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82)
- 2023(8443)
- 2022(6547)
- 2021(5942)
- 2020(4796)
- 2019(10515)
- 2018(10704)
- 2017(20559)
- 2016(11348)
- 2015(12431)
- 2014(12563)
- 2013(12312)
- 2012(11072)
- 2011(10179)
- 2010(10538)
- 2009(9928)
- 2008(9611)
- 2007(8873)
- 2006(8435)
- 2005(7569)
- 学科
- 济(50996)
- 经济(50959)
- 农(45928)
- 业(35285)
- 农业(30859)
- 管理(26058)
- 业经(17061)
- 环境(15863)
- 地方(15115)
- 企(14348)
- 企业(14348)
- 方法(14114)
- 中国(13777)
- 发(13204)
- 学(11118)
- 数学(11117)
- 数学方法(11046)
- 农业经济(10916)
- 发展(10520)
- 展(10511)
- 村(9146)
- 农村(9133)
- 划(9123)
- 制(9062)
- 土地(8920)
- 资源(8456)
- 策(7811)
- 生态(7730)
- 体(7658)
- 财(7531)
- 机构
- 学院(167191)
- 大学(158097)
- 济(66976)
- 经济(65614)
- 管理(61945)
- 研究(59735)
- 理学(53337)
- 理学院(52736)
- 农(52046)
- 管理学(51773)
- 管理学院(51523)
- 中国(46321)
- 科学(39680)
- 农业(39459)
- 京(34624)
- 业大(33479)
- 江(32415)
- 所(30954)
- 中心(28472)
- 研究所(28426)
- 财(26563)
- 范(24720)
- 师范(24486)
- 农业大学(24288)
- 省(22734)
- 州(21832)
- 财经(20977)
- 院(20783)
- 科学院(20646)
- 经济管理(20506)
- 基金
- 项目(114465)
- 科学(90165)
- 研究(84725)
- 基金(81808)
- 家(72073)
- 国家(71359)
- 科学基金(60645)
- 社会(55461)
- 社会科(52051)
- 社会科学(52034)
- 省(49042)
- 基金项目(44902)
- 划(38216)
- 自然(37858)
- 自然科(36696)
- 自然科学(36688)
- 自然科学基金(35975)
- 编号(35641)
- 教育(35023)
- 资助(31512)
- 农(30032)
- 发(28380)
- 成果(26333)
- 重点(25904)
- 部(24090)
- 课题(23887)
- 发展(23081)
- 创(23026)
- 国家社会(22893)
- 展(22732)
共检索到251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水松
本文在指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退化及危害的基础上 ,分析几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退化的关系 ,并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利用土地 ,走农地综合利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生态环境退化 农地利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祥浩 刘淑珍 范建容
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世纪90年代森林覆盖率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60~70年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四川盆地浅丘区森林覆盖率,60年代只有5%左右,到90年代后期达22.7%。虽然地表植被覆盖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生态退化问题仍比较严重,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不合理,群落层片结构简单,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林种、树种组成单一,低山丘陵区针叶化倾向日趋明显,其林下枯枝落叶层缺失,森林土壤层很薄,一般只有30~40cm,土壤最大持水能力一般为300~500m~3/hm~2,而该地区原始森林土壤可达2000~2500m~3/hm~2。②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面积在扩大,如长江上游源...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生态退化 恢复 重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世荣 史作民 马姜明 赵常明 张远东 刘兴良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文传浩 周杰 铁燕 杨春宇
珠江上游地区是西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中心之一,是珠江流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我国喀斯特发育中心区和西部地区国家级、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区。由于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森林覆盖率锐减,加剧了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蚀,垦殖率高居不下,进而加速石漠化进程,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生态债务沉重,潜在威胁巨大。解决珠江上游流域岩溶区域的生态重建问题,自然科学的生态重建各项技术固然重要,社会工程途径更是一种治标也治本的根本性措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斯怡 殷晓洁 汤瑞权 吴鹏飞
【目的】长江上游石漠化地区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大力推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下,石漠化形势有明显缓解,但目前缺乏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实时、定量地进行生态评价。【方法】以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云南省会泽县2002、2010、2018年Landsat 5、Landsat 7、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划分研究区石漠化等级,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结果】(1)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整体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583.33km~2。(2)石漠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2为0.688~0.873),表明RSEI法评价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效果较好。(3) 2002、2010、2018年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8、0.490、0.48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中等水平,16 a间生态环境质量优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42%,生态变差的地区面积占15.09%。(4)干度指标对遥感生态指数的贡献度不断增加,第一主成分载荷值由-0.029变为-0.622,是制约会泽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中等水平,干度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今后应着重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保护。表8参28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达凤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旭阳 曾艳梅 范娅梅 文传浩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各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日趋激烈,进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具体表现为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转变的主要类型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转化。(2)198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东部和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低值集聚区。(3)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工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侵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三生空间”转型,推动“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化,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沈珍瑶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 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楠 高吉喜 苏德毕力格 罗遵兰 李岱青
基于1∶10万的1980、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90 m分辨率的DEM数据,采用转移概率矩阵和地形-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1980~2005年长江上游地区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1980~2000年,草地、林地和农业用地面积变化趋势与2000~2005年相反。后5 a,可能由于退耕的土地出现反弹现象增多,草地和林地面积出现缩减而农业用地面积增加。两个分析时段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趋势类似,包括农业用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林地向农业用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裸地的转化。2)农业用地和城镇用地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区而林地、草地则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低海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封建民,王涛,谢昌卫,齐善忠
生态环境退化是黄河源区所面临的重要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源区生态环境退化不但影响本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构成很大威胁。在收集区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2000年TM影像的解译,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和特征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源区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冻土面积的减小和冻融侵蚀面积的扩大,植被退化和土地退化的加剧等过程。最后,在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生态环境退化 现状 趋势预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卞建民 王娟 杜崇
向海湿地位于半干旱的吉林西部平原区,生态环境脆弱,在自然和人为驱动影响下,系统结构和功能出现明显的退化趋势,表现为湿地面积缩小、调节功能削弱、区域荒漠化发展迅速。文章通过对向海湿地生态环境背景条件及退化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机制:自然环境的脆弱性是湿地退化的前提,上游水的大量截流、水利工程设施及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触发了湿地退化的过程。通过对退化湿地的脆弱因子分析,指出退化河流湿地的恢复必须从湿地的水文功能出发,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和转化,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及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扬杰 张莉
筑牢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具有全局性意义。基于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对2011—2017年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动态测度与比较,结果显示:从综合得分看,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持续向好,各省市的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得分也不断提高;从动态排名看,各省市的历年排名也相对稳定,基本呈现出"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的动态排名格局;从一级指标权重大小看,创新支持、发展效率和结构优化指标对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的提升贡献较大;从一级指标测算结果看,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指标综合得分非均衡性、动态排名非平稳性的特征显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扬杰 张莉
筑牢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具有全局性意义。基于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对2011—2017年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动态测度与比较,结果显示:从综合得分看,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持续向好,各省市的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得分也不断提高;从动态排名看,各省市的历年排名也相对稳定,基本呈现出"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的动态排名格局;从一级指标权重大小看,创新支持、发展效率和结构优化指标对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的提升贡献较大;从一级指标测算结果看,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市指标综合得分非均衡性、动态排名非平稳性的特征显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邓玲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和新的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经济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系来实现。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生态屏障 建设体系 环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