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88)
- 2023(6853)
- 2022(5237)
- 2021(4751)
- 2020(3852)
- 2019(8710)
- 2018(8954)
- 2017(16094)
- 2016(9220)
- 2015(10238)
- 2014(10603)
- 2013(9867)
- 2012(8849)
- 2011(7863)
- 2010(8117)
- 2009(7478)
- 2008(7487)
- 2007(6895)
- 2006(6398)
- 2005(5882)
- 学科
- 济(35156)
- 经济(35125)
- 管理(19969)
- 业(19405)
- 企(13992)
- 企业(13992)
- 农(13117)
- 地方(11385)
- 中国(11191)
- 业经(10144)
- 方法(9360)
- 农业(9286)
- 学(8570)
- 理论(7533)
- 财(6658)
- 发(6633)
- 制(6369)
- 数学(6231)
- 数学方法(6127)
- 发展(5394)
- 展(5382)
- 环境(5289)
- 教学(5180)
- 产业(5154)
- 和(5126)
- 贸(5107)
- 贸易(5102)
- 教育(4948)
- 体(4941)
- 易(4871)
- 机构
- 学院(127770)
- 大学(122201)
- 研究(45383)
- 济(41210)
- 管理(41133)
- 经济(40054)
- 理学(33890)
- 中国(33363)
- 理学院(33352)
- 管理学(32460)
- 管理学院(32226)
- 科学(31691)
- 江(28864)
- 京(28135)
- 农(27488)
- 所(24583)
- 研究所(22278)
- 农业(21688)
- 业大(21560)
- 范(20928)
- 中心(20780)
- 师范(20668)
- 财(20337)
- 州(19014)
- 省(18790)
- 技术(17112)
- 北京(16513)
- 院(16384)
- 师范大学(16236)
- 财经(15520)
- 基金
- 项目(82227)
- 科学(62468)
- 研究(59685)
- 基金(55231)
- 家(49571)
- 国家(49123)
- 科学基金(40615)
- 省(36909)
- 社会(35322)
- 社会科(33237)
- 社会科学(33228)
- 基金项目(29832)
- 划(28570)
- 教育(27294)
- 自然(26381)
- 编号(25891)
- 自然科(25636)
- 自然科学(25628)
- 自然科学基金(25160)
- 资助(22265)
- 成果(20638)
- 发(19840)
- 重点(19501)
- 课题(19268)
- 江(17066)
- 创(16225)
- 年(15801)
- 部(15703)
- 计划(15426)
- 科研(15370)
共检索到201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东江
本文通过对水稻种植模式和机械移栽方式的对比分析,置水稻种植机械化于农业生产全盘中考虑,提出要研究开发兼取抛秧和插秧优点的翻秧技术,并预计其技术能使水稻种植机械化走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
水稻,机械化,长江中下游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志雄 丁士军 陈风波
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利用微观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拟合结果较好,研究表明步行距离、地块面积、机耕路、灌溉条件、冷浸田等地块特征对水稻种植模式产生了影响。步行距离近、地块面积大、有机耕路、灌溉条件好、非冷浸田的地块更可能选择双季稻种植;当条件相反时,农户的种植模式倾向于种植单季稻。
关键词:
南方稻作区 水稻 种植模式 地块特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观长 陈风波 王建军
稻农"双改单"行为反映了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动态变化过程,既受经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受地块本身特征的制约。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省稻农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s模型,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常用的种植模式及其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单季稻和双季稻2类种植模式。农业机械和社会化服务节约了稻农劳动时间,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地块特征是影响稻农种植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丘陵水田、离家距离近、土壤质量高、非冷浸田地块,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灌溉条件差和机器通达程度低,农户倾向于种植单季稻。家庭可用农业劳动力少和种粮商品化程度低,农户倾向于种植单季稻。因此,提高水稻复种指数,可以从提高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土地整治和培育种粮大户方面入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观长 陈风波 王建军
稻农"双改单"行为反映了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动态变化过程,既受经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受地块本身特征的制约。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省稻农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s模型,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常用的种植模式及其种植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有单季稻和双季稻2类种植模式。农业机械和社会化服务节约了稻农劳动时间,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地块特征是影响稻农种植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丘陵水田、离家距离近、土壤质量高、非冷浸田地块,农户倾向于种植双季稻;灌溉条件差和机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全红 刘建刚 陈阜 褚庆全
结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构建了水稻产量差定量化研究模型,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稻、晚稻的潜在产量、高产试验产量、品种区试产量和大田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其中大田平均产量与品种区试产量间的产量差(GV)分别为2 024、1 455和1 835kg/hm2;与高产试验产量间的产量差(GE)分别为3 864、5 196和4 601kg/hm2;与潜在产量间的产量差(GM)为9 990、15 135和13 246kg/hm2,区内水稻产量提升空间较大。早稻、中稻、晚稻不同层次产量差在各省份间的分布差异很大;同一省内,同一层次产量差在不同季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春春 陆建飞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波动特征和规律,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稻生产周期波动的强度,消除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发展水稻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法,对1949—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短期波动分为6个波动阶段,系统剖析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稻面积、单产以及总产波动的影响。[结论]水稻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面临下行压力;水稻产量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绝对值,水稻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现阶段面积与水稻生产波动的趋势契合度更高,科技创新亟需突破瓶颈;水稻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正华 牛又奇 胡勇益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低温冷害防御专家系统,包含预测、诊断及咨询3部分.该系统采用了一些新设想及方法:如建立一个以大中型机为宿主机的后援子系统,利用不同手段处理静态(即符号推理类)知识及动态(科学计算类)知识的方法,以及成功地运用人工智能语言及科学计算语言接口技术构造知识处理系统的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
水稻 低温伤害 专家系统 知识库 推理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勇 杨晓光 叶清 陈阜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发生风险及高低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分析了1981—2010年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并基于水稻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指标,采用Oryza2000对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长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风波 刘晓丽 冯肖映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水稻生产补贴政策实施前后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种植模式的变化,探讨了水稻生产补贴对水稻生产效益的直接影响,从农户角度了解了他们对水稻生产补贴类型、标准和方式的认知和评价。结论表明水稻生产补贴政策对促进水稻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农民对该项政策的了解非常有限,按水稻种植面积补贴和针对生产者进行补贴的原则没有完全得到执行,水稻生产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关键词:
水稻 生产补贴 农户 认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茹 王姣梅 夏胜明 凌霄霞 谢国生
2018年,结合大田和盆栽试验比较了9个供试杂交中稻品种的平均生育期、平均产量、平均光能生产效率、平均积温生产效率、温室气体(CH_4、N_2O)累积排放、开花期耐热性和再生力,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供试品种对于长江中下游气候变暖和作再生稻种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根据平均隶属函数值的大小,从9个杂交水稻品种中筛选出综合性状较优的品种C两优华占、两优6326、荃优华占和隆两优3188;其中,隆两优3188的产量较高,耐热性强,生育期为140d,作再生稻种植时要适时早播;两优6326、C两优华占和荃优华占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再生稻种植;筛选出的4个杂交中稻作再生稻大面积种植可以减缓水稻生产对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少文 殷敏 褚光 徐春梅 王丹英 章秀福 陈松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至今的4种水(水稻)旱轮作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为水稻-休闲(RF),水稻-紫云英(RC-G),水稻-小麦(RW)和水稻-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RP)),并设置3个氮肥水平,分别为N_0(0)、N_1(142.5 kg N·hm~(-2))和N_2(202.5 kg N·hm~(-2))。于2016—2017利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在田间采集并测定水稻生长季CH_4排放。【结果】(1)轮作模式与氮肥互作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移栽后7—30 d内,其CH_4累积排放量约为整个生育期的51.9%—72.3%。(2)轮作模式与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N_0水平下,冬季作物栽培(包括RP、RW和RC-G)显著提高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与RF相比分别增加74.1%—145.1%、68.5%—109.9%和56.4%—108.6%。(3)增施氮肥(N_1和N_2)后,CH_4排放对轮作模式的响应出现分化。其中,RF、RP和RW模式下稻季CH_4排放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_2水平下,RP、RW和RF的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1.2—55.8、45.3-51.5和25.0—30.5 g·m~(-2),分别比N_0水平提高23.0%—38.4%、26.7%—33.7%和35.3%—43.5%;而与N_1相比,则提高9.9%—19.7%、20.8%—23.1%和17.4%—18.8%。而RC-G模式下则表现为增施氮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季CH_4排放;与N_0相比,N_1和N_2下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20.7%—42.4%和10.6%—16.6%。(4)进一步解析与土壤CH_4排放相关微生物菌群产甲烷菌(mcrA)和甲烷氧化菌(pmoA)丰度变化,发现N_0水平下秸秆及绿肥全量还田能够显著增加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相关微生物对氮肥的响应机制因轮作模式而有所差异,增施氮肥促进产甲烷菌的增殖,却抑制了甲烷氧化菌的生长,但其变化幅度因轮作处理而有所不同。随着氮肥增施,RP、RW和RF的mcrA丰度增加191.4%、160.6%和143.3%,而RC-G则仅有62.6%。(5)另外,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RF、RP和RW模式下mcrA/pmoA比值增加,其增加比例分别为71.4%—141.1%、197.1%—258.2%和84.6%—165.5%,而RC-G则相反,下降26.8%—42.3%。其变化规律与CH_4排放基本一致。【结论】稻田系统中秸秆还田C/N的相对含量可能是干扰氮肥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作用的关键,当系统中碳冗余时,相关微生物活性受到土壤中有效氮制约,投入无机氮可以减轻氮的限制作用从而显著提高CH_4排放;而碳不足时,继续投入无机氮,相关微生物繁殖由于受到土壤中有限碳源的限制其活性也会受到抑制,CH_4排放相对减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建农 庄乃生 王立臣 刘小伟 魏文军
论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过程、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水稻种植机械化模式 ,提出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应以钵育移栽为重点 ,向钵育移栽、插秧和直播 3种模式并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水稻种植 机械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乃娟 陈倩 朱利群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稻麦主产区,辨析该区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效应,可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稻麦轮作典型生产区江苏南京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该系统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该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富营养化、水体毒性、环境酸化和土壤毒性,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32、0.76、0.33和0.27;而小麦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主要为富营养化、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和环境酸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50、2.09、0.32和0.23。肥料、农药、柴油的生产和使用是引起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农户超量施用氮肥是造成潜在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关键;农药的使用是造成水体毒素和土壤毒素的最主要原因;而氮肥和农药投入对人类毒性均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工业领域加快新型能源开发,实施清洁生产;在农业领域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如减少氮肥施用、研发多功能一体化农机及推广低毒高效农药)能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生产负面环境影响,提高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水稻 冬小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洪程 龚金龙
水稻种植机械化是中国作物机械化生产的难点。论文在回顾中国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与阐述水稻3种机械化种植方式下的高产规律与栽培农艺。(1)系统归纳了盘育毯苗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重点阐述了毯苗机插稻的高产形成规律,即以合理的茎蘖动态与LAI动态,提高群体中后期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以合理增加生育中期有效与高效生长量,提高抽穗后物质生产积累量与最终生物学产量;以足量穗数与较大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并保持通常的结实率与粒重。同时介绍了相配套的高产栽培农艺:①培育标准化壮秧,提供构建高产群体起点的生物基础;②机械精确栽插,形成高质量群体起点;③前期及早促进,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春乙 姚蓬娟 张继权 任义方
【目的】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长过程中的冷害、热害发生情况,对种植区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和区划,以期科学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种植区1961—2012年气象资料、1981—2010年农业气象资料及气象灾害和社会统计资料,以发育期为时间尺度,为早稻生长季综合灾害发生情况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脆弱性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暴露性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为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防灾减灾评价模型。依据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采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结合上述4要素构建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种植区进行风险区划。【结果】用灾害指标值、发育期权重系数、灾种权重系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