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40)
- 2023(3968)
- 2022(3615)
- 2021(3423)
- 2020(2843)
- 2019(6687)
- 2018(6630)
- 2017(12562)
- 2016(6906)
- 2015(7778)
- 2014(7536)
- 2013(7300)
- 2012(7033)
- 2011(6262)
- 2010(6189)
- 2009(5715)
- 2008(5328)
- 2007(4455)
- 2006(4190)
- 2005(3551)
- 学科
- 济(26616)
- 经济(26601)
- 管理(17447)
- 业(13424)
- 地方(12274)
- 环境(10911)
- 企(9575)
- 企业(9575)
- 农(9393)
- 方法(9125)
- 学(6974)
- 农业(6799)
- 数学(6706)
- 数学方法(6615)
- 业经(6040)
- 划(5981)
- 地方经济(5414)
- 中国(5211)
- 资源(5071)
- 规划(4800)
- 理论(4722)
- 财(4709)
- 环境规划(4632)
- 和(4450)
- 生态(4199)
- 发(3893)
- 贸(3409)
- 贸易(3406)
- 农业经济(3359)
- 制(3272)
- 机构
- 学院(92370)
- 大学(89014)
- 管理(33355)
- 研究(32358)
- 济(29709)
- 经济(28890)
- 理学(28500)
- 理学院(28001)
- 管理学(27359)
- 管理学院(27188)
- 中国(23542)
- 科学(23467)
- 江(20671)
- 京(20361)
- 农(17275)
- 范(16533)
- 师范(16357)
- 所(16334)
- 中心(15711)
- 业大(15181)
- 研究所(15173)
- 农业(13652)
- 财(13646)
- 师范大学(13344)
- 省(13224)
- 州(12674)
- 院(12486)
- 北京(11593)
- 游(11039)
- 湖(10869)
- 基金
- 项目(66006)
- 科学(51327)
- 研究(47392)
- 基金(46030)
- 家(40564)
- 国家(40201)
- 科学基金(34408)
- 省(29480)
- 社会(29145)
- 社会科(27412)
- 社会科学(27400)
- 基金项目(26430)
- 自然(23324)
- 划(22705)
- 自然科(22563)
- 自然科学(22557)
- 自然科学基金(22150)
- 教育(20525)
- 编号(19325)
- 资助(18342)
- 发(15735)
- 重点(15144)
- 成果(14393)
- 课题(13979)
- 江(13832)
- 部(12969)
- 创(12942)
- 科研(12716)
- 计划(12321)
- 发展(12291)
共检索到137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书春 薛滨 李世杰 刘吉峰 夏威岚
对长江中下游洪湖、巢湖和太湖沉积物采用210Pb和137Cs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沉积速率。洪湖钻孔中210Pbex随深度的增加没有呈现指数衰减分布,因此获得的平均沉积速率并不可靠;而根据137Cs蓄积峰计算得出洪湖钻孔在1963~1986年沉积速率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大规模开垦导致湖区周围水土流失,大量的侵蚀物质被带入湖中,从而导致沉积速率上升。对巢湖钻孔用210Pb法和137Cs得到的沉积速率具有可比性,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深度的减少,巢湖钻孔中沉积通量在增加,说明巢湖流域内水土流失逐步加重,可能与土地开发、植被破坏等人为活动有关。对太湖钻孔利用137Cs1963年对应的蓄积峰进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加虎 黄群 孙占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经济重地,长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水源地,是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最后防线。然而在自然演化宏观背景下,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度降低,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考察和调查基础上,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湖泊 长江中下游 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弓晓峰 孙明哲 陈春丽 王佳佳 刘春英 杨菊云 向洪锐 方亮
盲数优化地积累模型是基于最大隶属度原则和隶属度加权相结合的一种不确定性评价方法。鉴于污染评价系统多种不确定信息共存的特点,将盲数优化地积累模型应用于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中。根据计算出的可能值区间及可信度看空间分布的均匀性,以及评价等级的可信度水平,辨识污染程度和等级,减小局部污染对区域整体污染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象湖、鄱阳湖、洞庭湖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空间分布都不均匀,象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为:Pb>Cu>Zn,其中Pb为中度污染,Cu为轻度污染,Zn为清洁;鄱阳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为Cu﹥Pb﹥Zn,其中Cu为中度污染,Pb为偏中度污...
关键词:
盲数 地累积指数 沉积物 重金属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文科
1991年、1996年、1998年,长江中下游连接发生大洪水,以1998年为最。为什么长江洪水水位连创历史纪录,而且洪水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洪灾的范围、程度也大大超过了1954年?对此,我们除了加高加固数千公里长江大堤之外,能否找到一种疏筑结合、江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易文利 王圣瑞 金相灿 王国栋
【目的】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中总有机质(OM)、活性有机质(LOM)、溶解性有机质(DOM)、轻组有机质(LFOM)和重组有机质(HFOM)的赋存特征。【结果】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OM含量为9.80~110.04 g/kg;②由化学分组法了解到沉积物LOM含量为2.48~26.32 g/kg,占OM的19.62%~31.86%;DOM含量为1.13~3.40 g/kg,占OM的2.41%~11.59%;③由物理分组法了解到LFOM含量为0.34~9.78 g/kg,占OM的2.25%~16.89%;HFOM含量为8...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红波 郭忠明 毛瑞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变化已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6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年-2009年ICESat-GLAS测高数据,采用高斯滤波法对ICESat-GLAS测高数据所对应的回波进行去噪后,用于识别水体与陆地;采用融合算法从LandsatTM影像数据提取湖泊边界;提取湖泊边界内的ICESat-GLAS水位观测值构建了湖泊的年际和年内水位变化,进一步分析了6个湖泊的水位变化时空特征与原因。结果表明:从LandsatTM中提取湖泊边界的精度达到10m,ICESat-GLAS测高数据推算出洪泽湖蔣坝站、洞庭湖城陵矶站、鄱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书春 薛滨 夏威岚
以洪湖北部和南部两个短柱钻孔(HN和HS)研究湖泊沉积,采用137Cs定年,沉积速率为0.155cm/a。沉积物的总有机碳、总氮、磷以及元素和磁化率等指标分析表明:1840年前洪湖地区人类活动较弱,在湖泊沉积物中基本没有早期的人类活动信号的记录;1840年以后由于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活动增强,湖泊的营养水平有所增加,尤其是1950年以来沉积物中营养元素急剧增加;近50年来的湖泊营养程度的加重主要与流域内大量营养物质进入湖泊,以及大面积的围垦造成湖泊面积减小、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有关。洪湖两孔的对比研究表明,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可能与洪湖湖流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差异有关。
关键词:
洪湖 历史时期 人类活动 湖泊沉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益同 夏智宏 柳晶辉 黄靖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气候事件,造成了特大积雪灾害。以湖北省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对这次雪灾进行了动态的监测评估。利用连续多天的卫星遥感资料和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在GIS的支持下,计算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提取积雪分布信息,并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确定了积雪深度的NDSI分层阈值,实现了3层积雪深度(0~10、10~20和20~30 cm)的判识。针对积雪区内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统计了不同深度的积雪面积。结果表明:湖北省近90%面积被雪覆盖,其中江汉平原、鄂东北和鄂东南等地雪灾最为严重,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在20 cm以上;水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兆武 蒋道松
近年来在中国范围内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重灾区之一 .洪水环流对江河湖岸 (堤 )不同地形产生冲刷作用 ,是长江决堤右岸多于左岸及大堤决口常始于堤面的主要原因 .为了有效抑制洪流的破坏作用 ,对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等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河湖岸分布的适于营造护岸植被的植物近 10 0种 ,其中具抗洪作用的优良树种 12种 .据此提出了因地制宜选用适合树种 ,营造防洪 (浪 )护堤 (岸 )防护林的减灾措施 .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台衡 刘国祥 胡征宇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湖泊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氮、磷等营养元素增加,会显著影响湖泊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模型来模拟湖泊等水体的初级生产力。而VGPM模型和Talling模型综合考虑了水温、光合有效辐射、湖泊叶绿素浓度和真光层深度等因素,能较准确地模拟水柱初级生产力。1987~1991年、2001~2005年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水中TP浓度分别为0.059~0.105和0.070~0.167mg/L,湖泊TP浓度升高,导致湖泊藻类初级生产力增大。15a间湖区的初级生产力由0.139~0.381gC/(m2.d)上升到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军凯 李九发 戴志军 闫虹
利用宜昌、汉口、大通、城陵矶、湖口等重要水文站的长时间序列水位、流量资料,着重分析了1978年和2006年典型枯水年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作用。论文建立了能表明江湖水交换作用的经验公式,以此为量化方法来表示江湖水交换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1978年代表三峡大坝建造之前典型枯水年的性质,2006年则已显示出三峡水库的运行对通江湖泊与干流水交换的积极作用。表现在江湖水交换系数上,1978年洞庭湖和鄱阳湖分别为0.57和0.56,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处于稳定状态;2006年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交换系数分别为0.89和0.51,显示出2006年比1978年水交换作用强烈。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交换水量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灿 周爱锋 张晓楠 吴铎 郝盛吞
作为洪水灾害研究的延伸学科——古洪水研究,其所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基于河流古洪水水文学的研究。然而随着河流古洪水水文学科的发展,研究材料和方法的缺陷越来越凸显,而作为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重要收集器的湖泊沉积物在古洪水水文学上的研究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本文重点综述了湖泊沉积物识别古洪水的方法以及古洪水与环境的耦合机制。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总结了湖泊洪水识别的4种方法,即湖泊沉积物岩性和粒径、地球化学指标、数学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洪水与块体运动的甄别;其二,从成因上探讨了古洪水与大陆尺度大气环流变化、区域气候波动的遥相关性。最后,探讨了洪水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具体物理机制,并对湖泊洪水与同区域河流洪水进行对比研究以及国内湖泊尤其高山地区湖泊洪水领域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湖泊沉积 古洪水识别 全新世 气候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细兵 卢金友 蔺秋生
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岸线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分别选取武汉河段和扬中河段作为代表性河段,针对桥梁群和码头群两类主要岸线开发利用形式,开展了涉河工程群对河道洪水位及流场累积影响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群体工程共同作用后将引起河道洪水位和流场的叠加影响,其影响值及影响范围远大于单个工程,当群体工程的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对河道的行洪与河势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建议桥梁群应保持合理的密度,码头群应合理控制港区规模,上下游港区间应保持合理的距离,在岸线开发过程中应制定岸线利用规划,规范涉河工程设计,以尽可能减小对防洪的累积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铁飞 王峰 张猛
通过基于~(210)Pb与环境事件分析相结合的定年方法,在建立沉积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尺八湖Cb-1孔现代沉积物营养元素(TOC、TN、TP)及C/N值进行分析,并结合尺八湖所在的监利县志有关记载,对沉积物营养元素富集与人口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尺八湖近70a来沉积物营养元素富集可分为2个主要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前TOC、TN、TP值变化平稳,富集系数EF值反映营养元素富集尚在自然水平范围内;上世纪80年代以来TOC、TN、TP值呈显著上升,EF值反映营养元素的富集超越了自然水平。2尺八湖现代沉积物营养元素的变化与湖泊流域所在地区(监利县)人口数量呈显著相关关系,TP值与人口...
关键词:
尺八湖 营养元素 环境演化 长江中游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君波,朱立平
从空间尺度、不同时间尺度、重大气候环境变化事件、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以及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的定量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十余年来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成果。目前在高原上开展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主要分布在三个较为集中的地区:高原东北边缘区、高原西部西昆仑山湖泊群和高原中南部湖泊群。已有的湖泊沉积记录主要是以中长时间尺度的研究为主.而短时间尺度高分辨率的研究稍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湖泊沉积所反映的高原气候环境变化既具有全球性.又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湖泊沉积重建的环境序列的定量化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湖泊沉积的环境代用指标存在着相对多解性.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多学科交叉、多指标分析的方法是必需的。当前和今后需要深入开展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沉积物定年的精确性,发现新的更为敏感的环境代用指标.不断完善多学科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注重填补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研究空白.加强高原上下同区域之间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沉积 环境演变 研究进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