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6)
- 2023(7272)
- 2022(6422)
- 2021(5792)
- 2020(5187)
- 2019(11954)
- 2018(11659)
- 2017(22403)
- 2016(12763)
- 2015(14455)
- 2014(14817)
- 2013(14930)
- 2012(14308)
- 2011(13037)
- 2010(13147)
- 2009(12463)
- 2008(12517)
- 2007(11612)
- 2006(10010)
- 2005(8831)
- 学科
- 济(59768)
- 经济(59730)
- 管理(30007)
- 业(28707)
- 方法(27434)
- 数学(23777)
- 数学方法(23568)
- 企(21212)
- 企业(21212)
- 地方(18241)
- 农(16239)
- 学(14080)
- 中国(12881)
- 财(11555)
- 农业(11302)
- 业经(10907)
- 地方经济(10298)
- 贸(9747)
- 贸易(9746)
- 易(9336)
- 环境(9159)
- 和(8562)
- 制(8315)
- 理论(8079)
- 融(7289)
- 金融(7287)
- 银(6884)
- 银行(6836)
- 务(6658)
- 财务(6645)
- 机构
- 学院(192459)
- 大学(190980)
- 济(74316)
- 经济(72632)
- 管理(70219)
- 研究(68696)
- 理学(60250)
- 理学院(59416)
- 管理学(58177)
- 管理学院(57811)
- 中国(49710)
- 科学(47269)
- 京(42292)
- 农(39058)
- 所(36935)
- 江(35229)
- 研究所(34114)
- 业大(33784)
- 财(32277)
- 中心(31541)
- 农业(30646)
- 范(28036)
- 师范(27744)
- 北京(26082)
- 财经(26035)
- 院(25296)
- 州(24476)
- 省(23585)
- 经(23337)
- 经济学(22479)
- 基金
- 项目(130842)
- 科学(100979)
- 基金(92433)
- 研究(91046)
- 家(82782)
- 国家(82136)
- 科学基金(68147)
- 社会(55749)
- 省(54359)
- 社会科(52744)
- 社会科学(52722)
- 基金项目(50282)
- 自然(45669)
- 划(44820)
- 自然科(44404)
- 自然科学(44387)
- 自然科学基金(43571)
- 教育(41240)
- 资助(38697)
- 编号(36706)
- 重点(30480)
- 发(30304)
- 成果(28959)
- 部(27619)
- 课题(26457)
- 创(25932)
- 科研(25838)
- 计划(25765)
- 创新(24393)
- 发展(23609)
共检索到277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强 赵玉涛 余新晓 程根伟
该文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站 (CERN)贡嘎山高山生态定位试验站多年水文气候资料 ,分析了该区森林流域水文过程变化规律 ,并利用自行设计和建造的蒸渗仪 ,研究了试验流域主要土壤和母质类型水分垂直下渗动态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该区森林流域的水文情势可划分为以下 3个时期 :①枯水径流期 (1 1~次年 3月 ) ,径流成分主要是地下径流 ;②洪枯交替融雪期 (4~ 5月 ) ,径流成分除了地下径流外 ,冰雪融水径流和少量降水径流开始逐渐成为总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洪水径流期 (6~ 1 0月 ) ,此阶段为雨季 .蒸渗仪测定结果表明 ,该流域主要土壤和成土母质类型水分垂直运动强烈 ,形成了雨...
关键词:
暗针叶林 森林流域 自计蒸渗仪 水文过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甲荣 尹婧 牛健植 张东升 程根伟
通过对贡嘎山林区不同类型峨眉冷杉 (Abiesfabri)林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初步研究了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地水文作用 .结果表明 ,枯枝落叶层是保证森林充分发挥水源涵养作用的一个重要层次 ,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 ,不同类型峨眉冷杉林死地被物层有效拦蓄量的排序为过熟林 >成熟林 >中龄林 >针阔叶混交林 >灌木林 ,其中成过熟林的有效拦蓄量为 4 8~ 7 4mm ,而其它群落一般则小于 2mm .不同森林植被条件下土壤涵蓄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涵蓄量的顺序为成熟林 >中龄林 >灌木 ;同一森林植被条件下 ,坡积物土壤的有效涵蓄量为冰碛物土壤的 3~ 4倍 ,...
关键词:
暗针叶林 林地 水文作用 贡嘎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国斌 刘世荣 张远东 王植 缪宁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样地数据,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估测岷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密度、碳密度年增长率及其随林龄、海拔和坡向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暗针叶林的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较高,中龄林、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较低,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龄林和近熟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幼龄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中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大,为1.3%,其次为过熟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为0.8%,幼龄林生物量碳密度年增长率最小,为0.7%;海拔3600~3800m处生物量碳密度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海拔区段;海拔3000~3400m处生物量碳密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夏军 王渺林
研究长江洪水和水资源问题,对于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以长江上游流域16个主要控制站径流观测数据为基础,对长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金沙江流域径流微弱增加外,其他流域径流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岷江流域高场、横江流域横江、沱江流域李家湾、嘉陵江流域小河坝、武胜、北碚等站的径流显著减少,长江上游干流控制站寸滩站径流则微弱减少。针对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量的变化影响,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将模型应用于长江上游的7个区间,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最后应用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长江上游寸滩站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璇 张萍萍 田刚 董良鹏 韦惠红 徐卫立 岳岩裕 车钦
通过对1981~2012年24例长江上游流域大洪水过程进行普查,发现影响长江上游大洪水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为:巴湖槽东移型、贝湖槽稳定型和东北冷槽型。采用统计、诊断及合成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天气类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及致洪降水发生机理进行研究,并总结其特点及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大洪水的洪水特征及降水特征各不相同,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也有所差异。副高及500hPa中高纬环流形势异常是导致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因素,西南涡、冷暖式切变线及冷空气在不同的类型洪水降水中作用各不相同,异常气旋性环流场、水汽输送方向及水汽通量辐合区与强降水的位置密切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蛟 刘铁 黄粤 包安明
在西北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中,山区水循环对下游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准确地理解高寒山区水文过程,以降水、温度和潜在蒸散发的遥感数据为模型输入,建立叶尔羌河流域的MIKE SHE模型。根据模型输出,从径流、积雪和蒸散发三方面探讨了流域的水文过程。结果表明:经校正后的遥感产品在叶尔羌河流域的水文模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出山口卡群站日径流的效率系数达0.71,相关系数达0.85。河道的年平均径流深为146.66 mm,其中稳定的基流补给占21.3%。流域的年平均降雪231 mm,占总降水的74%左右;7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蛟 刘铁 黄粤 包安明
在西北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中,山区水循环对下游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准确地理解高寒山区水文过程,以降水、温度和潜在蒸散发的遥感数据为模型输入,建立叶尔羌河流域的MIKE SHE模型。根据模型输出,从径流、积雪和蒸散发三方面探讨了流域的水文过程。结果表明:经校正后的遥感产品在叶尔羌河流域的水文模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出山口卡群站日径流的效率系数达0.71,相关系数达0.85。河道的年平均径流深为146.66 mm,其中稳定的基流补给占21.3%。流域的年平均降雪231 mm,占总降水的74%左右;73.9%的融雪发生在7-9月,积雪主要分布于5000 m以上区域。蒸散发以7-9月中低山区植被覆盖良好的针叶林和草地为主。选用合适的方法对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和率定,有助于提高对资料缺失的高寒山区流域水文过程的认识。对不同水文要素进行分析验证,可更准确地理解水资源的转化、储存方式及其时空分布,以便为下游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旭 刘志武 李波
降水是洪水预报重要的输入因子,是保证洪水预报精度的前提条件。提出一种从站点、子流域以及全流域3种空间尺度上评价水情遥测降水数据精度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公开发布的日降水数据为基准,针对覆盖宜昌-宜宾425 000 km2的377个遥测雨量站降雨数据进行精度评价。在日、月时间尺度上,综合评价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所属的遥测雨量数据精度特征。结果表明,其遥测雨量数据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公开发布的日降水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度,相关指标R2到达0.81。部分数据受到地形以及站点位置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为雨量站的调整和补充提供重要依据。为验证其他遥测站网的降水数据精度提供了...
关键词:
降水 气象 水文 比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悦 张勃 戴声佩 杨明金
水文过程变异点的识别与分析是近十几年来比较热点的问题之一,为准确识别黑河流域水文过程变异点,本文采用黑河流域莺落峡水文站1947年-2006年年径流序列资料,运用差积曲线-秩检验联合法来识别黑河流域水文过程变异点,并结合Brown-Forsythe法、有序聚类法、滑动F检验法来验证变异点的准确性,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水文变异点前后数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莺落峡水文站水文过程变异点为1959年和1979年,水文序列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值分别相差1.25亿m3、1.89亿m3。标准差值、变差系数值和偏差系数值变化显著,河流水文序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特征反映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河流...
关键词:
黑河 水文序列 变异点 差积曲线 秩检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占东 黄群 姜加虎 OPP Christian
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和水文事件的发生,降水是区域干旱与洪水事件最直接驱动因素。以TRMM/PR月累积降水反演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方法对长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模式进行提取,并对比分析了主要模式振幅强弱与极端水文事件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上EOF方法及TRMM/PR数据可以较好地识别降水主要模式,通过时空尺度变换成功揭示主要降水模式强弱与流域极端水文事件的对应关系。鉴于日益丰富的巨量水文气象时空数据,EOF方法在模式提取、水文模拟、极端事件预估及灾害适应性研究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唯鑫 郭生练 王俊
近年来,长江上游已建成一批大型水库,其运行调度必然会对下游的径流产生影响。水文变化指标法(IHA)和水文变化幅度法(RVA)是以水流的量、时间、频率、延时和变化率5种基本特征为基础,对建坝前后的河道水文情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据长江流域大型水库群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划分了宜昌站建库前后的流量序列,用来评估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群对宜昌站水文情势的改变情况。M-K相关检验发现,宜昌站的年最小流量已经在2000年发生了显著性地变化;IHA和RVA分析成果表明,宜昌站的水文情势已经发生了中等程度的改变,主要是与小流量相关的一些因子,如1~3月平均流量、最小流量六...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尹正杰 许继军 田辉伍 杨春花
为科学评价预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特征,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内的屏山、朱沱和寸滩3个水文站的实测逐日流量序列为基础,采用基于32个IHA指标的RVA方法,分析保护区水文情势的自然特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梯级水库联合调度运行模拟,研究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运行后保护区未来的水文情势变化。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之前保护区的水文变化比较稳定;1990年后保护区水文情势变化有所增加;金沙江梯级水库运行后保护区屏山站的水文变化加剧,但朱沱和寸滩站的水文变化不大,显示保护区支流水量汇入显著减缓了水库调度对保护区中下游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水文变化 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世荣 孙鹏森 王金锡 陈林武
长江上游森林林冠截留量与林分郁闭度呈正相关, 当亚高山冷杉林的林分郁闭度为0.7时(5~7月), 平均截留率为24%, 当郁闭度在0.3时(5~7月), 平均截留率降为9.5%;从枯落物持水量来看, 箭竹冷杉林最大(6.0mm), 藓类冷杉林最小(2.8mm), 主要因为前者有较多的落叶伴生树种和灌木。岷江冷杉原始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苔藓层最大持水量比皆伐后形成的其他森林类型要大2.3~17.2倍, 从而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初步结论是, 森林大流域的年径流量常常大于少林或无林流域的径流量;不同采伐强度径流量比较是皆伐迹地>择伐迹地>原始森林。与全国其他森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沈珍瑶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 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志雄 肖莺
利用长江上游流域5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降水资料,计算了各站逐年、四季Z指数及区域旱涝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站Z指数旱涝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并对区域典型旱涝年的确定及旱涝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Z指数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区域旱涝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变化,作为长江上游流域旱涝指标比较合理;(2)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及四季的干旱指数与雨涝指数基本呈反位相特征;(3)长江上游流域四季旱涝与500hPa高度场分布形势有密切关系,除冬季旱涝与海温场关系较弱外,春、夏、秋季旱涝均与海温场关系密切。研究结论对长...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旱涝 Z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