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12)
- 2023(10560)
- 2022(8806)
- 2021(7994)
- 2020(6578)
- 2019(14831)
- 2018(14531)
- 2017(27881)
- 2016(15133)
- 2015(16571)
- 2014(16538)
- 2013(16358)
- 2012(14987)
- 2011(13264)
- 2010(13612)
- 2009(13252)
- 2008(13465)
- 2007(12287)
- 2006(11191)
- 2005(10471)
- 学科
- 业(79382)
- 企(73847)
- 企业(73847)
- 济(71325)
- 经济(71208)
- 管理(65532)
- 业经(28636)
- 方法(26685)
- 财(26581)
- 农(25342)
- 务(19998)
- 财务(19982)
- 财务管理(19963)
- 企业财务(18922)
- 农业(18918)
- 制(18809)
- 数学(17613)
- 数学方法(17502)
- 技术(16412)
- 地方(16066)
- 划(14762)
- 中国(14683)
- 体(14630)
- 策(13805)
- 理论(13338)
- 和(13206)
- 体制(12802)
- 企业经济(12248)
- 经营(11699)
- 环境(11238)
- 机构
- 学院(227145)
- 大学(218083)
- 济(95367)
- 经济(93614)
- 管理(93272)
- 理学(79464)
- 理学院(78631)
- 管理学(77753)
- 管理学院(77318)
- 研究(70510)
- 中国(57047)
- 财(48547)
- 京(45864)
- 江(41859)
- 科学(41157)
- 财经(37489)
- 农(36435)
- 所(34601)
- 经(33656)
- 中心(32725)
- 研究所(30669)
- 业大(30298)
- 州(28981)
- 农业(28165)
- 经济学(27767)
- 范(27643)
- 北京(27519)
- 师范(27396)
- 财经大学(27233)
- 商学(26902)
- 基金
- 项目(144897)
- 科学(117457)
- 研究(108589)
- 基金(107292)
- 家(91511)
- 国家(90652)
- 科学基金(80926)
- 社会(72427)
- 社会科(68680)
- 社会科学(68664)
- 省(59447)
- 基金项目(58410)
- 自然(51686)
- 自然科(50418)
- 自然科学(50406)
- 自然科学基金(49596)
- 教育(47964)
- 划(46825)
- 编号(42770)
- 资助(42322)
- 业(34137)
- 创(33606)
- 制(33472)
- 成果(32935)
- 重点(32342)
- 发(32235)
- 部(31874)
- 创新(30439)
- 国家社会(29707)
- 课题(29582)
- 期刊
- 济(118784)
- 经济(118784)
- 研究(65397)
- 中国(43828)
- 财(42001)
- 管理(39921)
- 农(35349)
- 科学(30112)
- 学报(27022)
- 农业(24153)
- 业经(22571)
- 大学(21646)
- 融(21598)
- 金融(21598)
- 学学(20904)
- 技术(20323)
- 财经(19065)
- 经济研究(16529)
- 教育(16437)
- 经(16384)
- 问题(15217)
- 业(14863)
- 技术经济(12962)
- 财会(12643)
- 现代(12270)
- 刊(12250)
- 资源(11679)
- 商业(11455)
- 世界(10958)
- 贸(10700)
共检索到346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艳婷 王韶菲 戴荔珠 吕爱锋
近20年来,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承接了大量转移企业,制造业发展迅速。文章基于微观企业点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以及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展示了产业转移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发现,总体来看,制造业在长江中游地区呈现分散分布的态势;2008年前,有向着主要核心城市群地区集聚的态势,2008年后,则有向城市群以外的地级市市辖区均衡分布的趋势。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艳婷 王韶菲 许婉婷
企业是经济空间的重要主体,其区位选择影响着大区域的空间分布态势,更直接影响区域的竞争力。以承接产业转移的长江中游四省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内1999-2013年新增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核密度分析刻画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重构格局,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影响新增企业选址的核心区位要素。结果表明:第一,1998-2013年间,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整体上呈现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其中,2008年前有向着城市群集聚的态势,2008年后则向边远市辖区扩散;第二,2008年前,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布局受到地方劳动力数量是否充足的因素影响;2008年后,地区政府补贴的多少开始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虽然地方化经济作为集聚力量一直影响着企业的区位选择,但是,劳动力因素以及政策因素都是企业区位分布的分散因素,因而,企业无需集中向特定地区周围,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受限。最终导致长江中游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在空间上分散分布在各区县。这与需要应对不确定的全球化竞争和联结全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节点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范围高密度集聚形成了典型的区别。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向俊波 陈雯
分析了长江中游三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介绍了发展经济学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地位问题的主要观点。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及在全国农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前景 ,并提出了中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 长江中游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智君 戚大苗
在长江流域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全国作用的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的战略层面,长江中游地区必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这一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服务业集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文章选取区位熵、集中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为基本指标,对2002~2012年期间长江中游地区四省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长江中游地区四省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还未形成集聚优势,且集聚水平呈下降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涛 张伊娜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城市和区域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基于财富500强外资制造业企业数据,从产业价值区段的视角,运用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参与全球劳动分工的时空演化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分支机构的价值链层次不断提升,推动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则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锁定状态,无助于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超 李小帆
本文通过收集2003-2014年间我国制造业总产出的各项数据,在空间上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横向对比考察,构建相对基尼系数衡量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间我国各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产业间因为资源依赖或技术扩散等因素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各产业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东、中、西部的格局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超 李小帆
本文通过收集2003-2014年间我国制造业总产出的各项数据,在空间上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横向对比考察,构建相对基尼系数衡量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间我国各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产业间因为资源依赖或技术扩散等因素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各产业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东、中、西部的格局差异。
[期刊] 改革
[作者]
曹玉姣 蒋惠园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机制,包括共生单元之间的竞争协同机制,以及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的正负反馈机制。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的共生演化,应增强物流供给主体、需求主体、支持主体等共生单元的共生能力;提升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如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制定物流服务标准体系等;优化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如政治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人文环境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宇 黄成
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速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关键。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型NSBM模型,测度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两阶段效率,并探讨效率演变的时空特征和内在机理。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阶段效率均呈下上中游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下游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处于要素配置优化推动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高高"特征;中上游地区处于粗放式集聚加剧要素错配的阵痛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低低"特征。技术研发效率不高是导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投入导向和关联错配导致的中游塌陷与局部效率洼地,会加剧区域效率分化,最终演变为全局低效率。为改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局部高效、全局低效的不利境地,实现创新效率提升,需强化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完善市场科技服务体系,树立质量效益型研发目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毕学成 谷人旭 苏勤 林柄全
文章运用区域基尼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测度了江苏省2001-2016年制造业集聚与地理空间格局及演化。结果显示:江苏省制造业整体上呈现出先集聚后分散的"倒U型"趋势,三种类型行业集聚与分散变动趋势较为同步,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程度高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地理格局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同2001年相比,2016年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行业空间正相关程度有所减小,技术密集型行业空间正相关程度有所增加;整合区域基尼系数与莫兰指数构建集聚—地理格局矩阵,可以将全部26个行业划分为集聚—集中、分散—集中、分散—离散和集聚—离散四种类型,2001-2016年,26个行业在矩阵中的分布由集中在中心交点附近区域向外扩散,由右向左移动是主要的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地域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差作为衡量地区绝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用于衡量相对差异的变化,选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和分布态势。以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地图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子城市群内旅游发展差异明显,子城市群间旅游发展差异不明显。旅游极化效应明显,旅游发展的轴—辐网络效应不突出,旅游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不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有一定的集聚趋势,但目前尚不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差异 空间自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刚 杜德斌 李恒 戴其文
以专利申请总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临近性视角来分析200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呈现由高度集中向渐进式分散,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缓慢扩散的演变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锁定,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局部变动的趋势。(2)城市群城市创新类型发生空间转移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反之,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3)邻域创新环境影响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性在低水平、中低水平城市创新类型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城市创新类型显著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建军 胡静 黄宇瑄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借助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寻城市韧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动态预测城市韧性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韧性呈现缓慢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离散程度较小,并呈缓慢收敛的趋势;高等级韧性区少,低等级韧性区分布广泛,基本形成“以顶点为高韧性区,边为中、低韧性区的正三角形形态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2)开放强度、产业结构多样化及城市化水平是该区域城市韧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开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影响稍弱,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韧性影响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3)未来,研究区城市韧性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城市韧性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高韧性值地区将会大幅增加,地区间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武汉、长沙、南昌、株洲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显,“核心—边缘”城市韧性空间格局将进一步稳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