"十二五"前后,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正面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据此,从健全城市群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环境污染治理的专项转移支付体系、实行多样化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城市群环境质量的提高与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中国式财政分权 环境质量 长江中游城市群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爱军 李伟
长江中游地区省际之间协调合作发展是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合作的现状分析其相关原因,并从政府主导和市场驱动两方面提出了强化省际合作的路径。
关键词:
长江 中游地区 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述明
全球水资源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跨流域调水是我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相当充沛,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但是,“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举世嘱目,也是历来沿江各级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腹大患。解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合理分配、利用长江中游的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祖达 廖显春 颜学恭 曾祥培 陈章禄 陈为森 张钦泉 刘永传
以长江中游防浪林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数量化模型,编制防浪指数表,对防浪林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并为防浪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浪蚀,防浪指数,防浪林,长江中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丽文 张毅 李小帆 李永盛
为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质量及城市间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社会生活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8个城市2004~2011年城市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城市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评价来看,城市群内城市质量差距进一步扩大,产生严重的两级分化;从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协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质量的空间影响作用不大,各省份城市发展并没有突破行政壁垒,跨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合作未有实质性进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的发展质量并不高,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晋
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物流业、制造业“两业”融合发展的背景及现状,通过分析“两业”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物流人才定位,认为长江经济带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复合型智慧物流人才,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物流专业群建设的五个要点,建议长江经济带物流职业院校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湖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课题组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短暂的十几年,我国沿海地区已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大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同样的机遇,同样的年代,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省市却大大落伍了,其开放的格局呈严重的滞后态势。进入90年代,长江中游地区如何顺应开放的大趋势,如何探索其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已作为一大尖锐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象一声春雷,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苗欣然 曾晨 程轶皎 吕天宇
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探究不同用地形态下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证意义。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采用空间回归模型,以林地覆盖率作为划分研究区域的基准因子,以林地景观格局作为挖掘PM_(2.5)变化驱动的关键因子,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状况,从PM_(2.5)的来源、扩散和清除3个方面选取影响因子,探索不同林地覆盖率下PM_(2.5)的综合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地覆盖率下的影响因素对于PM_(2.5)在影响模式上类似,但在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上有所不同;(2)PM_(2.5)的空间异质性明显,随着林地覆盖率的提高,PM_(2.5)浓度明显减低;(3)降低林地斑块分离度有利于降低PM_(2.5)浓度;(4)DEM是影响PM_(2.5)的主要因素,其对PM_(2.5)的削弱作用随着林地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根据不同等级林地覆盖区的特点,加强长江中游地区大气污染的精细化治理,结合PM_(2.5)的空间外溢性特征,强化地区之间的联防联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乃娟 陈倩 朱利群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稻麦主产区,辨析该区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效应,可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稻麦轮作典型生产区江苏南京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该系统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该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富营养化、水体毒性、环境酸化和土壤毒性,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32、0.76、0.33和0.27;而小麦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主要为富营养化、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和环境酸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50、2.09、0.32和0.23。肥料、农药、柴油的生产和使用是引起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农户超量施用氮肥是造成潜在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关键;农药的使用是造成水体毒素和土壤毒素的最主要原因;而氮肥和农药投入对人类毒性均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工业领域加快新型能源开发,实施清洁生产;在农业领域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如减少氮肥施用、研发多功能一体化农机及推广低毒高效农药)能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生产负面环境影响,提高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水稻 冬小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