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0)
2023(12452)
2022(10806)
2021(10057)
2020(8228)
2019(19480)
2018(19348)
2017(37017)
2016(20292)
2015(22583)
2014(22746)
2013(22529)
2012(20777)
2011(18755)
2010(18592)
2009(16901)
2008(16276)
2007(14237)
2006(12681)
2005(10531)
作者
(58827)
(48780)
(48406)
(46170)
(31062)
(23485)
(21989)
(19172)
(18705)
(17434)
(17126)
(16397)
(15525)
(15226)
(15055)
(14746)
(14510)
(14434)
(14166)
(13873)
(12102)
(11870)
(11718)
(11144)
(10899)
(10881)
(10808)
(10792)
(9748)
(9626)
学科
(84104)
经济(84023)
管理(55851)
(50751)
(41031)
企业(41031)
方法(37319)
数学(31689)
数学方法(31368)
地方(23485)
中国(23426)
(22870)
业经(18614)
(18434)
(17947)
农业(15774)
环境(14564)
理论(14091)
(13337)
(12468)
贸易(12460)
技术(12381)
(12219)
(11958)
地方经济(11234)
(11213)
(11035)
财务(10966)
财务管理(10951)
(10781)
机构
学院(283602)
大学(283562)
管理(115090)
(106616)
经济(103984)
理学(99835)
理学院(98610)
管理学(96901)
管理学院(96402)
研究(95287)
中国(68251)
(62298)
科学(62209)
(47126)
(46585)
(45519)
(45380)
业大(43934)
研究所(43388)
中心(43371)
(40696)
师范(40320)
北京(38720)
财经(37923)
农业(35634)
(35424)
(34649)
(34424)
师范大学(32792)
经济学(30723)
基金
项目(202380)
科学(159014)
研究(147591)
基金(145531)
(126880)
国家(125853)
科学基金(108490)
社会(91849)
社会科(86946)
社会科学(86918)
(80361)
基金项目(79432)
自然(71799)
自然科(70058)
自然科学(70046)
自然科学基金(68744)
(67121)
教育(66787)
编号(60830)
资助(58854)
成果(47840)
重点(45134)
(43897)
(43572)
课题(41798)
(41522)
创新(38696)
科研(38277)
教育部(36868)
大学(36853)
期刊
(117531)
经济(117531)
研究(80427)
中国(53115)
学报(44680)
科学(42398)
(40431)
管理(39652)
大学(32996)
教育(32683)
(32557)
学学(30704)
农业(28720)
技术(24521)
业经(20400)
(19715)
金融(19715)
图书(18142)
财经(17113)
经济研究(17109)
问题(16832)
资源(16160)
(14493)
(14397)
科技(14257)
理论(13479)
技术经济(13128)
现代(13123)
(12818)
实践(12615)
共检索到406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雅杰  金海  
本文基于DEA-ESDA-GWR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2000-2012年长江中游地区41个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化格局,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外商投资水平等5因素作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差异性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相一致的不平衡性;2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强烈的空间关联特征,2004年以前表现强烈的空间正相关,2004年以后演变成强烈的空间负相关,各城市随年份演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3长江中游地区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尧  李江风  杨媛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型的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不同研究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有所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的强度和速度也会受到影响;(2) 2000—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集约效率水平总体上升,总体功能也随之上升,但各城市的差异比较明显;(3)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的协调性要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勇  张瑞  任洁  
县域生态效率是支撑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托多源数据构建县域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EBM模型进行测度,并借助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动态特征,进一步将时空跃迁类型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嵌套以探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于2005~2018年显著提升,其空间分布凝聚力较强且具备较高路径锁定特征,各县域单元存在一定跃迁惰性,“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周边县域单元生态效率局部空间特征动态性更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丰城市具备最大波动性,长沙市市辖区具备最大稳定性;经济-气候驱动、产业-资源制约、经济-资源驱动、产业-降水制约等4种驱动/制约模式呈现出自“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至“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制约向驱动转化的演进格局,各自蕴含不同的驱动机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丹玲  李菁  胡碧霞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将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规模+空间+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框架中,使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测算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法考察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且由于不同集聚区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前提下,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格局的作用大小和方向不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据此认为,要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着重发挥城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陈丹玲  匡兵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亮  党彦龙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述明  
全球水资源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跨流域调水是我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相当充沛,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但是,“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举世嘱目,也是历来沿江各级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腹大患。解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合理分配、利用长江中游的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慧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长江产业带的腹地和承东启西的重要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屡屡成灾,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尽管洪涝灾害的发生与气象、地貌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洪水位、河流湖泊的调蓄能力、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等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论述了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特别是围湖造田、围垦江洲、分蓄洪区的开发等,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指出长江中游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河湖调蓄能力的下降是加剧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了中游地区减轻洪涝灾害的土地利用对策,如编制易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退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鑫   叶长盛   肖蔚   彭锦臣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关联与碳补偿分区研究,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与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市域为基本单元核算其碳收支量;构建引力模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分析长江中游地区碳收支整体与个体的空间关联关系与结构特征;借助SOM-K-means模型对长江中游地区开展碳补偿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碳排量呈现上升趋势,由2.18×10~8t上升至3.01×10~8t,总体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点;碳吸收量呈现波动态势,由2.75×10~8t变化至2.86×10~8t,整体呈现为由外逐内降低的“C”型空间分布格局。(2)整体视角下,碳排放与碳吸收的网络密度较低,具有较大的空间协作潜力挖掘;个体视角下,武汉市、九江市、岳阳市等地区处于碳排放网络的中心地位,在网络中也承担了“桥梁”作用;宜春市、常德市和吉安市等地区居于碳吸收网络的中心地位。碳收支网络中各节点的碳排放与碳吸收能力不相符,存在显著差异。(3)长江中游地区共分为12个支付区、13个平衡区和17个获补区,针对各类型区提出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顾江  陈京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空间统筹优化和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赋能。在由“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尺度复合而成的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指数模型对2010—2019年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效应,并探究该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各子系统间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但多数城市暂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2)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出“极化效应”显著、“回程效应”与“扩散效应”微弱的特征;(3)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4)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禀赋基础力、居民消费需求力、基础设施保障力、规模效益催动力、人力资源潜在力、经济发展拉动力“六力”共同驱动下形成的。最后,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提出强化区域联动、瞄准核心驱动力等针对性建议,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勇  刘军  
通过对产业生态化、生态效率内涵关系的梳理,以生态效率作为测度产业生态化程度的指标,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4个城市各相关指标进行了处理,然后将新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DEA模型当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显示:1使用PCA-DEA方法评价得出的产业生态化效率结果较直接使用DEA方法更为科学;2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先上升后下降,但是纯技术效率一直处于改进状态;3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无效性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低下,尤其是产业规模不在最优状态。最后,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改进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DEA模型、ESDA统计指数及Tobit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且技术效率高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2)全局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效率高(低)的城市相互空间邻接;局部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L-L类型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区,空间分布形态较平稳,而效率H-H类型主要分布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逐渐向绍杭、皖江地区演化,从"一字形"转向"Z字形"分布;(3)城镇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及土地市场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超正   陈丹玲   靳亚亚   杨钢桥   张寒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及其转型过程划分入手,采用最小二乘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识别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Ⅱ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城镇化缓慢发展与人口严重外流期(2000~2010年)”和“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与人口持续回流期(2010~2018年)”两大转型过程。(2)就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而言,2000~2018年以耕地和生态用地面积显著缩减、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稳定为主。就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特征而言,2000~2010年以耕地和林地相互转化,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以及水域向湿地转化为主;2010~2018年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相互转化,林地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化,以及湿地向水域转化为主。(3)2000~2010年仅地形位指数是导致该时段5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共性驱动因素,而2010~2018年地形位指数、人均GDP变化、总人口变化以及距主要公路距离是导致该时段5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共性驱动因素。因此,应充分考虑各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空间地域分异规律,让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型过程相适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丹玲  卢新海  张超正  
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