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44)
- 2023(6201)
- 2022(5180)
- 2021(5062)
- 2020(3752)
- 2019(8799)
- 2018(8328)
- 2017(13312)
- 2016(7840)
- 2015(8979)
- 2014(9010)
- 2013(8642)
- 2012(8054)
- 2011(7442)
- 2010(7484)
- 2009(6942)
- 2008(6648)
- 2007(5647)
- 2006(5075)
- 2005(4488)
- 学科
- 济(29857)
- 经济(29852)
- 业(19743)
- 管理(18501)
- 企(14743)
- 企业(14743)
- 技术(11936)
- 农(11013)
- 方法(10745)
- 中国(9237)
- 地方(9119)
- 数学(8205)
- 数学方法(8106)
- 农业(8096)
- 业经(7396)
- 理论(7385)
- 学(6195)
- 技术管理(6148)
- 教学(5982)
- 教育(5981)
- 环境(5092)
- 贸(5075)
- 贸易(5072)
- 易(4893)
- 发(4310)
- 财(4304)
- 地方经济(4195)
- 研究(3950)
- 学法(3949)
- 教学法(3949)
- 机构
- 学院(110680)
- 大学(104970)
- 研究(44040)
- 济(37461)
- 经济(36553)
- 管理(36341)
- 理学(30566)
- 理学院(30089)
- 科学(29770)
- 中国(29698)
- 管理学(29383)
- 管理学院(29184)
- 农(25978)
- 江(24439)
- 京(24247)
- 所(23579)
- 研究所(21741)
- 农业(20807)
- 业大(20178)
- 中心(19814)
- 范(18789)
- 师范(18572)
- 技术(17591)
- 省(16212)
- 院(15706)
- 财(15256)
- 州(15168)
- 师范大学(14701)
- 科学院(14298)
- 北京(14140)
- 基金
- 项目(77072)
- 科学(59256)
- 研究(56641)
- 基金(51489)
- 家(46825)
- 国家(46426)
- 科学基金(37926)
- 省(35875)
- 社会(33282)
- 社会科(31461)
- 社会科学(31451)
- 划(28503)
- 基金项目(27834)
- 教育(27537)
- 自然(24582)
- 自然科(23895)
- 自然科学(23890)
- 编号(23574)
- 自然科学基金(23437)
- 资助(20603)
- 发(19084)
- 重点(19012)
- 课题(18790)
- 成果(17934)
- 创(17399)
- 江(16588)
- 创新(16326)
- 部(15789)
- 计划(15460)
- 年(15392)
共检索到175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建昌 杜永 刘辉
水稻和小麦是中国两大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和小麦超高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作者超高产研究与实践,介绍了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周年产量>21t·ha-1)技术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主要的技术途径是: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提高茎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增加抽穗期的糖花比/糖粒比提高籽粒库生理活性;培育健壮根系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促进物质运转提高收获指数。关键栽培技术为:应用Stanford公式确定氮、磷、钾施肥总量,依据叶绿素测定仪(SPAD值)或叶色卡(LCC)读数确定主要生育期氮肥施用量;分生育阶段依据低限土壤水势或土壤埋水深度进行精确定量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邹应斌
本文概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高产栽培及育种的研究成果。指出水稻进一步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选用分蘖能力中等、株高中杆或偏矮杆(90—100cm),大穗型(120—170粒)品种,采用壮杆重穗栽培法,运用“稳前攻中促后”的水肥运筹原则,以壮杆大穗和高结实率而获得高产,是今后水稻超高产栽培的一条可能途径
关键词:
水稻,超高产栽培,壮杆重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汪汉林 赵立武 文志平 李一平 吴福顺
通过三年(六季)的试验,从品种的生育期、群体生长发育、形态生理特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以及后期形成高产的优势和最终的实收产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湘乡地区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的品种搭配方式是迟配迟的方式增产潜力大,每公顷产量可达17t左右;适合迟配迟的品种有湘早籼19号、V56、V48、V46、培两优特青;迟配中或中配迟的品种搭配方式每公顷产量也可达16t以上,中熟品种有新香优71、V77;作为超高产栽培,中配中的品种搭配方式不宜采用。
关键词:
双季稻 品种 搭配方式 比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家国 谭中和
针对四川的生态特点,提出了四川水稻生态适应性栽培对策:抗灾避灾高产稳产的旱育秧技术;避高温伏旱和耐迟栽的栽培技术以及充分利用晚秋光热资源,提高全年生产力的复种技术。同时,本文总结了大面积高产(7.5t/ha)和超高产(9.0t/ha)的基本技术途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毓珩 张燕之 邹吉承 赵海岩 王昌华 王伯伦 孙国娟
水稻超高产栽培是目前国内外稻作研究的一个热点,作者参与了辽宁省1988年至1991年水稻“丰收杯”竞赛和1990年至1992年“辽河流域水稻高产高效益配套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对产量超过10500kg/ha的超高产田的栽培技术经验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分析了超高产的原因,总结了超高产的经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慕美财 张曰秋 李兴佐 单玉珊
在分析以往高产典型及山东小麦高产途径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一条稳住叶面积系数、控制株型增穗数的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并对运用该途径实现单产超过9 t/hm2的麦田进行分析,该途径通过先控后促的肥水运筹和通过减少单株叶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等措施建立起大密度-小株型的群体结构,该结构在提高收获指数和粒叶比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且有助于促进源库流在高水平上协调与平衡,从而可实现产量上的突破。同时还为小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提供了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汪汉林 赵立武 吴福顺 文志平
在湘乡市洙津村水稻超高产栽培样方中,采用选择优良品种,合理的肥料运筹,先进的化学调控,科学的水浆管理等综合栽培技术,获得的试验结果是:①样方前、中期生长发育快,群体结构合理,孕穗期的NAR和CGR平均分别为5.07g/m2·d和31.68g/m2·d,后期光合生产优势强,有利于高产的形成。②样方平均产量为16.226t/hm2,比样方前3年(1993—1995)平均每公顷增产2.115t,增产13.04%,增加净产值3384元;比相邻的新飞村9户农民的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高1.830t,高11.28%,平均每公顷净产值高2928元。③样方每公顷纯收入为19661.1元,产投比为4.12,劳动报酬...
关键词:
双季稻,样方,超高产栽培,产量,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天赐 马天封 柯健 朱铁忠 何海兵 尤翠翠 吴晨阳 王冠军 武立权
【目的】探明长江下游地区味优高产协同粳稻品种共性农艺与生理特征,为实现区域稻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8年和2022年,分别采用14个和13个常规粳稻品种开展品种筛选试验,系统比较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食味品质及质构特性,以及生物量、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群体光合势(LAD)等农艺与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品种间的食味值和产量具有较大变幅,为此,按食味值和产量进行聚类,将不同水稻品种分为味中低产(ML)、味中高产(MH)和味优高产(GH)3种类型。GH类型品种2年的平均食味值和产量分别为68.5和10.2 t·hm~(-2),较MH和ML综合提高食味值6.8%、产量14.6%。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现来看,与MH和ML相比,GH类型品种表现最高的结实率和口感得分。从生物量积累的过程来看,GH类型品种增加了灌浆初期的干物质积累比例,表现最高的抽穗-抽穗后15d的干物质积累。进一步分析此阶段干物质积累成因发现,GH类型品种在稳定增加LAD的同时,显著增加了茎鞘中NSC的转运率。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结实率与口感得分、抽穗-抽穗后15 d的干物质积累和LAD及NSC转运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保持较高的抽穗-抽穗后15 d LAD(100.4 m~2·m~(-2)·d)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灌浆期茎鞘NSC的转运率(79.9%)促进灌浆启动,增加抽穗-抽穗后15 d干物质积累(3.6 t·hm~(-2)),提高水稻结实率(95.4%)和口感(9.6),是该区域味优高产协同水稻品种的共性特征。此外,研发以提高灌浆期NSC转运量和抽穗期植株茎鞘NSC积累为目标的水肥管理技术,有望进一步发挥上述味优高产协同品种的产量和食味品质潜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陆建飞 刘锋 陈波
通过对江苏省五大农作物 (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玉米 )超高产栽培的实证研究 ,发现五大农作物在超高产条件下均实现了超高产与高效的同步性 ,其奥秘在于全面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放大了农业技术与作物生产的“结合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中督 李凤博 冯金飞 周锡跃 徐春春 纪龙 方福平
[目的]稻麦轮作是我国长江下游粮食主产区一种主要的种植制度,系统分析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构成对于实现该地区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法定量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大小及组成,并进一步分析碳足迹影响因素。[结果](1)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系统单位产量、单位生物量、单位产值碳足迹分别为0.50kgCO_2-eq/kg、0.22kgCO_2-eq/kg和0.22kgCO_2-eq/CNY。CH_4和N_2O排放、柴油、肥料为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系统碳排放主要来源,分别占稻麦生产碳足迹的65%、53%、11%~22%和15%~20%。(2)在调研的稻麦田中发现农资投入中氮肥的施用量和柴油消耗量都与碳足迹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种植规模与碳足迹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小规模稻麦种植相比,大规模稻麦种植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降低了7.4%和20.9%。(3)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可能受到农场规模、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管理实践的影响。[结论]发展稻麦轮作系统节肥、节水及免耕技术,构建规模化的低碳种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模式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碳足迹 稻麦轮作 全球变暖 生命周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洪程 吴桂成 吴文革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黄幸福 龚金龙
【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生产上的常规栽培模式为CK,对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同时,在江苏东海、兴化、高邮、常熟等地,以徐稻3号、常优1号、陵香优18、武粳15等品种为材料,进行(15—50)×667m2连片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栽培综合试验与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结果】2品种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的实产均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费槐林 章秀福 金千瑜 禹盛苗 林贤青 邵国胜
本文阐述了我国水稻旱育稀植、抛秧、直播等轻简栽培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旱育稀植技术随着纬度升高,其增产效果明显提高的生态条件和技术原因。指出了水稻生育进程中出现的弱苗、弱蘖、弱穗、弱花、弱粒现象是影响水稻高产的田间制约因素。对此,相应提出了克服“五弱”的“均衡”栽培对策和理论,重点是依据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采取诸多栽培技术,形成措施的叠加(累加)效应,全面提高群体动态质量,发挥水稻超高产潜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磊 陈信信 孙克润 何瑞银 汪小旵 丁启朔
[目的]本文旨在获取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与小麦机收环节的土壤扰动信息,评价该区在全程机械化条件下各机械化作业环节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方法]于该区连续开展3个作物季的田间调查,结合贯入阻力和微地貌测试,同时辅以取样法监测土壤含水率及容重。[结果]综合微地貌测试仪、土壤紧实度仪及土壤取样等方法获得的多维度土壤物理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中小型稻麦联合收割机对土壤的影响。水稻机收环节的微地貌破坏严重,麦收环节机械对土壤的破坏显著降低。收割机并不造成耕作层土壤容重显著变化,表明稻作制的机械-土壤关系特殊。基于多季、不同作物及不同土层数据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表明,在该区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的土壤含水率上限为35%,土壤紧实度下限为1 MPa。履带式中小型收割机造成的土壤压实面积比最低(40%),微地貌破坏能够影响全耕层,因此现有的机械设计准则需要针对稻麦轮作制的区域农业特点进一步修订。[结论]本文组装设计的土壤扰动区域调查方法可为农业智能化农情信息装备的研发提供借鉴,所得的机收土壤扰动结果也可为土壤质量精准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壤扰动 稻麦轮作 贯入阻力 微地貌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于晨 王仪明 马力 苏连泰 高鲤 周鹏 安渊
为探索南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新途径,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紫花苜蓿和玉米(Zea mays)周年轮作栽培模式,本研究开展了紫花苜蓿冬闲田栽培技术和轮作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紫花苜蓿栽培试验设置了对照(不施肥)和施肥(NPK复合肥)处理;轮作玉米试验设置了原位添加苜蓿绿肥(紫花苜蓿种植地)、异地添加苜蓿绿肥(未种植紫花苜蓿地)和不添加苜蓿绿肥(对照) 3个处理,添加量为3 000 kg·hm~(-2)苜蓿干草。结果表明:秋播紫花苜蓿可分别于次年4月初和5月中旬刈割两茬。其中,施肥显著提高了苜蓿产量和叶蛋白质含量(P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饲用玉米周年轮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轮作栽培模式,既可获得紫花苜蓿和玉米双丰收,又可有效改善农田土壤质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东丽
本文以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例,阐述了作物超高产育种的概念,归纳了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并从理想株形选育、高光效育种、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和生物技术手段4个方面分析了作物超高产的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