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3)
- 2023(5835)
- 2022(4940)
- 2021(4425)
- 2020(3579)
- 2019(7977)
- 2018(7557)
- 2017(14303)
- 2016(7827)
- 2015(8313)
- 2014(8118)
- 2013(8067)
- 2012(7463)
- 2011(6931)
- 2010(6841)
- 2009(6275)
- 2008(5998)
- 2007(5144)
- 2006(4792)
- 2005(4167)
- 学科
- 济(39180)
- 经济(39164)
- 管理(18394)
- 地方(16374)
- 方法(14492)
- 业(14193)
- 数学(12224)
- 数学方法(12133)
- 农(11900)
- 环境(11210)
- 地方经济(9386)
- 学(9292)
- 企(8654)
- 企业(8654)
- 农业(8561)
- 资源(8013)
- 中国(7931)
- 业经(7601)
- 生态(6773)
- 发(6245)
- 划(5531)
- 和(5477)
- 财(5039)
- 土地(4662)
- 规划(4450)
- 域(4389)
- 区域(4384)
- 环境规划(4322)
- 理论(4313)
- 农业经济(4023)
- 机构
- 学院(114141)
- 大学(110047)
- 研究(43695)
- 济(43522)
- 经济(42564)
- 管理(41804)
- 理学(36455)
- 理学院(35847)
- 管理学(35096)
- 管理学院(34911)
- 科学(31316)
- 中国(30857)
- 农(25412)
- 京(25268)
- 江(23525)
- 所(22565)
- 研究所(21224)
- 业大(20763)
- 农业(20123)
- 中心(19901)
- 范(19083)
- 师范(18880)
- 财(16640)
- 院(16510)
- 师范大学(15567)
- 科学院(15053)
- 省(15023)
- 州(14722)
- 北京(14433)
- 资源(14042)
- 基金
- 项目(86669)
- 科学(69665)
- 基金(63572)
- 研究(59484)
- 家(57596)
- 国家(57221)
- 科学基金(48717)
- 社会(39688)
- 社会科(37843)
- 社会科学(37832)
- 省(36963)
- 基金项目(35900)
- 自然(32800)
- 自然科(31794)
- 自然科学(31787)
- 自然科学基金(31178)
- 划(30106)
- 教育(24913)
- 资助(24612)
- 编号(22570)
- 发(21340)
- 重点(20588)
- 部(17790)
- 创(17392)
- 计划(17113)
- 科研(16818)
- 国家社会(16745)
- 发展(16740)
- 江(16560)
- 展(16496)
共检索到158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蒙罢 张安录 文高辉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及空间收敛模型,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及收敛态势定量刻画。结果表明:(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中等,各粮食主产区效率差异明显,效率损失主要源于投入冗余所带来的投入非效率,其中劳动力投入冗余度最高;(2)时间维度上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始终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整体内部差异呈扩大趋势,但逐步趋于稳定,各粮食主产区内部差异演变具有较大分异性;(3)空间维度上看,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境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在科技水平、农户收入水平、灌溉水平及空间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以1.01%的速度条件收敛,但各粮食主产区收敛态势具有区域差异性。应建立粮食主产区协同机制,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以提升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玉洁 张安录 刘蒙罢
[目的]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应有序的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正根 邓超 范雨琪 刘蒙罢 卢华 张普伟
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20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综合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时序演变方面,研究区域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呈现出“高位波动、高位下降、低位波动、低位下降”四种显著的分异现象。(2)区域差异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差异扩大、两极分化的演变特征。(3)空间格局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全域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局域上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并表现为“均衡扩展、结核分布”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正根 邓超 范雨琪 刘蒙罢 卢华 张普伟
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20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综合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时序演变方面,研究区域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呈现出“高位波动、高位下降、低位波动、低位下降”四种显著的分异现象。(2)区域差异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差异扩大、两极分化的演变特征。(3)空间格局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全域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局域上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并表现为“均衡扩展、结核分布”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书兴 白福臣
为探索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对粮食经济生态压力的内在机理,文章基于"压力—状态"模型进行粮食经济生态压力测度,选取了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等8个变量,通过评价值转化、综合评价值计量、协调度测算等方法剖析研究区域的粮食经济生态压力水平。结果显示:江汉平原位为流域粮食经济生态综合压力之首,江汉平原的天门和仙桃的粮食经济生态压力亦在其他区域之上,流域内多地呈现出综合评价得分与协调度评价值呈负相关的态势,表明地区隐藏的生态危机广泛存在。研究结论:(1)经济发展与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同步导致粮食经济生态压力高企。(2)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思想对农户行为的驱使。(3)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行为同样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环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金亚男 张时琪 郑双怡
粮食安全是影响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自然灾害、极端气候的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挑战,疫情肆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粮食安全风险。本文拟聚焦粮食安全问题,选取国内代表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粮食安全风险水平测度及安全等级评价。通过P (压力)—S (状态)—R (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改进的熵权法与TOPSIS评价方法相结合,基于2014~201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粮食安全水平进行评价与风险等级划分并分析五省份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自2014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各省份在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维度内粮食安全风险水平表现各有优劣,省份间粮食安全水平差距较大。各省份应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过程考核与风险预警机制;应以弥补粮食安全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为工作重心;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粮食安全压力—状态—响应的互动过程;建立风险应对信息交流平台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谢宇
[目的]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承担着粮食和生态双重安全任务,探究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收敛规律,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方法]采用气候生产潜力、EBM-GWL模型、非参数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构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规律。[结果]研究期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现如下特征。(1)从整体上看,在时间上呈现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低水平集聚态势;(2)从区域差异看,各区域基尼系数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四川、内蒙古、河南、山东分别呈现“波浪”、倒“V”、“折线”、字母“M”型;(3)从空间收敛规律看,整体和分区域都表现出显著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区域内的σ收敛趋势表现出明显正向空间依赖性,而绝对β收敛趋势则表现出明显负向空间依赖性。[结论]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可通过推进农用资源的高效利用、缩小区域发展的效率差异以及把握空间分布的收敛趋势,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吕添贵 付舒斐 胡晗 汪立 耿灿
研究目的:辨析农业绿色转型约束下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化规律及空间收敛特征,为保障区域农业绿色转型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由2005年的0.978波动增加至2020年的1.066,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效率值呈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依次递减趋势;(2)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收敛水平为0.043,局部收敛水平呈现江西、湖北、湖南依次递减格局,均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和空间正向溢出效应;(3)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家庭农业经济贡献度和财政支农力度与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收敛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复种指数和种植结构呈显著负相关;(4)促进耕地绿色利用转型应顺应耕地绿色空间关联规律,加快推广耕地绿色生产技术,推进耕地绿色综合整治和强化耕地绿色环境规制。研究结论:完善和推广农业绿色转型模式,应当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进的客观规律,构建合理的耕地利用转型政策支撑体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雷 许厚泽 蔡述明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必须从流域管理角度进行规划和保护,应由过去主要是单块湿地保护向按流域系统保护的转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按湖泊流域和物种分布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解决目前管理上的制约问题;大力开展湿地修复重建;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发挥森林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关键词:
湿地保护 流域 生态管理 长江中下游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君临 方斌 许实
研究目的: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相比2003年,201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范围扩大,空间分布方向性减弱,主趋势方向呈顺时针旋转;(2)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中,自然条件奠定了基本格局,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能够从多视角揭示并可视化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部分影响因素,可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政策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盖兆雪 孙萍 张景奇
基于环境约束条件,采用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指数,测算1994—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刻画,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寻找其区域差异的结构性原因。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境约束的耕地利用效率值高于考虑环境约束的效率值,环境约束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影响;(2)1994—2014年间呈波动下降状态,其均值均在1以下,整体效率不高;(3)考虑环境约束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值空间差异显著,由1994年"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金星 孙启祥 杨永峰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人均耕地已低于粮农组织规定的警戒线。而90余万hm2的滩地资源则因血吸虫病、产权与使用脱节以及管理困难等原因致使其大部分一直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亟待治理和开发。通过剖析长江中下游流域滩地特点及利用现状,分析其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滩地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及治理对策,认为开发利用滩地资源应与河道整治、经济建设、血防工作及湿地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一个集生产、防护与游憩于一体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体系,更好地发挥黄金水道对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滩地 可持续利用 血吸虫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传胜
长江中下游干流相对稳定的岸线变迁特征,形成了其丰富的岸线资源。随着长江产业带建设的启动,岸线资源也将进入大规模开发。但由于岸线资源特有的特征,使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能忽视岸线的保护和河道的治理,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足以说明治理和保护在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岸线变迁的特征,通过对长江干流江苏段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目前的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重开发利用、轻治理保护的问题。指出长江中下游岸线资源应树立岸线资源观,贯彻保护利用的总方针。遵循开发与治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兼顾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河道整治,保护有效节点,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岸线资...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岸线资源 保护利用 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洪海 杨丽萍 李新华 杨萍 万书波 王荣富 周可金
为了引导和深化长江中下游区域花生生产的区域分工、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提升花生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花生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生产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单产水平较低,增产潜力较大,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确保花生收晒质量;受生态条件所致,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是珍珠豆型花生,花生品质属食用高蛋白、油用中脂肪花生区,且O/L比值普遍偏高,有利于增强花生制品的稳定性;在空间分布上,花生蛋白质含量由西北向东南、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脂肪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沿江高砂土区和江南丘陵区花生O/L...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花生 生产现状 品质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於琍 李克让 陶波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甚于气候平均态的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评估及机理研究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极端降水为例,选择我国旱涝频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动态模拟,选择与极端降水显著相关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根据IPCC脆弱性的定义,以生态系统功能特征量偏离多年平均状况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分别定义系统对极端降水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评估其脆弱性。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脆弱度为轻度脆弱,轻度脆弱及以下地区占区域总面积的大半,约65%,脆弱度较高的区域占20%,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西北部。极端降水会增加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