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81)
2023(10473)
2022(9537)
2021(9038)
2020(7625)
2019(17713)
2018(17614)
2017(33715)
2016(18695)
2015(20961)
2014(21038)
2013(20901)
2012(19317)
2011(17328)
2010(17109)
2009(15512)
2008(14881)
2007(12651)
2006(11204)
2005(9544)
作者
(55546)
(46120)
(45813)
(43755)
(29704)
(22458)
(20735)
(18138)
(17882)
(16683)
(16407)
(15562)
(14891)
(14628)
(14343)
(14238)
(13825)
(13677)
(13490)
(13446)
(11602)
(11339)
(11253)
(10619)
(10370)
(10318)
(10290)
(10199)
(9325)
(9156)
学科
(72751)
经济(72676)
管理(49325)
(46711)
(38304)
企业(38304)
方法(34291)
数学(28981)
数学方法(28630)
(20070)
(19135)
地方(18830)
中国(17477)
业经(16215)
(15877)
农业(13789)
理论(12721)
环境(12239)
(12025)
(11778)
贸易(11771)
(11331)
(11097)
技术(10840)
(10010)
(9939)
财务(9881)
财务管理(9859)
教育(9760)
企业财务(9305)
机构
大学(260969)
学院(260283)
管理(104112)
(94402)
经济(92209)
理学(90667)
研究(90094)
理学院(89535)
管理学(87834)
管理学院(87375)
中国(64264)
科学(61398)
(57022)
(46743)
(46450)
研究所(43158)
业大(43146)
(42849)
(41679)
中心(40040)
(36973)
农业(36941)
师范(36491)
北京(35059)
财经(33845)
(33570)
(31245)
(30706)
师范大学(29805)
(29059)
基金
项目(187619)
科学(145420)
基金(134262)
研究(133187)
(119062)
国家(118089)
科学基金(99925)
社会(80623)
社会科(76190)
社会科学(76168)
(75384)
基金项目(73092)
自然(68048)
自然科(66354)
自然科学(66340)
自然科学基金(65099)
(63091)
教育(60032)
资助(55600)
编号(54182)
成果(42847)
重点(42580)
(40320)
(40019)
(38474)
课题(37618)
科研(36419)
创新(35867)
计划(35750)
大学(33689)
期刊
(103430)
经济(103430)
研究(71628)
学报(47036)
中国(46613)
科学(42703)
(40881)
管理(36466)
大学(33838)
学学(31990)
(29457)
农业(28795)
教育(27953)
技术(21195)
(18268)
金融(18268)
业经(17783)
财经(15227)
经济研究(14970)
资源(14932)
图书(14894)
(14663)
科技(14002)
问题(13443)
理论(12799)
(12775)
(12413)
林业(12345)
业大(12296)
实践(12015)
共检索到371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曾文涛  刘家寿  张堂林  叶少文  李钟杰  
选择长江中游的牛山湖、武湖和东汤逊湖三个典型的河蟹养殖湖区作为研究地点,从2009年2月起逐月调查湖泊放流河蟹体重和壳宽的生长变化,并同时记录投喂管理情况和收集试验湖区的水化特征及底栖生物资源状况。调查发现,河蟹在4、5、6月特定生长率最大,此时为河蟹生长的高峰期。在三个湖区间,生长有显著性差异,在收获季节,武湖河蟹的平均壳宽和体重均显著性大于另外两个湖区(P0.05);这种情形可能主要与为湖泊的天然饵料资源的种类和丰度有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文斌  苏彦平  刘洪波  杨健  徐跑  
以江苏省长江水系3个不同湖泊(太湖、石臼湖和固城湖)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元素"指纹"特征的比较研究。基于16个组形态数据的框架测量及相应的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太湖、石臼湖和固城湖产中华绒螯蟹3群体之间在形态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0%、90%和80%,但其差异程度尚未达到能够有效区分3个群体的水平。统一使用中华绒螯蟹第三步足作为标准试样,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了其中21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其中Cr、Co、As、Se、Cd、Pb、Tl、Ag、Mo、Ni未检出。与形态判别结果不同的是,3湖泊产中华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雪  何征  万荣荣  杨桂山  
长江中游自然通江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在长期的季风气候以及江湖交互作用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涨-丰-退-枯季节性水位波动模式。近几十年来,受水利工程及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两湖季节性水情均发生了显著改变。揭示和对比两湖季节性水位波动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及强度并分析其形成的可能原因,对于指导两湖地区的湖泊管理与实践,理解长江中游江湖关系演变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2003年为断点(即1980~2002年与2003~2014年两时段),首先通过湖区多站点水文要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两湖各自的季节性水情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两湖季节性水情变化状况的对比,分析长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水情变化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2003年后,涨水期和枯水期的两湖水情均呈偏枯趋势,且水位降幅均在由上游到中游的过程中扩大,由中游到下游的过程中减小,甚至涨水和枯水期的洞庭湖下游湖区还出现了水位的小幅抬升。(2)2003年后,丰水期和退水期的洞庭湖偏枯趋势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异,丰水期的洞庭湖水位下降程度在上、中游湖区更为剧烈,而退水期的水位下降程度在中、下游湖区更为剧烈。与此同时段的鄱阳湖偏枯趋势在丰水期和退水期均在由上游至下游的过程中增加。(3)2003年后的洞庭湖水位降幅在各个季节各个湖区均显著小于位于其下游的鄱阳湖。江湖关系对两湖及其不同湖区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两湖季节性水情演变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书琴  曹晓颖  赵金良  唐首杰  吴红岩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鳜采样中,采集了兼具鳜(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鳜(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鳜与大眼鳜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采用量化传统形态分类指标、筛选种间特异微卫星标记,对中间类型个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量化分析表明,鳜和大眼鳜在头长/眼径、(吻长+眼径)/口裂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鳜头长/眼径为5.286~7.157、(吻长+眼径)/口裂长为0.811~0.999,大眼鳜分别为3.306~5.106和1.040~1.166。48尾中间类型中,5尾判定为鳜,其他43尾个体仍不能鉴定。(2)从28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5个鳜和大眼鳜的种间鉴别位点(T103、T063、T089、T135、W19517),利用这5个位点对中间类型的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中间类型中有16尾为种间杂交后代,其中9尾为杂交F_1与大眼鳜的回交个体。长江中游湖泊中鳜和大眼鳜存在种间渐渗杂交,今后需加强长江鳜鱼野生资源遗传监测和管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曹维孝  乔新美  叶锦春  
长江和瓯江的中华绒螯蟹豆蟹培育为扣蟹,长江蟹群体增重22.08倍,回捕率为47.18%;瓯江蟹群体增重6.19倍,回捕率为17.1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方耀林  汪登强  刘绍平  伍刚  廖伏初  陈大庆  
运用mtDNAPCR RFLP技术对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涨渡湖、长湖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自然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PCR技术扩增出黄颡鱼mtDNAND1/2基因,选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3个群体的黄颡鱼共检出15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 20%~2 08%(0 8135%±0 4095%)。各不同群体的单倍型在系统树上有部分交叉,虽然不同群体在各单倍型中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但每个群体都和其他群体存在共有的单倍型。尽管单倍型的分布或结构有所不同,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不大,与通江型湖泊相比,两个阻隔型湖泊间的遗传距离更为接近。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曹侦  冯广朋  庄平  侯俊利  
为了确定长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洄游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系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两个亲蟹群体的38个形态指标。结果显示,通过两个群体雌蟹与雄蟹的逐步判别分析,均筛选获得5个主要因子,分别对其建立了判别公式,雌蟹与雄蟹的平均拟合率分别为94%与92%,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雌蟹与雄蟹的判别率均高于养殖群体。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之间有16个形态参数差异显著,其中有8个参数差异极显著,差异系数值范围为0.294~0.614。两个群体的雌蟹间有11个形态参数差异显著,而雄蟹间为12个。外额齿间距和第4步足指节长度跟壳宽的比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德亮  张婷  余建波  肖调义  
水域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及渔业资源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为评估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的渔业水环境,本研究以大通湖为例,测定了其湖水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通湖水中As、Cd、Cu、Pb和Zn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要求,除S7、S17、S33和S39点位Zn的含量属国家地表水Ⅱ类以外,其他所有点位的5种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大通湖沉积物中As、Cd、Cr、Cu、Pb和Zn的含量均高于相应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映雪  王瑞  屈霄  夏文彤  辛未  郭传波  陈宇顺  
湖泊鱼类养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水产养殖方式,然而不同鱼类养殖和管理方式对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尚不明确。2016年3月~2017年1月按季度调研了长江中游9个湖泊的浮游植物,所研究湖泊包括以下4组:水库极低密度放养组(SR组)、禁养组(SN组)、低密度养殖组(SL组)和高密度养殖组(SH组)。研究表明:4组湖泊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10属,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水库组优势种季节演替明显,其余3组均存在比较稳定的优势种,其中禁养组与高密度养殖组为平裂藻,低密度养殖组为假鱼腥藻。4组湖泊浮游植物丰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依赖于蓝藻优势度的变化。根据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判断,4组湖泊水体污染状态(即营养状态)存在季节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指数对水体污染状态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对4组湖泊四季的浮游植物的数量进行了层序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水库组单独为一类;禁养组与高密度养殖组除了夏季外,其余季节均为一类。不同鱼类养殖方式对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及季节动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短期的禁养并没有明显改变湖泊浮游植物群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志强  许秀丽  李云良  张奇  
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湿地,具有不可替代自然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以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Landsat 7为数据源,通过决策树分类及高斯回归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旨在正确认识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为湿地保护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4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不明显。从历史演变特征来看,虽然有少部分植被挤占泥滩和水体,但总体上3种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不大。相比之下,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显著下降,水体面积萎缩近14%,植被面积增加约8%。与2000年相比,2014年鄱阳湖植被分布高程下降了1 m多。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是形成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差异性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加虎  黄群  孙占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经济重地,长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水源地,是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最后防线。然而在自然演化宏观背景下,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度降低,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考察和调查基础上,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乔新美  曹维孝  邹世平  
作者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我国长江、瓯江雌性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酯酶、乳酸脱氢酶及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长江、瓯江雌性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同工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许加武  任明荣  李思发  
为比较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形态特点,建立判别中华绒螯蟹水系来源的方法,以辽河、长江、瓯江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三个种群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代表其形态特征的24个度量性状,处理后得48个形态特征参数;然后用逐步判别的方法筛选了其中能提供附加信息的6个参数,并建立了Beyes判别函数;最后对判别进行拟合,拟会概率雄蟹为92.39%,雌蟹为89.37%。用逐步判别的方法对中华绒螯蟹的不同种群进行比较并判别其水系来源是可行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于德山  陆小平  周惠钟  龚叶平  黄芳  王欢  陶卉  陈葵  徐世清  
比较了湖泊和池塘养殖环境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组织中乳酸和活性氧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性腺、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乳酸含量,阳澄湖、太湖养殖蟹显著低于同水系池塘养殖蟹、特级蟹显著低于个体小的等外品蟹、雄蟹低于雌蟹、性腺和肝脏低于肌肉。9—11月份,湖养蟹组织中的乳酸含量较塘养蟹更早、更加快速地降低。肌肉组织中活性氧(ros)含量测定显示,特级蟹稳定地低于等外品雌蟹,雄蟹低于相同养殖环境中同规格雌蟹。结果表明,乳酸和ros含量或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指标对于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质和呈味特色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指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龙晓文  马明君  黄庆  赵恒亮  成永旭  
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养殖条件下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和池塘养殖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雌雄个体均有4个贡献较大的主成分(PC1,PC2,PC3,PC4),其中PC1的贡献率均远高于其他主成分,两者PC1分别由16和19个主要影响变量构成;所测36个形态学指标中,两群体雄蟹和雌蟹分别有25和22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进一步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4~5个指标分别建立判断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95%以上;野生扣蟹的HSI、组织中总脂、躯体肌肉的16∶0、18∶1n9和20∶4n6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扣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