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47)
2023(17275)
2022(14749)
2021(13536)
2020(11188)
2019(25240)
2018(24755)
2017(46776)
2016(25874)
2015(28697)
2014(28632)
2013(28358)
2012(26117)
2011(23602)
2010(23461)
2009(21476)
2008(20840)
2007(18487)
2006(16385)
2005(13948)
作者
(78377)
(65647)
(65068)
(61744)
(41141)
(31665)
(29255)
(25896)
(24925)
(23147)
(22478)
(22214)
(20835)
(20498)
(19995)
(19994)
(19911)
(19309)
(18805)
(18791)
(16712)
(15977)
(15914)
(15093)
(14849)
(14649)
(14462)
(14420)
(13238)
(13119)
学科
(106823)
经济(106723)
(73031)
管理(68959)
(51533)
(50571)
企业(50571)
方法(44972)
数学(38769)
数学方法(38388)
农业(34231)
业经(27249)
中国(26572)
地方(26396)
(24578)
(23204)
环境(19815)
(18590)
贸易(18581)
(18021)
(17781)
技术(16284)
(15924)
理论(15633)
(15178)
(14902)
(14068)
财务(14007)
财务管理(13985)
(13732)
机构
学院(372154)
大学(368380)
管理(144710)
(143141)
经济(140104)
研究(127714)
理学(126734)
理学院(125232)
管理学(122976)
管理学院(122327)
中国(93524)
(86429)
科学(85569)
(78434)
业大(67665)
农业(67152)
(65796)
研究所(60888)
(60238)
中心(58527)
(57947)
(50627)
师范(50022)
财经(49181)
北京(48084)
(45983)
(44862)
(44246)
农业大学(42995)
(41952)
基金
项目(266244)
科学(207693)
基金(191686)
研究(188547)
(170635)
国家(169170)
科学基金(143346)
社会(118620)
社会科(112037)
社会科学(112006)
(106753)
基金项目(103182)
自然(95240)
自然科(92910)
自然科学(92883)
自然科学基金(91190)
(89089)
教育(84416)
资助(77393)
编号(76756)
重点(60226)
成果(59819)
(58650)
(57023)
(54705)
课题(52378)
科研(51189)
创新(51111)
计划(50253)
国家社会(48617)
期刊
(158076)
经济(158076)
研究(99211)
(85363)
学报(69812)
中国(69409)
科学(61787)
农业(58183)
大学(51619)
学学(49330)
管理(46310)
(41941)
教育(36931)
业经(32483)
(29673)
金融(29673)
技术(28904)
(27667)
经济研究(22700)
财经(22226)
问题(22099)
(21220)
业大(20406)
资源(20002)
科技(19923)
(18878)
图书(17792)
技术经济(17017)
农业大学(16924)
理论(16145)
共检索到528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剑  乐永海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6省17县市467家农户在2005~2010年期间关于农村环境对比变化的调查数据,构建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环境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差分方程模型,并对近5年长江流域农村环境变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变化出现了明显加快总趋势。其中长江中游流域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变化明显比长江下游流域地区下降的变化幅度大,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环境有显著好转。(2)长江中游和下游流域农村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因素既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其中同质性表现都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人们环保意识弱。差异性体现长江中游地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和农业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雷  许厚泽  蔡述明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必须从流域管理角度进行规划和保护,应由过去主要是单块湿地保护向按流域系统保护的转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按湖泊流域和物种分布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解决目前管理上的制约问题;大力开展湿地修复重建;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发挥森林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金星  孙启祥  杨永峰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人均耕地已低于粮农组织规定的警戒线。而90余万hm2的滩地资源则因血吸虫病、产权与使用脱节以及管理困难等原因致使其大部分一直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亟待治理和开发。通过剖析长江中下游流域滩地特点及利用现状,分析其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滩地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及治理对策,认为开发利用滩地资源应与河道整治、经济建设、血防工作及湿地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一个集生产、防护与游憩于一体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体系,更好地发挥黄金水道对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建设的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静  杜震  胡金林  李春生  
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六省和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区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来反映长江中下游干旱脆弱性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第一产业比重、森林覆盖率、地表水资源量等经济因素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干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其对干旱脆弱性的贡献率达54.4%;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贡献率次之,分别为21%和10.8%;进一步将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根据脆弱性差异聚成三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森林覆盖率、加强农田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静  杜震  胡金林  李春生  
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六省和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区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来反映长江中下游干旱脆弱性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第一产业比重、森林覆盖率、地表水资源量等经济因素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干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其对干旱脆弱性的贡献率达54.4%;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贡献率次之,分别为21%和10.8%;进一步将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根据脆弱性差异聚成三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森林覆盖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可有效提升农业抗旱整体能力,同时政府的农业抗旱政策也应当做到差异化、因地制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忠明  钱文荣  
研究目的:确定农民是否有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其规模经营意愿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方法:访谈调查法、因果分析法和Multinomial Logistic方法。研究结果:有近40%的农民具有土地规模经营意愿,但其余部分农民并没有这方面欲望。研究结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民的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农业经营者老龄化现象是导致规模经营意愿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比较收益低下是农民规模经营意愿低的最根本动因;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弱化了农民规模经营意愿;不断增加的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成为激励农民规模经营意愿的重要因素。虽然相对开放的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规模经营意愿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仍有相当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钱文荣  张忠明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经营者的老年化、低知识化现象是导致农地经营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这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行;农民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既为一部分农民放弃农地经营权、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提供了可能性,但同时也造成农民农地经营积极性的下降,愿意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个人务农年收入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的投入是激励农民扩大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两个重要因素;家庭劳动力数量成为影响其土地意愿经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晓瑞  隋雪艳  林晨  徐翠兰  韩效楼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土地整治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全面保护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治主要关注于农田生产条件的改善,对水土流失等关键环境问题的考虑不足。以宁镇扬丘陵区的典型土地整治区金坛区、溧阳市为研究区,通过土地整治水平的定量化评价与水土流失量的精准化估算,重点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关键影响要素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土地整治显著降低了水土流失强度,整治后项目区水土流失量降幅达到43.1%;(2)土地平整度、投资强度、田块规则度3个指标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作用最为显著,对水土流失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达41.5%、28.1%、13.2%;(3)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力度、加强土地平整工程、加强田块细碎化与规则化整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君临  方斌  许实  
研究目的: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相比2003年,201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范围扩大,空间分布方向性减弱,主趋势方向呈顺时针旋转;(2)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中,自然条件奠定了基本格局,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能够从多视角揭示并可视化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部分影响因素,可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政策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闪丽洁  张利平  陈心池  杨卫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全面地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的趋势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周期旱涝急转表现为以涝转旱事件为主,且存在由旱涝急转事件向全旱或全涝事件过渡的趋势,短周期的旱涝急转发生频率较高的也是涝转旱事件;(2)长江中下游北岸多发生旱转涝事件,南岸则多发生涝转旱事件;(3)1998年和2011年6~7月短周期高强度旱转涝事件发生在长江北岸,涝转旱事件发生在南岸地区;5~6月与7~8月旱涝急转事件强度分布则呈相反状态;(4)总体来说,长、短周期涝转旱频次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旱转涝有轻微增加的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洪海  杨丽萍  李新华  杨萍  万书波  王荣富  周可金  
为了引导和深化长江中下游区域花生生产的区域分工、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提升花生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区域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花生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生产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单产水平较低,增产潜力较大,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确保花生收晒质量;受生态条件所致,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是珍珠豆型花生,花生品质属食用高蛋白、油用中脂肪花生区,且O/L比值普遍偏高,有利于增强花生制品的稳定性;在空间分布上,花生蛋白质含量由西北向东南、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脂肪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沿江高砂土区和江南丘陵区花生O/L...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军辉  刘浩龙  郑景云  郝志新  葛全胜  傅辉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620年冬季的积雪特征与寒冷程度;估算了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及9个地点相对于1961-1990年的冬季气温距平。结果表明:①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积雪期在30~100日之间,其中荆州积雪期最长,可能达百日之久;合肥、霍山、南京、巢湖等地积雪平均达70日左右;安庆、武汉、常德、长沙、景德镇等地积雪40~60日不等;苏南、上海等地积雪日数相对较少,也达30日左右。②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寒冷,冬季的区域平均气温较现代(1961-1990年)低约4.4℃;其中景德镇的冬季气温负距平最大,较现代平均低约5.7℃;其次为霍山、合肥、常德、武汉和上海,其冬季气温距平在-5~-4℃之间;长沙冬季气温负距平虽相对最小(低约3.6℃),但仍远低于器测时期的极端最低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3个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形式,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68.2h/10a,多于同期全国平均减幅,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但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各季的日照时数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3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季、秋季和春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细兵  卢金友  蔺秋生  
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岸线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分别选取武汉河段和扬中河段作为代表性河段,针对桥梁群和码头群两类主要岸线开发利用形式,开展了涉河工程群对河道洪水位及流场累积影响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群体工程共同作用后将引起河道洪水位和流场的叠加影响,其影响值及影响范围远大于单个工程,当群体工程的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对河道的行洪与河势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建议桥梁群应保持合理的密度,码头群应合理控制港区规模,上下游港区间应保持合理的距离,在岸线开发过程中应制定岸线利用规划,规范涉河工程设计,以尽可能减小对防洪的累积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小平   梁颖   李小天   柴铎  
耕地系统健康与“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密切相关,对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构建了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综合运用Sen-MK趋势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量化了2000—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并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2000—202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系统健康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这与耕地系统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和韧性变差有关;从空间维度看,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持续向好,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南部耕地呈现出由差转好的态势,但江汉平原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2)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地表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变化对整个区域的耕地系统健康变化起负向作用,年均GDP变化和耕地空间密度变化对耕地系统健康表现出正向影响。本文所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评估模型可为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对于完善耕地系统评估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区域耕地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