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69)
- 2023(8183)
- 2022(7218)
- 2021(6575)
- 2020(5772)
- 2019(13526)
- 2018(13131)
- 2017(25987)
- 2016(14420)
- 2015(15936)
- 2014(16324)
- 2013(16434)
- 2012(15694)
- 2011(14344)
- 2010(14447)
- 2009(13589)
- 2008(13559)
- 2007(12367)
- 2006(10737)
- 2005(9638)
- 学科
- 济(70997)
- 经济(70955)
- 管理(35099)
- 业(33704)
- 方法(30729)
- 数学(26673)
- 数学方法(26463)
- 企(25416)
- 企业(25416)
- 地方(19968)
- 农(18652)
- 学(16212)
- 中国(15388)
- 财(14449)
- 业经(12683)
- 农业(12666)
- 地方经济(11323)
- 贸(11052)
- 贸易(11049)
- 制(10974)
- 易(10610)
- 环境(10109)
- 和(9540)
- 土地(9385)
- 理论(8815)
- 融(8628)
- 金融(8626)
- 务(8436)
- 财务(8420)
- 财务管理(8397)
- 机构
- 学院(214497)
- 大学(213351)
- 济(87150)
- 经济(85257)
- 管理(80387)
- 研究(75806)
- 理学(69074)
- 理学院(68131)
- 管理学(66885)
- 管理学院(66475)
- 中国(56040)
- 科学(49788)
- 京(46400)
- 农(40964)
- 所(39760)
- 江(38175)
- 财(37971)
- 研究所(36565)
- 中心(35132)
- 业大(34413)
- 农业(32500)
- 范(31115)
- 师范(30781)
- 财经(30725)
- 北京(28219)
- 经(27690)
- 院(27416)
- 经济学(27076)
- 州(26685)
- 师范大学(24908)
- 基金
- 项目(144427)
- 科学(113313)
- 基金(104202)
- 研究(102319)
- 家(91971)
- 国家(91262)
- 科学基金(77042)
- 社会(64980)
- 社会科(61624)
- 社会科学(61600)
- 省(58740)
- 基金项目(56527)
- 自然(50464)
- 自然科(49122)
- 自然科学(49106)
- 划(48845)
- 自然科学基金(48219)
- 教育(46142)
- 资助(42877)
- 编号(41132)
- 发(33506)
- 重点(33467)
- 成果(32437)
- 部(31685)
- 创(29051)
- 课题(28978)
- 科研(28102)
- 创新(27378)
- 计划(27377)
- 国家社会(26603)
共检索到310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国强 江南 于兴修
论文利用1985和2000年LandsatTM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对长江下游近15年来土地利用区域结构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了长江下游沿线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化类型及土地利用格局与社会经济因子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近15年来长江下游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数量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化类型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社会经济因子之间可以用3个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与草地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解释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龙花楼 李秀彬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类型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各区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研究表明,长江沿线样带区域农村建房用地的转型基本上能反映整个样带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且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非常明显。此外,还发现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与整个样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慧君 马玉铭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是中国最重要的物流黄金水道。正是由于具有良好的长江岸线资源和初具规模的港口码头设施,长江下游沿岸城市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下游沿江岸线开发和保护的矛盾越显突出,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实现长江下游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建立长江下游岸线资源世代交迭模型,分析了政府在长江下游岸线资源持续利用过程中的倡导者、组织者以及推动者角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广举 张鹏 高俊峰 赵其国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系统交互接壤地带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以湖泊和河流湿地为主的大面积湿地,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区,水域湿地在近百年发生了巨大变化。选择长江下游太湖平原上的典型湿地为例,根据历史史料记载和近代精确的地形图、遥感资料,首次得出了研究区近百年水域湿地的精确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揭示长江下游湿地环境的变化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浩 吴霞 王伟 林安琪 宋旦霞 高聪
开展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与模拟是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的重要依据,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年、2009年、2017年三期MODIS全球500 m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arkov,CA-Markov)和多准则评价方法(multi-criteria evaluation,MCE),进行长江经济带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结果表明:1)2017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分类结果交叉验证,Kappa系数为0.894 2,表明利用CA-Markov模型和MCE方法进行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是可行的.2)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的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0.42万km~2、2.67万km~2和2.44万km~2,而热带多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地分别减少4.76万km~2、1.2万km~2和0.91万km~2,说明我国西部草场转化为林地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达到33.53%,其中农用地和热带稀树草原之间的相互转移最为活跃,表明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已经在农用地的整治和质量优化中初步见成效,对生态保护和恢复发挥了显著作用.3)模拟结果表明,目前到2025年,长江经济带热带稀树草原的面积将继续增长,达到3.84万km~2,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政策的持续推进.但热带多树草原面积减少最大,达到了2.68万km~2,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地的整体生态功能效应,应引起一定的重视.农用地减少的面积仅次于热带多树草原,为2.27万km~2,预示着长江经济带全域范围需要继续加强监管耕地红线,并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力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凯 周志翔 杨玉萍
按照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分类系统,将WESTDC_Land_Cover_Products2.0数据集重分类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等6类,借助GIS平台研究了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点及其空间自相关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三者占流域总面积的90%以上,而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所占比例较小。各省市之间土地利用结构差异较大,与一定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并形成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不同的4个大的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比重属性值相似的省市在长江流域全局空间内聚集分布、空间邻接,呈极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城乡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谢辉 谭灵芝
根据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利用GIS和数学建模方法,在对1990和2002年两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景观分类后,以7种景观类型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为风险受体,通过构建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划分风险小区,利用地统计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首先获得了1990和2002年以人类干扰为风险源的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图。然后通过对这两期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图进行5个级别的风险区划后,不仅对两个时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而且对这13年间各级别风险区的空间转换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风险管理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沈珍瑶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 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炜 卞正富
研究目的:研究睢宁黄河故道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人文驱动力,分析主要驱动因素,为该地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可靠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1992-2002年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促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的人文驱动力因素是人口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开发投资。研究结论:要改变故道地区落后的现状,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国家要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整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以大理洱海东环海路为例,通过构建缓冲区与土地利用动态、程度及结构变化模型,对其沿线地区1997~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随时间演进,环海东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整体加快,不同距离缓冲带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差异减小;(2)森林、裸土及耕地一直为研究区空间变化最为剧烈的用地类型,各地类的空间变化活跃度随着与环海东路间距离的变动发生分化,随时间演进,除裸土外,其余地类的空间变化活跃度在各距离缓冲带内均上升;(3)土地利用类型整体变动显著,土地利用的活跃度增强,不同时段内,各距离缓冲带间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动类型一致性较强,而各带内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动差异随时间演进逐步凸显;(4)土地利用程度持续上升但增速显著放缓,各距离缓冲带间土地利用程度差异持续减小;(5)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优化,土地分布的均衡度与均质性整体提升,各距离缓冲带间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有所减小;(6) 18a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增速、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及各地类空间变化活跃度差异的高值区均呈远离环海东路的态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慧敏 危小建 刘耀林
区域交通土地一体化规划需要明晰公路沿线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基于随机概率的土地转移矩阵模型及相关结构指数,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公路沿线的土地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变化量而言,武汉城市圈各类型公路沿线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比例最大,且以国道最为明显;从系统的变化方向而言,各公路类型沿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显著,此外,高速沿线建设用地占用水域,国道沿线耕地占用林地,以及各类型公路沿线耕地、林地闲置现象也需及时监测和预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荣中 杨敏华
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1996-2008年长株潭区域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96-2008年期间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式趋势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用地内部结构的分析可知:林地、果园、桑园、交通用地所占比例的高低是影响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主要因素。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
关键词:
信息熵 土地利用结构 长株潭区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明
采用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典型相关分析, 选择位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的榆林地区作为典型代表, 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大型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操作运行,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专业分析, 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布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戴韫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发生了变化。为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引入信息熵值,定量描述2009年和2010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城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对比分析和因素分析法,深入探究近年来城镇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及原因。结果表明:城市发展的成熟度、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政策变化的频繁度和城镇土地利用有序度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有序度 浙江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丽英 王道龙 邱建军
利用环渤海区域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期TM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支持下,对该区域198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是区域主导的景观类型,1985年、1995年和2000年耕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55.96%、53.70%和55.64%;林地、建设用地是区域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21.12%、22.13%和20.95%,建设用地分别占景观类型总面积的10.48%、11.83%和11.70%;1985年~1995年、1995年~2000年两个时期,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与耕地景...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环渤海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