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13)
- 2023(4946)
- 2022(4177)
- 2021(3871)
- 2020(3244)
- 2019(7212)
- 2018(6995)
- 2017(13276)
- 2016(7394)
- 2015(7707)
- 2014(7709)
- 2013(7661)
- 2012(7210)
- 2011(6485)
- 2010(6467)
- 2009(5772)
- 2008(5837)
- 2007(5005)
- 2006(4434)
- 2005(3912)
- 学科
- 济(28632)
- 经济(28608)
- 业(16238)
- 管理(15432)
- 方法(12550)
- 企(12111)
- 企业(12111)
- 数学(10015)
- 数学方法(9899)
- 学(9171)
- 地方(8966)
- 农(7887)
- 财(6305)
- 中国(6200)
- 业经(5973)
- 农业(5813)
- 理论(4816)
- 制(4672)
- 环境(4609)
- 融(4191)
- 金融(4191)
- 地方经济(4157)
- 贸(4111)
- 贸易(4109)
- 务(4086)
- 财务(4082)
- 财务管理(4075)
- 银(4027)
- 银行(4016)
- 技术(4007)
- 机构
- 学院(103921)
- 大学(102048)
- 研究(39953)
- 管理(36180)
- 济(35750)
- 经济(34911)
- 理学(31360)
- 理学院(30793)
- 管理学(30030)
- 管理学院(29824)
- 科学(29001)
- 中国(28437)
- 江(22504)
- 京(22366)
- 农(21781)
- 所(21346)
- 研究所(20026)
- 中心(18259)
- 业大(17694)
- 财(17555)
- 农业(17288)
- 范(16938)
- 师范(16693)
- 院(15003)
- 省(14694)
- 财经(14271)
- 师范大学(13769)
- 州(13530)
- 经(12928)
- 北京(12657)
- 基金
- 项目(76219)
- 科学(60578)
- 基金(56610)
- 家(52015)
- 国家(51643)
- 研究(49878)
- 科学基金(43522)
- 社会(31967)
- 省(31696)
- 基金项目(31210)
- 自然(30922)
- 社会科(30393)
- 社会科学(30384)
- 自然科(30140)
- 自然科学(30131)
- 自然科学基金(29616)
- 划(26303)
- 资助(23221)
- 教育(22163)
- 重点(18385)
- 编号(17877)
- 发(17361)
- 部(16079)
- 计划(15977)
- 科研(15397)
- 创(15212)
- 江(14755)
- 创新(14325)
- 科技(13889)
- 性(13785)
共检索到147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凯 段金荣 徐东坡 张敏莹 施炜纲
2001至2008年对安庆、常熟和崇明3个断面的插网渔获物进行了连续调查,以此研究长江下游近岸渔业群落多样性的时空特征。研究期内共计采集鱼类80种,甲壳类14种,水母类1种,分别隶属于15目34科74属。安庆共记录52个物种,隶属于7目14科39属,常熟共记录55个物种,隶属于12目23科46属,崇明共记录31个物种,隶属于9目18科28属。安庆和常熟淡水物种比例分别为92.31%和70.91%,崇明咸水物种比例为90.32%。各断面均为底栖物种占优势,比例为38.18%~64.52%;肉食性和杂食性物种所占比例接近,合并为88.46%~100%。长江下游水域渔业群落多样性表现出逐渐由淡水型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基于遥感资料和GIS分析,对1988~1998年长江下游地区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变数量特征,以及耕地变化强度、耕地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对耕地变化导致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1988~1998年,耕地与林地、灌丛、水体之间的转变,对其数量动态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在上述转变过程中,耕地总体表现出数量明显减少、质量降低的趋势;②农田向城镇的单向转移,体现了区域快速城市化对耕地的侵占过程,从空间分布看,该过程主要体现于上海、苏锡常地区、南京、杭州等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地区;③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耕地年均流失率为0.77%,流失的主体部分是位于...
关键词:
耕地流失 土地利用 变化强度 长江下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雯嘉 陈长青 乔辉 孙新素 周曙东
利用1980~2009年长江下游地区的气象数据和灾害资料,首先对油菜越冬期最低温度<-5℃天数和蕾花期最低气温<0℃天数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然后对比了不同年代油菜关键生育期低温冻害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越冬期最低温度<-5℃的天数和蕾花期最低气温<0℃的天数均呈下降趋势;低温天数较大的地区是安徽和江苏省,低温天数较大的时期是1980s,1980~2009年油菜越冬期和蕾花期冻害出现的次数均有所减少,出现越冬期冻害的年份较少,发生蕾花期冻害的年份较多。安徽与江苏省是出现越冬期冻害的主要地区;除上海以外,其他省份均有半数以上的年份发生蕾花期冻害。长江下游地区可以采取育种、栽培和耕作等措施缓解关键生育期低温冻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低温冻害 关键生育期 长江下游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东坡 刘凯 张敏莹 段金荣 张敏 施炜纲
2009年3月~2010年2月,利用密目插网对长江常熟江段小型鱼类进行了连续监测,首次对该江段的小型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该江段共有小型鱼类24种,隶属于5目7科,其中鲤形目最多。根据IRI指数分析,贝氏、刀鲚、窄体舌鳎、蛇鮈和光泽黄颡鱼为优势种,共占总数量的83.44%,占总重量的82.02%;贝氏和窄体舌鳎在各个季节中均为优势种,刀鲚在春、夏、秋3季为优势种。基于渔获数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常熟江段各月多样性特征值范围为:Shannon-Wiener指数(H’)1.18~1.76,Margalef指数(R)0.87~2.07,Pielou指数(J’)0.48...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东坡 刘凯 张敏莹 段金荣 周彦锋 施炜纲
根据2003年3月~2010年3月长江下游安庆和常熟江段的定置网调查结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期内,安庆和常熟江段共出现鱼类67种,隶属12目22科50属。其中,安庆江段有50种,隶属6目11科34属,常熟江段有52种,隶属12目21科44属,两江段均是鲤形目的物种数占绝对优势。安庆江段共出现9种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优势种为鲫和瓦氏黄颡鱼,都是5次,出现次数最少的优势种为、黄尾鲴、鳜,都是1次;常熟江段共出现11种优势种,每年都出现的优势种有鳊、鲢和鲫,仅一年为优势种的有铜鱼、鲤和贝氏。Simper分析表明安庆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61...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林 唐永凯 俞菊华
应用RAPD和mtDNA D-1oop区序列对长江下游长春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的28个引物,对24尾采自长江下游常熟江段长春鳊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8个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在0.2~2 kb之间,其中多态位点有83个,占46.63%;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132 6,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047 6,平均遗传距离为0.088 5;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值为0.098 6。RAPD结果表明该长春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对其中8尾长春鳊mtDNA D-1oop区序列(938 bp)进行了分析,发现了8种单倍型,检测出17个多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桂宁 方弟安
为了解长江下游典型水域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淀山湖(DSH)、太湖(TH)、长漾湖(CYH)和长江水域江苏段(CJ)的4个翘嘴鲌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816 bp的COI基因序列中,碱基A、T、C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3%、28.7%、26.8%和18.2%,表现出较明显的AT偏倚性;4个群体共检测到302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4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39~0.912,表现为CJ>CYH>DSH>TH,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5 2~0.087 4,表现为CJ>DSH>CYH>TH。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分析表明,TH群体与其它群体间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且与其它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均较远。AMOVA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未达到显著水平。中性检验结果显示DSH群体的Tajima′s D和FuLiF均为负值,表明DSH群体可能经历过群体爆发和扩张事件,可能与淀山湖的形成历史有关。研究表明,翘嘴鲌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4个水域的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每个群体都可单独作为一个保护单元,其中CJ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表明长江江苏段翘嘴鲌种质资源状况较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磊 陈信信 孙克润 何瑞银 汪小旵 丁启朔
[目的]本文旨在获取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与小麦机收环节的土壤扰动信息,评价该区在全程机械化条件下各机械化作业环节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方法]于该区连续开展3个作物季的田间调查,结合贯入阻力和微地貌测试,同时辅以取样法监测土壤含水率及容重。[结果]综合微地貌测试仪、土壤紧实度仪及土壤取样等方法获得的多维度土壤物理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中小型稻麦联合收割机对土壤的影响。水稻机收环节的微地貌破坏严重,麦收环节机械对土壤的破坏显著降低。收割机并不造成耕作层土壤容重显著变化,表明稻作制的机械-土壤关系特殊。基于多季、不同作物及不同土层数据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表明,在该区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的土壤含水率上限为35%,土壤紧实度下限为1 MPa。履带式中小型收割机造成的土壤压实面积比最低(40%),微地貌破坏能够影响全耕层,因此现有的机械设计准则需要针对稻麦轮作制的区域农业特点进一步修订。[结论]本文组装设计的土壤扰动区域调查方法可为农业智能化农情信息装备的研发提供借鉴,所得的机收土壤扰动结果也可为土壤质量精准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壤扰动 稻麦轮作 贯入阻力 微地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润梅 郭晋平 郭跃东 张东旭
文峪河上游垂直河岸40 m的区域存在泛滥平原和山坡两种地貌。在实地踏查和河岸林群落划分的基础上,对河岸带两种地貌的森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差异比较,以期为该区河岸带宽度确定提供植被依据。结果表明,56个样地分别属于13种群落,泛滥平原的林分密度、物种丰富度与植物多样性都显著大于毗邻山坡,而林木断面积与均匀度在两种地貌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两种地貌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共有物种达75.13%,乔木优势种基本一致,但华北落叶松在山坡的优势地位更突出;34种植物仅出现于泛滥平原,多为喜湿种类,13种旱生植物仅出现于山坡;基于以上考虑,洪水对本区植被的影响范围在20 m之内。
关键词:
文峪河上游 河岸地貌 植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3个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形式,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68.2h/10a,多于同期全国平均减幅,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但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各季的日照时数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3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季、秋季和春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蒙 殷淑燕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同时也是降水异常,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的研究,可以为该区农业生产及防洪减灾提供参考依据。利用1961~2012年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84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基于年最大日降水(AM)序列与超门限峰值降水(POT)序列,通过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法、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近52a来极端降水量呈现为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且极端降水量速率为9.3mm/10a,存在较为明显的年代际波动变化特征,1990年以后进入极端降水量偏多的时期;(2)AM与POT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立婧 蒋琰 龚小玲
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按季度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近岸水域18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周年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3种,隶属于6门55属,主要类群为硅藻,其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61.65%。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丰度为(92.33±29.86)×104细胞/L。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及其生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3大类群:淡水类群、近岸广盐类群、高盐性外海类群。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第一优势种,年平均细胞丰度为(87.95±30.96)×104细胞/L。正是由于其细胞丰度和出现频率上的绝对优势,导致研究水域单一优势种突出,多样性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方冬冬 杨海乐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1年6月和11月在长江中游5个江段(宜昌、石首、嘉鱼、武汉、湖口)开展了鱼类和环境调查。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6 335尾,隶属6目13科50属7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52种),占总种数的70%。在3种生活习性类型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数最多(80%);在3种摄食类型中,肉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6%);在3种产卵类型中,产黏性卵鱼类的物种数最多(5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瓦氏黄颡鱼、银鲴、三角鲂、铜鱼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5.11、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3、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3、平均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宜昌和湖口江段鱼类群落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石首、嘉鱼和武汉江段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和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鱼类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宜昌为一类群;石首、嘉鱼和武汉为一类群;湖口为一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NH_4~+-N和底质类型是影响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鱼类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鱼类占比减少,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慧君 马玉铭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是中国最重要的物流黄金水道。正是由于具有良好的长江岸线资源和初具规模的港口码头设施,长江下游沿岸城市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下游沿江岸线开发和保护的矛盾越显突出,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实现长江下游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建立长江下游岸线资源世代交迭模型,分析了政府在长江下游岸线资源持续利用过程中的倡导者、组织者以及推动者角色。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卓 陈震 吴桂成 杭杰 管永祥 孙政国
为改进和优化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叶蛋白提取的工艺环节,并提高叶蛋白提取率及提取物纯度等参数指标,本研究选择长江下游农区广泛种植的金花菜为原料,通过设置较为合理科学的料液比、提取温度、加热时间、pH以及提取剂(酸)种类进行叶蛋白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各单因素试验最佳参数分别为料液比1∶3、提取温度70℃、加热时间15 min、pH 4、提取剂(酸)为盐酸。基于清洁安全生产角度,选择了单因素试验中提取指标同样较高的柠檬酸作为提取剂,设置了料液比、pH及提取温度的3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发现影响叶蛋白提取率的因素依次为p H、提取温度、料液比。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1∶3、pH 4.1、提取温度72℃,相应的叶蛋白提取率为49.63%,提取物纯度为56.87%。本研究优化的技术工艺及相关参数指标可为农区豆科草类植物多元化利用及叶蛋白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相关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