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49)
- 2023(12463)
- 2022(10813)
- 2021(9766)
- 2020(8339)
- 2019(19273)
- 2018(19067)
- 2017(36698)
- 2016(20129)
- 2015(23035)
- 2014(23480)
- 2013(23556)
- 2012(22804)
- 2011(20945)
- 2010(21414)
- 2009(19977)
- 2008(20121)
- 2007(18343)
- 2006(16373)
- 2005(15167)
- 学科
- 济(96038)
- 经济(95935)
- 业(54076)
- 管理(54057)
- 企(41378)
- 企业(41378)
- 方法(40893)
- 数学(35464)
- 数学方法(35177)
- 中国(27381)
- 农(27379)
- 地方(26667)
- 财(22085)
- 业经(20091)
- 学(18918)
- 农业(18652)
- 制(17575)
- 贸(16912)
- 贸易(16894)
- 易(16240)
- 银(15786)
- 银行(15757)
- 融(15395)
- 金融(15392)
- 行(15142)
- 地方经济(14174)
- 和(13977)
- 环境(13938)
- 理论(13386)
- 发(13244)
- 机构
- 学院(299557)
- 大学(299280)
- 济(122910)
- 经济(120180)
- 管理(110687)
- 研究(106997)
- 理学(93476)
- 理学院(92288)
- 管理学(90780)
- 管理学院(90193)
- 中国(82552)
- 科学(65893)
- 京(64981)
- 财(58680)
- 所(55622)
- 农(55044)
- 江(52508)
- 中心(50465)
- 研究所(50025)
- 财经(45403)
- 业大(44181)
- 农业(43098)
- 范(43066)
- 师范(42611)
- 北京(41242)
- 经(40941)
- 州(39379)
- 院(37904)
- 经济学(37616)
- 省(36004)
- 基金
- 项目(189920)
- 科学(148613)
- 研究(138720)
- 基金(135799)
- 家(118448)
- 国家(117377)
- 科学基金(99338)
- 社会(87515)
- 社会科(82937)
- 社会科学(82908)
- 省(76243)
- 基金项目(71851)
- 教育(63965)
- 划(63649)
- 自然(63360)
- 自然科(61804)
- 自然科学(61784)
- 自然科学基金(60675)
- 资助(57104)
- 编号(56612)
- 成果(47160)
- 发(46284)
- 重点(43519)
- 部(42220)
- 课题(40448)
- 创(38528)
- 发展(36992)
- 科研(36480)
- 展(36389)
- 创新(36122)
- 期刊
- 济(145082)
- 经济(145082)
- 研究(91001)
- 中国(64860)
- 农(50754)
- 学报(48288)
- 财(45212)
- 科学(43377)
- 管理(39618)
- 大学(35660)
- 教育(34636)
- 农业(33863)
- 融(33297)
- 金融(33297)
- 学学(32876)
- 技术(25622)
- 业经(24905)
- 财经(22846)
- 经济研究(22450)
- 问题(19645)
- 经(19605)
- 业(18263)
- 图书(17880)
- 贸(15432)
- 技术经济(15116)
- 商业(14555)
- 资源(14535)
- 版(14295)
- 理论(14223)
- 统计(14146)
共检索到471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威 朱诚 焦锋 李世杰
为提高史前洪水研究的可信度,结合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特征的野外调查以及考古遗址高程与历史异常高水位的相关分析等,运用历史洪水资料考证的方法,对长江上游玉溪剖面约6 567~6 489aBP沉积的超过1.5m厚淤砂层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古洪水沉积现象的真实可靠性、发生规模、特征以及可能的驱动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玉溪约6 567~6 489aBP形成的古洪水层反映了长江上游中全新世在约78a的短暂时间里至少出现过5次以上的异常大洪水,所留下1.5m厚的洪水沉积物是可能的。研究区中全新世地层记录、历史文献记载所反映异常洪水的重现年数,与ENSO变化周期非常接近或基本吻合的特征,表明长江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璇 张萍萍 田刚 董良鹏 韦惠红 徐卫立 岳岩裕 车钦
通过对1981~2012年24例长江上游流域大洪水过程进行普查,发现影响长江上游大洪水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为:巴湖槽东移型、贝湖槽稳定型和东北冷槽型。采用统计、诊断及合成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天气类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及致洪降水发生机理进行研究,并总结其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大洪水的洪水特征及降水特征各不相同,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也有所差异。副高及500hPa中高纬环流形势异常是导致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因素,西南涡、冷暖式切变线及冷空气在不同的类型洪水降水中作用各不相同,异常气旋性环流场、水汽输送方向及水汽通量辐合区与强降水的位置密切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殷淑燕 任利利 黄春长
对汉江上游1951~2010年降水量、洪水与ENSO事件进行χ2检验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在El Nino事件年,汉江上游年降水量显著减少;与非La Nina年相比,La Nina年降水量略有增多,但没有达到显著变化水平;汉江上游洪水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在上一年年底或本年年初有较强El Nino,且当年为El Nino向La Nina转换的年份,发生洪水的概率最大,相关性超过极显著水平,且洪峰大,成灾重,可能会发生最大流量20 000m3/s以上的大洪水甚至超过30 000m3/s(安康站)的特大洪水;在非El Nino也非La Nina事件发生的年份,大洪水的发生概率较低;发生El Ni...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报寅
本文总结了长江流域 1998年洪水灾害的特点 ,分析了该地区历史时期洪水的发展趋势及其产生的直接和深层的原因。并提出了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叶明霞 罗国云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向前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文章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研究与量化分析,对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状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达到全载或超载状态,形势依然严峻。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提升长江上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
长江上游地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 指标体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永强 黄春长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对汉江上游古洪水和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地球化学元素对比分析,并与上陆地壳UCC含量比较。结果表明:与现代洪水SWD对比,古洪水SWD处于脱钙去钠的初级阶段,而其他常量元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两者的常量元素UCC标准曲线相近,表明洪水SWD物源都是汉江流域内地表松散碎屑物。古洪水SWD的化学风化指数(CIA)平均值为64,现代洪水SWD是60。古洪水SWD化学风化程度略大于现代洪水SWD。但是现代洪水SWD的重金属元素Zn、Co、Cr、V和Ba含量都明显高于古洪水SWD,其UCC标准曲线累积最明显,这些表明汉江上游受现代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这些成果有助于更好理解汉江上游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沈珍瑶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 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志雄 肖莺
利用长江上游流域5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降水资料,计算了各站逐年、四季Z指数及区域旱涝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站Z指数旱涝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并对区域典型旱涝年的确定及旱涝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Z指数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区域旱涝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变化,作为长江上游流域旱涝指标比较合理;(2)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及四季的干旱指数与雨涝指数基本呈反位相特征;(3)长江上游流域四季旱涝与500hPa高度场分布形势有密切关系,除冬季旱涝与海温场关系较弱外,春、夏、秋季旱涝均与海温场关系密切。研究结论对长...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旱涝 Z指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顺久
本文运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线性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长江上游川江段气象水文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川江段气温、径流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降水则呈小幅度增加趋势,年变化率分别为气温-0.0017℃、降水0.3023mm、宜昌径流-6.6668m3/s、寸滩径流-9.5840m3/s,其中寸滩径流量减少趋势十分显著,通过了5%显著水平的信度检验;②川江段气温、降水、径流序列具有不同的周期成分,如年平均气温具有4年、8年和23年主周期,年降水具有3年、6年和16年主周期,寸滩站径流具有3年、8年和16年主周期,宜昌站径流具有3年、16年和45年主周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亮 黄春长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杨建超 张小艳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野外考察,在湖北郧县段河谷发现了含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剖面。对该剖面采集样品,进行了沉积学分析,并且应用光释光技术中的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定获得其OSL年龄,结合地层对比和文化层考古学断代,确定由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记录的特大洪水事件发生在距今1 800~1 700a之间,对应于我国历史上的东汉至魏晋时期(A.D.200~300)。通过与汉江上游地区、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多种指标气候变化记录的对比分析,揭示出特大洪水事件发生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气候恶化期。由于气候状态不稳定,降水变率大,致使严重地干旱和特大洪水皆有发生。该成果对我们深刻理解区域水文系统对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亚文 任国玉 刘志雨 吴吉东 张雷
利用长江上游地区60个国家基本、基准站1960年-2009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和干流区屏山、寸滩和宜昌3个水文控制站同期径流资料,分区域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径流量变化趋势以及降水量和径流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年降水量呈上升和下降趋势的气象站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分别分布在屏山站以上流域和屏山站以下流域;屏山站以下流域和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年降水量近50年呈现下降趋势,屏山站以下流域秋季降水量的显著减少是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②整个长江上游月降水量趋势从1月-7月以上升趋势为主逐渐转变到8月-12月以下降趋势为主,且月降水量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有从3月份至9份月由屏山站以下流域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旭 刘志武 李波
降水是洪水预报重要的输入因子,是保证洪水预报精度的前提条件。提出一种从站点、子流域以及全流域3种空间尺度上评价水情遥测降水数据精度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公开发布的日降水数据为基准,针对覆盖宜昌-宜宾425 000 km2的377个遥测雨量站降雨数据进行精度评价。在日、月时间尺度上,综合评价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所属的遥测雨量数据精度特征。结果表明,其遥测雨量数据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公开发布的日降水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度,相关指标R2到达0.81。部分数据受到地形以及站点位置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为雨量站的调整和补充提供重要依据。为验证其他遥测站网的降水数据精度提供了...
关键词:
降水 气象 水文 比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德旺 李红清 雷晓琴 雷明军
选择在大尺度范围的长江上游开展生态敏感性研究,为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水资源保护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科学依据。在系统、翔实的辨识和分析长江上游区重要生境和生态敏感区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式,筛选、识别和构建了生态敏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敏感度的计算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从而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图形数据库相关联,生成基于各评价单元生态敏感性专题评价成果图,从而揭示长江上游生态敏感性空间格局,为开展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生态制约因素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长江上游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分别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74.14%、6.76%、8.25%、4.9...
关键词:
GIS 生态敏感区 指标体系 敏感度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饶光明
基于长江上游地区第二产业,以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为线索进一步研究了产业创新问题。产业创新是指一个构成产业自身发展所需的各要素的创新和系统与环境创新的集合;产业创新的实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极化和边缘化效应:产业创新兴起与产业成长循环互动使产业集聚萌芽并优化;产业创新极化与产业繁荣循环互动使产业集聚强化;产业创新边缘化与产业衰退循环互动使产业集聚衰落分化。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冉瑞平 王锡桐
生态屏障是一个地域和功能概念,是指位于特定区域的具有良性生态功能的巨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是屏障区域的生态安全系统,同时又是下游区域生态环境的"过滤器"、"净化器"和"稳定器"。不同地域建成的生态屏障,其结构和功能是有差异的。建设生态屏障,不能局限林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还应包括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局限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还应包括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本文在深入探讨生态屏障的涵义、功能和特性基础上,认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体系至少应包括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最小的水土流失和优质水源,并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生态屏障 长江上游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