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49)
- 2023(6277)
- 2022(5195)
- 2021(4672)
- 2020(3858)
- 2019(8613)
- 2018(8714)
- 2017(15335)
- 2016(8984)
- 2015(10001)
- 2014(10517)
- 2013(10211)
- 2012(9699)
- 2011(8848)
- 2010(8932)
- 2009(7940)
- 2008(7651)
- 2007(7065)
- 2006(6369)
- 2005(5660)
- 学科
- 济(32831)
- 经济(32803)
- 管理(23488)
- 业(17047)
- 学(12984)
- 企(12953)
- 企业(12953)
- 方法(12076)
- 环境(11777)
- 地方(10250)
- 农(10165)
- 数学(9184)
- 数学方法(9061)
- 中国(8554)
- 制(7419)
- 业经(7188)
- 农业(6960)
- 理论(6918)
- 财(6829)
- 划(6615)
- 和(6548)
- 体(6317)
- 资源(5958)
- 生态(5863)
- 银(5499)
- 银行(5446)
- 融(5292)
- 金融(5285)
- 行(5266)
- 贸(4972)
- 机构
- 学院(129240)
- 大学(125366)
- 研究(51299)
- 管理(43446)
- 济(42515)
- 经济(41372)
- 中国(37556)
- 科学(37470)
- 理学(36292)
- 理学院(35729)
- 管理学(34643)
- 管理学院(34426)
- 农(32148)
- 京(30068)
- 所(28403)
- 江(27989)
- 研究所(26309)
- 业大(25672)
- 农业(25178)
- 中心(23063)
- 省(20697)
- 院(19953)
- 财(19942)
- 范(19527)
- 师范(19187)
- 北京(18187)
- 州(18001)
- 技术(17102)
- 室(16334)
- 科学院(16175)
- 基金
- 项目(91498)
- 科学(69108)
- 基金(62805)
- 研究(61554)
- 家(58819)
- 国家(58379)
- 科学基金(47055)
- 省(39906)
- 社会(35680)
- 社会科(33651)
- 社会科学(33646)
- 基金项目(33635)
- 自然(32893)
- 划(32540)
- 自然科(31948)
- 自然科学(31929)
- 自然科学基金(31302)
- 教育(26982)
- 资助(26718)
- 编号(23792)
- 重点(21883)
- 发(21285)
- 计划(19916)
- 科技(19045)
- 课题(18967)
- 成果(18548)
- 科研(18063)
- 部(17833)
- 创(17773)
- 江(17747)
共检索到199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林 王礼茂 王睿博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1 Tg=1012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世东 陈应发
在全面总结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10年取得的5大成就与启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当前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6大问题,提出了今后要切实实行“项目管理”机制、“流域治理”方式、“近自然林业”模式等对策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怒云 邓侃
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简称"长防林")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按照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高度统一的目标进一步调整体系内部结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体系结构调整包括投资结构、造林方式、林种、树种、产业和森林经营组织结构的调整。调整结构要在有利生态效益充分发挥的规划指导下进行,并应十分重视种苗培育、人员培训等工作,以保证结构调整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长江防护林体系 林种结构 树种结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剑 罗贵生 王小国 朱波
以长江上游地区1995、2000、2004年农作物经济产量统计资料及部分气象站点的月均气象数据为依据,利用相关数学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 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碳储量及碳密度值进行估算,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四川盆地的农作物固碳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碳储量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995~2000年增加了9.3%,2000~2004年减少了6.4%;碳密度值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地区高,而西北地区低的特征;四川盆地具较大的固碳潜力优势,充分挖掘该区尤其是盆地丘陵区的农作物生产潜力是提高长江上游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实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曾赞青 宋涵晴 高俊宏 王淼淼 武耀星 漆良华
【目的】探究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及其抵消效应,预测未来至碳中和年份的碳抵消潜力,为制定北京市森林植被固碳、节能减排及碳中和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光合速率法和IPCC清单指南方法分析2000—2020年植被CO_2固定量、能源CO_2排放量及强度的时空动态,评价森林植被固碳对CO_2排放的抵消效应,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至2060年的碳抵消潜力。【结果】2000—202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CO_2固定量为1.84×10~6~2.78×10~6 t·a~(-1),年均增长9.41×10~4 t·a~(-1);近20年来灌木、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平均固碳能力分别为4.24、4.60、1.68和1.95 t·hm-2a~(-1);密云区植被CO_2固定增长量最高,西城区最低,2000—2020年分别累计增加2.27×10~5和7.86×10~2 t·a~(-1)。2000—2020年全市能源CO_2总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累计增加1.98×10~7 t·a-~1增加21.64%;朝阳区CO_2排放量最高,延庆区最低,分别为1.54×10~7~2.46×10~7和1.78×10~6~2.20×10~6 t·a~(-1);西城区能源减排最显著,昌平区能源CO_2排放增长最快;北京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由2000年的每万元2.79 t降至2020年的每万元0.32 t,下降趋势明显;密云区CO_2排放强度最高,西城区最低,分别为每万元0.79~9.76 t和每万元0.11~2.08 t。2000—2020年北京森林植被碳抵消效应为1.56%~2.50%,以灌木最高,落叶针叶林最低;北京市各区森林植被固碳对能源CO_2排放的抵消效应不同时期平均值为4.3%,且以延庆区最高,西城区最低,分别为15.91%和0.02%。到206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固CO_2量和碳抵消效应将分别增加到8.01×10~6 t·a~(-1)和15.44%,年均增长13.29%和1.30%,能源CO_2排放量将减少到4.99×10~7 t·a~(-1),年均减少2.76%。【结论】2000—2020年北京市森林植被CO_2固定量增加迅速,不同植被类型CO_2固定量以灌木最高,其次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最低;能源CO_2排放量先增加后降低,森林植被碳抵消效应整体呈上升趋势。为提升北京市森林植被碳中和贡献,未来需优化森林植被树种组成,增加阔叶林占比,提升森林质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孝章 黄礼隆
根据防护林体系配置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采用定位和半定位研究方法,分层次探讨防护林体系的保土功能,研究表明:不同地类及用地方式,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林龄阶段,土壤侵蚀差异较大。农耕地是林地的5~10倍,是荒山灌丛草地的1.32倍。防护林体系配置后,坡面土壤侵蚀减少83.57%~99.9%:流域森林覆盖率由7.5%上升到15.1%时,产沙量减少34.58%:山丘区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生物措施可减少25%的泥沙,工程措施可减少29%的泥沙
关键词:
防护林体系,土壤侵蚀,产沙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志娟 方晰 项文化
利用几何数学方法,以自然生长和未截冠行道树为对照,以长沙市韶山路栽植的截冠行道树为例,测定主要测树因子,推导出进城截冠行道树地上各部分生物量的估算模式,进而估算韶山路栽植的截冠行道树的生物量、现实的碳贮量以及其潜在的生物量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13km的韶山路截冠行道树地上部分的现实生物量和碳贮量分别为159 564.44kg、78 380.40kg,其中韶山北路的最高,韶山南路为其次,韶山中路最低,均以树干的生物量和碳贮量占绝对的优势;韶山路不同路段单株截冠行道树平均生长潜力和固碳的潜力不同,平均生产潜力最大的是韶山北路,韶山中路为其次,韶山南路最小,分别为809.08kg、304.63kg...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焱 周旺明 于大炮 周莉 谷晓萍 吴志军 吴胜男 王晓雨 代力民
森林在全球和区域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对于估算碳收支与平衡有重要意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作为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且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1988~2008年5期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长江上游地区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一期、二期)等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分析了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2000~201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天保工程实施前后10a长江上游六省区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二期(2011~2020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雷孝章 黄礼隆
通过对长江上游环境背景特征研究,探讨了防护林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并进行防护林体系配置,由此设置生态效益监测体系,以流域为单元,分层研究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研究表明:防护林体系配置后,坡面径流减少62%,径流含沙量减少69%,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比荒坡高4~5倍;林地地温和气温均比农耕地低2~3℃,相对湿度提高30%~40%;流域的年地表径流减少,森林覆被率每增加1%,年地表径流减少4.1mm,年产沙量可减少5%~7%。生物措施可减少25%的泥沙,工程措施减少29%的泥沙。营建防护林后,经济效益明显:在中、低山区,林地直接经济效益净增值为921.5~992.4元/hm2·a,四川盆地净增值...
关键词:
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林种,生态经济效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世荣 孙鹏森 王金锡 陈林武
长江上游森林林冠截留量与林分郁闭度呈正相关, 当亚高山冷杉林的林分郁闭度为0.7时(5~7月), 平均截留率为24%, 当郁闭度在0.3时(5~7月), 平均截留率降为9.5%;从枯落物持水量来看, 箭竹冷杉林最大(6.0mm), 藓类冷杉林最小(2.8mm), 主要因为前者有较多的落叶伴生树种和灌木。岷江冷杉原始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苔藓层最大持水量比皆伐后形成的其他森林类型要大2.3~17.2倍, 从而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初步结论是, 森林大流域的年径流量常常大于少林或无林流域的径流量;不同采伐强度径流量比较是皆伐迹地>择伐迹地>原始森林。与全国其他森林...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凡 魏念 高立方 张燕 茹辉军 吴湘香 倪朝辉 李云峰
为准确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提高水质评价效率,本研究基于11个水质参数,采用水质指数法(water quality index, WQI)对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三个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WQI_(min)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温和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38-2002),单因素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水域内整体水质处于地表水Ⅴ类水标准,部分年份达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2)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分析,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整体为“良”;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质量呈逐年改善的趋势,且上游保护区的改善较大。(3)基于WQI方法,确定了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关键水质参数为: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汞、溶解氧、氨氮、悬浮物以及水温,分别构建了上游保护区、中华鲟保护区以及四大家鱼保护区的WQI_(min)模型;考虑权重和不考虑权重的WQI_(min)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考虑权重的WQI_(min)模型的水质评价结果更加准确,该方法可有效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质变化特征并可扩展用于其他水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斌 方晰 项文化 田大伦
基于湖南省2005和2010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观测数据,估算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结果表明: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30.39×106和32.92×106t,均以中龄林的碳贮量最高,分别为17.64×106和17.31×106t;2010年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贮量为0.34×106~6.45×106t;杉木林碳密度随林分龄级增加而增高,过熟林最大(23.90tC·hm-2以上),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83和12.05tC·hm-2,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鑫瑶 王旭 朱美玲 王文蕾 梁卿雅 邹耀进 李超 唐鹏 任浩天
基于海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2008—2011),本文以海南省八种主要森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森林类型的碳贮量、碳密度及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海南森林总碳贮量为3 489.122 5万t,碳贮量按龄级分布状况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过熟林,碳密度按龄级分布状况为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主要森林类型平均总经济价值2 174 857万元。天然阔叶混交林是海南面积最大、碳贮量最大,碳汇价值最高的林种;而作为海南重要的经济作物,橡胶树与桉树类人工林对海南森林碳汇贡献不可低估
关键词:
森林 碳贮量 经济价值 海南省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旭超 赵进 李顺龙
基于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与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龙江森工林区森林固碳量和碳汇潜力进行核算与预测。结果表明:天保工程的实施和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对森工林区的碳汇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截至2015年天保工程累计增汇2.85 TG(1 TG=1012G);到2020年,停伐政策支持下新增碳汇1.27 TG。龙江森工林区现有森林碳储量为986 TG,2030年碳储量将达到1 158 TG,碳汇潜力巨大。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 固碳潜力 森工林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培礼 吴波 程根伟 罗辑
论文在收集长江上游各类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等3个水文生态功能作用层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山地气候带和群落生活型将长江上游森林归并为14个植被类型,对其降水截留规律和蓄水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森林综合蓄水能力中,土壤层和枯落物层持水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对森林蓄水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可以利用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来评价和估算枯落物和土壤蓄水的综合能力。在长江上游各类森林植被中,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铁杉、槭、桦林、云杉林、冷杉林和硬叶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这些植被在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山地垂直带中广泛分布,对整个流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