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88)
2023(11195)
2022(9369)
2021(8427)
2020(7161)
2019(16079)
2018(15875)
2017(30520)
2016(16738)
2015(18136)
2014(18162)
2013(18284)
2012(16757)
2011(14790)
2010(15145)
2009(14344)
2008(14607)
2007(13301)
2006(12066)
2005(10661)
作者
(48320)
(40678)
(40672)
(38083)
(26011)
(19825)
(18224)
(15995)
(15692)
(14720)
(14210)
(13924)
(13043)
(12958)
(12606)
(12329)
(12248)
(12007)
(11960)
(11862)
(10189)
(10009)
(9966)
(9763)
(9260)
(9178)
(9108)
(9104)
(8310)
(8272)
学科
(85340)
(78749)
经济(78662)
(68467)
企业(68467)
管理(61299)
(45925)
方法(31144)
农业(30918)
业经(29239)
(25159)
数学(22546)
数学方法(22331)
中国(19742)
(19362)
财务(19352)
财务管理(19330)
企业财务(18327)
地方(17497)
技术(15871)
(15813)
(15002)
(14982)
环境(14161)
(13050)
理论(13001)
(12865)
(11835)
(11138)
贸易(11130)
机构
学院(246062)
大学(234272)
(103057)
管理(101985)
经济(100972)
理学(87459)
理学院(86588)
管理学(85464)
管理学院(85030)
研究(77848)
中国(62891)
(56719)
(49634)
科学(48552)
(46354)
(44207)
农业(43245)
业大(41520)
(38930)
中心(37302)
财经(36474)
研究所(35101)
(32902)
(31220)
经济管理(29980)
(29429)
北京(29247)
经济学(29171)
师范(29125)
(28526)
基金
项目(163659)
科学(131264)
基金(119896)
研究(119195)
(103655)
国家(102611)
科学基金(90650)
社会(79331)
社会科(75014)
社会科学(74991)
(68975)
基金项目(65704)
自然(58770)
自然科(57391)
自然科学(57378)
自然科学基金(56344)
(53921)
教育(50901)
编号(47462)
资助(47283)
(37939)
(37658)
(36486)
重点(36045)
(35297)
成果(34516)
创新(33341)
国家社会(32436)
(31908)
课题(31727)
期刊
(127505)
经济(127505)
研究(65207)
(58935)
中国(46369)
农业(39827)
(38401)
管理(37808)
科学(36008)
学报(34223)
业经(28876)
大学(26881)
学学(26266)
(22625)
金融(22625)
技术(21789)
(20877)
问题(18843)
财经(17303)
经济研究(16161)
(14981)
技术经济(14687)
资源(14302)
农业经济(14094)
农村(14045)
(14045)
现代(13240)
教育(13008)
(12846)
世界(12440)
共检索到367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赖敏  王伟力  郭灵辉  
基于清单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对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现状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灵敏度分析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调控方案对区域未来氮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4种污染源向水环境排放的氮总量共计128.27万t,其中,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排放比例分别为58.92%和33.53%,是该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氮污染源。如果不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2011~2020年和2020~2030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6.29%和18.78%;如果采取相关减排措施,2020年和2030年4个城市群的农业面源污染氮排放量将分别比2011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书兴  白福臣  
为探索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对粮食经济生态压力的内在机理,文章基于"压力—状态"模型进行粮食经济生态压力测度,选取了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等8个变量,通过评价值转化、综合评价值计量、协调度测算等方法剖析研究区域的粮食经济生态压力水平。结果显示:江汉平原位为流域粮食经济生态综合压力之首,江汉平原的天门和仙桃的粮食经济生态压力亦在其他区域之上,流域内多地呈现出综合评价得分与协调度评价值呈负相关的态势,表明地区隐藏的生态危机广泛存在。研究结论:(1)经济发展与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同步导致粮食经济生态压力高企。(2)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思想对农户行为的驱使。(3)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行为同样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环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传胜  杨桂山  施少华  
以长江中下游干流沿岸为研究区域,探讨了1985年~1997年本区域港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统计分析表明:集中是长江中下游港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整体趋势,但同时伴随着较大的波动。整个港群和中下游各省地方港群赫佛因德指数的高低及其变化趋势说明中下游港群的集中状态处在较低水平,而且这种低水平的集中和地方港群比较明显的分散趋势同时并存。此外,各地港群不同水平的赫佛因德指数也表明了它们在集中程度上的明显差异。通过进一步对12年来港群吞吐量在各地的增长分配分析,得出中下游港群货流向下游集中的结论。作者认为:港口所处的流域位置和水域自然条件,港口相关腹地内陆路交通事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下游港群港口能力的建设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四代  张卫峰  王激清  王利  马文奇  张福锁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农业部农户调查数据以及化肥生产数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化肥消费特征与市场供需平衡情况。结果表明,该区化肥消费以氮肥和复合肥为主,而钾肥和复合肥增长最快,2004年有82.8%化肥施用于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氮肥(除果树外)施用过量,磷钾肥相对不足;种植结构中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将会促进磷肥、钾肥需求量的增加;2005年该区化肥自给率为90.6%,氮肥、磷肥均出现盈余,但钾肥缺口很大。因此,未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化肥消费将继续增长,上海、浙江、湖北等地将成为磷复肥、钾肥消费增长区,该区农业主管部门应推广合理施肥技术,相关企业应根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弓晓峰  孙明哲  陈春丽  王佳佳  刘春英  杨菊云  向洪锐  方亮  
盲数优化地积累模型是基于最大隶属度原则和隶属度加权相结合的一种不确定性评价方法。鉴于污染评价系统多种不确定信息共存的特点,将盲数优化地积累模型应用于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中。根据计算出的可能值区间及可信度看空间分布的均匀性,以及评价等级的可信度水平,辨识污染程度和等级,减小局部污染对区域整体污染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象湖、鄱阳湖、洞庭湖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空间分布都不均匀,象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为:Pb>Cu>Zn,其中Pb为中度污染,Cu为轻度污染,Zn为清洁;鄱阳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为Cu﹥Pb﹥Zn,其中Cu为中度污染,Pb为偏中度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雷  许厚泽  蔡述明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必须从流域管理角度进行规划和保护,应由过去主要是单块湿地保护向按流域系统保护的转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按湖泊流域和物种分布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解决目前管理上的制约问题;大力开展湿地修复重建;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发挥森林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明  柴旭荣  王贵文  胡炜霞  张莲芝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旱灾将直接影响该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1961-2015年的中国地面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通过游程理论定义气象干旱事件,并获取了描述干旱事件特征的三个变量:干旱历时、干旱烈度和烈度峰值。指数函数和伽马函数分别用来拟合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边缘分布,Clayton Copula函数用来构建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联合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用常规单变量和基于Copula双变量的频率分析方法探讨55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特征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的差异,最严重的干旱主要发生在长江下游地区;(2)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均呈正相关,即较严重的干旱事件通常持续更长的时间;(3)鄱阳湖流域和长江干流下游的北部干旱风险较高,而陕西南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和湖南的中北部干旱风险较低。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加虎  黄群  孙占东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经济重地,长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水源地,是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最后防线。然而在自然演化宏观背景下,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度降低,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考察和调查基础上,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传胜  
长江中下游干流相对稳定的岸线变迁特征,形成了其丰富的岸线资源。随着长江产业带建设的启动,岸线资源也将进入大规模开发。但由于岸线资源特有的特征,使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能忽视岸线的保护和河道的治理,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足以说明治理和保护在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岸线变迁的特征,通过对长江干流江苏段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目前的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重开发利用、轻治理保护的问题。指出长江中下游岸线资源应树立岸线资源观,贯彻保护利用的总方针。遵循开发与治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兼顾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河道整治,保护有效节点,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岸线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施少华  林承坤  杨桂山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 ,它们分别是河岸崩塌 ,泥沙淤积及人类活动等 ,其中河岸崩塌是河道岸线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势是稳定的 ,但五个河段有各自演变特点和规律 ,其中宜昌—枝城段河道与河床比较稳定 ,岸线顺直 ,但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对河床的冲刷作用较大 ;荆江段是长江著名的河曲段 ,其冲淤变化较大 ;城陵矶至湖口段为节点和分汊河床组成 ,一般来说节点较为稳定 ,而分汊河床不太稳定 ;湖口至江阴河段岸线一般较为稳定 ,但弯道河床变化较大 ;河口段不但受江流作用影响 ,还受潮流与波浪等共同影响 ,所以河口河床演变迅速 ,主要表现为汊道主泓迁移摆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军辉  刘浩龙  郑景云  郝志新  葛全胜  傅辉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620年冬季的积雪特征与寒冷程度;估算了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及9个地点相对于1961-1990年的冬季气温距平。结果表明:①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积雪期在30~100日之间,其中荆州积雪期最长,可能达百日之久;合肥、霍山、南京、巢湖等地积雪平均达70日左右;安庆、武汉、常德、长沙、景德镇等地积雪40~60日不等;苏南、上海等地积雪日数相对较少,也达30日左右。②16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寒冷,冬季的区域平均气温较现代(1961-1990年)低约4.4℃;其中景德镇的冬季气温负距平最大,较现代平均低约5.7℃;其次为霍山、合肥、常德、武汉和上海,其冬季气温距平在-5~-4℃之间;长沙冬季气温负距平虽相对最小(低约3.6℃),但仍远低于器测时期的极端最低值。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文科  
1991年、1996年、1998年,长江中下游连接发生大洪水,以1998年为最。为什么长江洪水水位连创历史纪录,而且洪水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洪灾的范围、程度也大大超过了1954年?对此,我们除了加高加固数千公里长江大堤之外,能否找到一种疏筑结合、江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祉祥  张洪  单保庆  杨红刚  
选用2010年污染源普查更新数据对汉江中下游流域工业污染源的废水、COD及氨氮排放量按不同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分类统计和归纳,描述流域工业污染源的地域分布及各行政区划内工业源排污力度。同时结合流域各企业工业经济生产总值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工业污染源排放强度特征与行业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襄阳市废水、COD、氨氮排放量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53%、45%、25%;工业源行业解析显示石化行业对废水、COD、氨氮排放贡献突出,相应的贡献率分别为49%、34%、81%;造纸、纺织和石化行业分别为万元工业产值废水、COD及氨氮排放最高的行业,其值分别为72.1t废水/万元、13.2kgCOD/万元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静  杜震  胡金林  李春生  
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六省和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区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来反映长江中下游干旱脆弱性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第一产业比重、森林覆盖率、地表水资源量等经济因素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干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其对干旱脆弱性的贡献率达54.4%;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贡献率次之,分别为21%和10.8%;进一步将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根据脆弱性差异聚成三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森林覆盖率、加强农田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静  杜震  胡金林  李春生  
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六省和上海市为研究区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区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来反映长江中下游干旱脆弱性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第一产业比重、森林覆盖率、地表水资源量等经济因素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干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其对干旱脆弱性的贡献率达54.4%;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贡献率次之,分别为21%和10.8%;进一步将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根据脆弱性差异聚成三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森林覆盖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可有效提升农业抗旱整体能力,同时政府的农业抗旱政策也应当做到差异化、因地制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