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33)
2023(10741)
2022(9663)
2021(9080)
2020(7619)
2019(17718)
2018(17705)
2017(33725)
2016(18772)
2015(20974)
2014(20977)
2013(20844)
2012(19156)
2011(17123)
2010(16974)
2009(15388)
2008(14773)
2007(12575)
2006(11014)
2005(9310)
作者
(55916)
(46539)
(46464)
(44070)
(30019)
(22674)
(20834)
(18489)
(17877)
(16857)
(16396)
(15732)
(14958)
(14859)
(14375)
(14346)
(14158)
(13875)
(13551)
(13440)
(11831)
(11407)
(11403)
(10697)
(10539)
(10460)
(10362)
(10273)
(9409)
(9376)
学科
(72749)
经济(72678)
管理(48259)
(46388)
(37666)
企业(37666)
方法(34213)
数学(29072)
数学方法(28739)
(19984)
地方(19330)
(18440)
中国(17011)
业经(15866)
(15787)
农业(13871)
理论(12312)
(12008)
贸易(12002)
环境(11964)
(11789)
(11543)
技术(10884)
(10570)
(9989)
财务(9932)
财务管理(9917)
地方经济(9821)
(9672)
企业财务(9392)
机构
学院(261452)
大学(261271)
管理(103970)
(94024)
经济(91813)
理学(90781)
研究(90459)
理学院(89638)
管理学(87923)
管理学院(87479)
中国(63214)
科学(62175)
(57059)
(48974)
(47161)
业大(44602)
研究所(43866)
(42478)
(41269)
中心(40586)
农业(38905)
(36939)
师范(36532)
北京(34975)
财经(33906)
(32924)
(31522)
(30738)
师范大学(29796)
(29168)
基金
项目(190510)
科学(148088)
基金(136738)
研究(134261)
(121787)
国家(120824)
科学基金(102112)
社会(81442)
社会科(77004)
社会科学(76980)
(76707)
基金项目(74707)
自然(69962)
自然科(68238)
自然科学(68223)
自然科学基金(66977)
(64409)
教育(60588)
资助(56214)
编号(54670)
重点(43247)
成果(43172)
(41281)
(40583)
(39100)
课题(37757)
科研(37116)
计划(36872)
创新(36468)
大学(34085)
期刊
(101389)
经济(101389)
研究(70944)
学报(48603)
中国(44996)
(44172)
科学(43575)
管理(35374)
大学(34574)
学学(32793)
农业(31569)
(28143)
教育(27260)
技术(20842)
业经(17562)
(17294)
金融(17294)
(16402)
财经(14799)
经济研究(14710)
图书(14555)
资源(14451)
科技(13841)
问题(13268)
业大(13220)
(12644)
理论(12573)
林业(12432)
(12368)
实践(11827)
共检索到366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亮  郑家奎  蒋强  
以9个在上江上游地区产量表现良好的高产水稻品种以及汕优63为对象,通过研究它们上部3个叶片的角度和形态特征得出,剑叶角度与产量显著相关,高产品种的株型上部叶片挺立,角度小,更趋向于"上部紧凑型"的叶片配置。紧凑高产的株型叶片更显宽大,叶绿素和比叶重等叶片生理特征在生育期更为稳定,叶片后期活力更强。这些结论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高产株型后续研究和育种选择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家奎  
对长江上游超级稻的穗粒结构、冠层特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在超级杂交稻材料构建和组合选育上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长江上游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偏籼型"、"偏大穗+偏大粒"、"厚秆壁+V-型叶"、"前披后直动态株型结构"、"不育系与恢复系性状合理分工"等超级稻育种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田辉伍  王涵  高天珩  董微微  吕浩  陈大庆  段辛斌  
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2011—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通过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宜昌鳅鮀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5年累计335 d的调查中,宜昌鳅鮀(Gobiobotia filifer)鱼卵出现天数为135 d,共采集到鱼卵1 492粒,估算出采样期间江津断面宜昌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是长江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之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雷孝章  
通过调查、定位与半定位观测,研究了长江上游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揭示了泥沙运行机制和水土流失规律、提出了小流域泥沙运输的输移比:流域面积小于5km2用0.6—0.7作为泥沙输移比,流域面积小于30km2用0.3作为泥沙输移比、推算流域水土流失量,并建立了坡面和小流域土壤流失预报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春风  陶和平  刘斌涛  史展  郭兵  华娟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长江上游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库,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对土壤质地进行转换,采用EPIC模型计算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采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各亚类的可蚀性K值,将其链接至长江上游土壤图的属性表,得到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图,进而探讨土壤可蚀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土壤可蚀性以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三峡库区区域土壤可蚀性明显高于四川盆地地区;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游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谷地;平均K值为0.239 0,最大值0.41,最小值0.07土壤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洪  钟敦伦  李泳  韦方强  
长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起伏巨大、降水丰沛而集中,对泥石流发育极为有利;而长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耕作、建设和采矿不合理弃渣等)则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使长江上游成为我国泥石流活动最强烈及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1753~2002年的200多年中,区内仅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特大灾害点就达17个,累计死亡近6000人;致死百人以下的灾害点更多,致死十人以下的灾害点不计其数,死亡人数总和远远大于上列数字;有60余个市县政府驻地城镇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乡镇则多达上百个。由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数十到数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志雄  肖莺  
利用长江上游流域5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降水资料,计算了各站逐年、四季Z指数及区域旱涝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站Z指数旱涝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并对区域典型旱涝年的确定及旱涝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Z指数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区域旱涝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变化,作为长江上游流域旱涝指标比较合理;(2)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及四季的干旱指数与雨涝指数基本呈反位相特征;(3)长江上游流域四季旱涝与500hPa高度场分布形势有密切关系,除冬季旱涝与海温场关系较弱外,春、夏、秋季旱涝均与海温场关系密切。研究结论对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骆辉煌  杨青瑞  李倩  李翀  陈炳宇  吕平毓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具有重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随着金沙江梯级开发的实施,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栖息条件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水动力等条件,提出了保护区鱼类生境特征表征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初步分析了保护区栖息地生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璐  李继龙  陈大庆  倪朝晖  李小恕  
本文基于Arcview GIS平台,对长江上游水域的重要经济鱼类、珍稀特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理化因子、生物环境、沿江水工建筑等进行分析,发现水利工程、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为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致使与之高度相适应的各种鱼类资源衰退,地理分布受到影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天珩  田辉伍  王涵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为了解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长江上游铜鱼繁殖情况,2011—2014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江津江段通过使用圆锥网捕捞鱼卵,定点进行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采集到的8 014粒鱼卵中铜鱼鱼卵数量最多,占总鱼卵数的14.76%。调查期间江津江段铜鱼卵苗年均年总径流量为22.45×107尾。2011年—2014年江津江段铜鱼鱼卵日均密度各年平均值分别为8.41、10.57、1.32和3.18个/1 000 m3,2013年和2014年铜鱼鱼卵日均密度显著低于2011年和2012年。对铜鱼鱼卵日均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而2013年和2014...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蒲艳  杨浩  田辉伍  邓华堂  倪文静  魏念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为了解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长江上游至三峡库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水文环境数据,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其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鲢幼鱼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影响鲢幼鱼资源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其中流速偏差解释率最大为57.7%。随着流速增大,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集中分布于0.10~0.55 m/s流速范围内;浮游生物密度和离坝距离与鲢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随着浮游生物密度增加和距离大坝越远,其鲢幼鱼资源密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水温的升高,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集中分布在18℃~21.5℃水温范围内。本研究揭示了长江上游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变化对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应加强缓流生境库区和干支流汇合处的生境保护,为鲢种群资源量恢复构建重要栖息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长艳  王顺久  徐捷  李跃清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通过多种统计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空中水汽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58~2001年以来长江流域上游以及中下游地区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率分别为0.25和0.26 kg/(m2.10 a);年平均状态下,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均为水汽汇,上游地区年平均收入水汽226×105kg/s,中下游地区收入124×105kg/s;1958~2001年长江上游地区的年平均总水汽收入呈显著减少趋势,每10 a减少9.8×105kg/s;中下游地区则呈显著增加趋势,每10 a增加11.5×105kg/s。夏季水汽收入变化是影响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文帮  邓化冰  肖应辉  张桂莲  范科  莫慧  陈立云  
【目的】揭示两系杂交水稻C两优系列组合的高产根系特征及根系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两用核不育系C815S配制7个杂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对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C两优系列组合的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体积、发根力、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a-NA氧化量显著高于对照汕优63。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a-NA氧化量及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发根力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表明,抽穗期的不定根数量和根系a-NA氧化量是影响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可作为水稻高产栽培和水稻品种遗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唐锡良  陈大庆  王珂  刘绍平  罗宏伟  段辛斌  
于2009年5—7月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卵苗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5月14日、6月3日及6月9日前后该江段有卵苗汛发生,卵苗的平均密度为9.36 ind/100 m3,最大密度为37.73 ind/100 m3;经威氏符号秩次检验,卵苗密度的昼夜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卵苗密度垂直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水平分布上,南岸和北岸之间的卵苗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岸和江中间的卵苗密度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旭阳   曾艳梅   范娅梅   文传浩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各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日趋激烈,进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具体表现为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转变的主要类型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转化。(2)198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东部和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低值集聚区。(3)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工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侵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三生空间”转型,推动“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化,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