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5)
2023(7144)
2022(5846)
2021(5442)
2020(4187)
2019(9631)
2018(9401)
2017(16469)
2016(9422)
2015(10568)
2014(11020)
2013(10336)
2012(9658)
2011(8683)
2010(8964)
2009(8092)
2008(8166)
2007(7582)
2006(6998)
2005(5911)
作者
(27427)
(22701)
(22682)
(21656)
(14537)
(11188)
(10318)
(8832)
(8673)
(8650)
(8141)
(7799)
(7794)
(7240)
(7033)
(7018)
(7008)
(6761)
(6692)
(6350)
(5728)
(5719)
(5562)
(5406)
(5402)
(5243)
(5216)
(5206)
(4649)
(4643)
学科
(34217)
经济(34196)
管理(22639)
(17331)
地方(15622)
(14388)
(12232)
企业(12232)
中国(10881)
农业(10199)
环境(10184)
业经(10112)
(9253)
方法(8566)
理论(7919)
生态(6811)
地方经济(6672)
(6541)
(6521)
(6476)
(6348)
教育(6271)
资源(6207)
(5619)
教学(5601)
数学(5431)
数学方法(5324)
农业经济(5149)
(5088)
贸易(5078)
机构
学院(128478)
大学(120045)
研究(45472)
管理(41967)
(39417)
经济(38095)
中国(34159)
理学(34078)
理学院(33513)
管理学(32680)
管理学院(32436)
科学(31640)
(28638)
(27608)
(23439)
(23366)
(22498)
师范(22269)
中心(21590)
研究所(21000)
(20334)
(19928)
(19488)
业大(19373)
(17684)
技术(17593)
师范大学(17487)
农业(17481)
北京(16970)
职业(15980)
基金
项目(82817)
研究(65057)
科学(62977)
基金(53255)
(46918)
国家(46408)
科学基金(38263)
(37978)
社会(37312)
社会科(34924)
社会科学(34915)
(29806)
教育(29572)
基金项目(29243)
编号(29159)
自然(23790)
成果(23223)
自然科(22899)
自然科学(22893)
自然科学基金(22395)
课题(22362)
(21071)
资助(20845)
重点(19992)
(19033)
(17148)
(16952)
发展(16645)
规划(16506)
(16345)
期刊
(59919)
经济(59919)
研究(35765)
中国(33644)
教育(23365)
(22433)
学报(19741)
科学(18949)
(15494)
农业(15105)
管理(14604)
大学(14175)
学学(12874)
业经(12733)
技术(12448)
(11027)
金融(11027)
资源(10606)
图书(8998)
职业(8596)
(8256)
(7920)
问题(7254)
书馆(7024)
图书馆(7024)
(6888)
(6690)
经济研究(6609)
(6483)
论坛(6483)
共检索到209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世庆  许英明  
川西北高原牧区是我国八大牧区之一,也是全国三大林区之川西林区的主体,还是我国第二大藏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是生态脆弱区域和生态关键区域,其独特的生态地位、生态价值和战略意义,使其成为西部生态建设的先行区。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的生态建设,取得许多积极成果,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转型任务:沙化及荒漠化继续向东蔓延,人口压力和牲畜超载依然严峻,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矛盾加剧,生态建设与牧区发展未能有效链接等。川西北高原牧区新一轮生态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政策深化方向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构建易于操作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借鉴对口援建方式推进生态建设,继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度  
该文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角度,讨论了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问题,如土地退化与整治的地域分异,开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山区坡地的改良与利用,水土保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要退化土地类型的形成与温度、水分条件以及自然区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自然条件来规划土地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拟订防治土壤侵蚀的综合整治对策与措施。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森林砍伐、陡坡垦殖、过度放牧以及工矿、道路的开发与修建等是长江上游山地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过度垦殖,往往伴随着林地减少,陡坡垦殖酿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主要物质来源于耕地。长江上游地区坡地多平地少,坡地是流水侵蚀可以发展的部位,也是宝贵的土地...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白志礼  
经济区(带)是具有自然条件相似性、经济技术联系紧密的区域空间集合体,它依托区域内增长极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以及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因此,需要合理地划定经济区(带)边界,但关于长江上游经济带(区)的划分历来有不同观点和方案。流域经济区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复合体,其范围的划分界定应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江上游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四省市;同时,为了满足不同规划的目标和需要,依据不同的区划要素,可对其进行大、中、小多尺度范围的区域界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欧名豪  宗臻铃  董元华  杨林章  
通过对区域生态重建经济补偿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加以计量 ,结合上游地区的实际 ,提出对上游地区的生态重建成本给予全额补偿。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人们对生态价值的认识过程 ,运用生长曲线模型和恩格尔系数相结合进行分析 ,建立了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模型 ,并运用这一模型确定各受益对象对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的支付意愿 ,从而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方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晓曦  第宝锋  袁媛  黄靖  张梦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在长江上游实施已有十余年,剖析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长江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与生态建设投入间的响应关系,对区内未来生态建设的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年际时间序列的SPOT-VEGETATION NDVI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趋势拟合等方法,研究长江上游地区2002年至2013年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分析长江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与生态建设工程投入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整体呈现缓慢增加趋势,年均增...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袁卫  张宗益  
本文提出建设重庆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离不开区域金融中心的强大助推作用,可行的方案是选择市场推动型的发展策略,率先打造具备创新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或填补其他市场的“战略空白区”,走出一条机构逐渐增多、功能逐渐增强、辐射逐渐明显的市场体系推进型发展道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邓玲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和新的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经济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系来实现。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冉瑞平  王锡桐  
生态屏障是一个地域和功能概念,是指位于特定区域的具有良性生态功能的巨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是屏障区域的生态安全系统,同时又是下游区域生态环境的"过滤器"、"净化器"和"稳定器"。不同地域建成的生态屏障,其结构和功能是有差异的。建设生态屏障,不能局限林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还应包括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局限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还应包括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本文在深入探讨生态屏障的涵义、功能和特性基础上,认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体系至少应包括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最小的水土流失和优质水源,并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学军  陈晓霞  
生态危机的爆发已经严重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这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挑战,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在对区域生态共同体的内涵、构成要素、特征及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结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生态安全走廊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困境,论述筑牢示范区生态安全走廊,优化示范区生态安全格局是构建区域生态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依据示范区的自然地理单元区划分和生态安全走廊建设的具体要求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筑牢辐射区划层生态安全走廊;第二,强化协同共建,建设协同区划层生态发展区;第三,加大生态红线管控,优化生态布局,强化生态共治共建,筑牢核心区划层生态安全走廊,构建区域生态共同体。示范区生态安全走廊建设展现出的新经验、新面貌将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学军  陈晓霞  
生态危机的爆发已经严重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这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挑战,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在对区域生态共同体的内涵、构成要素、特征及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结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生态安全走廊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困境,论述筑牢示范区生态安全走廊,优化示范区生态安全格局是构建区域生态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依据示范区的自然地理单元区划分和生态安全走廊建设的具体要求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筑牢辐射区划层生态安全走廊;第二,强化协同共建,建设协同区划层生态发展区;第三,加大生态红线管控,优化生态布局,强化生态共治共建,筑牢核心区划层生态安全走廊,构建区域生态共同体。示范区生态安全走廊建设展现出的新经验、新面貌将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之坤  张长芹  黄媛  张敬丽  孙宝玲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市,是界于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的主峰。南临丽江坝,东、西、北三面均为金沙江环绕,处于中国三大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横断山区的核心地带,具有很高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该区有藻类植物31科72属196种,地衣植物17科20余种,在苔藓植物中有苔类45种、藓类130种,蕨类植物约有220多种,种子植物有171科804属2 646种(不含栽培种及种下等级),其中中国特有种1 631种,占本区种子植物总数的61.46%。对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玉龙雪山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主要来源于3个第三纪古植物区系成分即古北大陆、古地中海以及古南大陆成分,其中以古北...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志英  袁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董亮  王俊鸿  
本文通过对长江上游牧区生态移民搬迁之后生活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分析,讨论了搬迁移民在急促城市化过程中社会不适应的原因,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和心理等几个方面阐释了文化和职业培训在改善移民社会适应性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还对移民迁入地目前的培训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移民培训的内容安排、持续性、追踪机制、培训对象的态度以及培训参与者资源整合的能力是影响目前培训效果发挥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