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09)
2023(6863)
2022(5871)
2021(5380)
2020(4420)
2019(9751)
2018(9211)
2017(16943)
2016(9319)
2015(9872)
2014(9577)
2013(9460)
2012(8772)
2011(8054)
2010(8173)
2009(7392)
2008(7174)
2007(6188)
2006(5682)
2005(4968)
作者
(28230)
(23943)
(23589)
(22570)
(15191)
(11804)
(10441)
(9174)
(9086)
(8522)
(8422)
(8267)
(7981)
(7622)
(7491)
(7390)
(7199)
(7132)
(7008)
(6967)
(6029)
(5895)
(5607)
(5590)
(5405)
(5292)
(5261)
(5041)
(4785)
(4753)
学科
(38439)
经济(38415)
管理(24124)
(18709)
环境(15823)
方法(15135)
(13947)
企业(13947)
地方(13255)
数学(12296)
数学方法(12161)
(11376)
(11102)
中国(8947)
(8469)
业经(8452)
农业(7861)
生态(7667)
(7308)
资源(7120)
规划(6780)
地方经济(6693)
环境规划(6613)
(6245)
(6151)
(6114)
理论(5948)
教育(5855)
(5526)
贸易(5522)
机构
学院(132894)
大学(132082)
研究(51016)
(49510)
经济(48181)
管理(48160)
理学(41720)
理学院(41054)
管理学(40157)
管理学院(39932)
中国(34461)
科学(34431)
(29480)
(27003)
(25186)
(23792)
研究所(23537)
中心(22946)
(22154)
师范(21911)
(21842)
业大(21204)
(19946)
农业(18401)
师范大学(18201)
财经(17883)
北京(17251)
(17196)
(17162)
(16163)
基金
项目(98982)
科学(79180)
基金(73150)
研究(68612)
(65806)
国家(65340)
科学基金(56104)
社会(45294)
社会科(43104)
社会科学(43092)
(40887)
基金项目(40547)
自然(37717)
自然科(36659)
自然科学(36649)
自然科学基金(35948)
(33691)
教育(30327)
资助(28607)
编号(25614)
重点(23623)
(23024)
(20721)
(20197)
国家社会(19282)
科研(19267)
计划(18983)
创新(18961)
课题(18949)
(18403)
期刊
(57669)
经济(57669)
研究(37117)
中国(26409)
学报(22818)
科学(22624)
(19565)
大学(16404)
学学(15688)
管理(14613)
(14466)
农业(13872)
教育(13329)
资源(11950)
业经(10042)
技术(8269)
(8149)
金融(8149)
(8099)
经济研究(7768)
财经(7739)
(7738)
问题(7450)
(6875)
林业(6845)
(6666)
科技(6609)
(6351)
旅游(6351)
(6351)
共检索到1908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旭阳   曾艳梅   范娅梅   文传浩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各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日趋激烈,进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具体表现为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转变的主要类型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转化。(2)198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东部和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低值集聚区。(3)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工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侵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三生空间”转型,推动“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化,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小芳  赵宇鸾  李秀彬  薛朝浪  夏四友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系统聚类等方法,探讨其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呈"少强多弱"的特征,空间上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区向外围区域呈递减的趋势,且低值区总体成片分布;(2)生态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经济发展矛盾明显;(3)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4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业轩   甄霖   黄麟   肖玉  
【目的】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十分敏感,实施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助于保障生态服务和资源的持续供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青海省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其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可为长江上游地区提供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本文系统梳理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演变特征并揭示其存在问题,对政策制定和政策效益提升具有借鉴作用,可为长江上游地区相关政策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改进方向。【方法】基于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 V6.0软件,对1998—2022年发布的95份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进行文本挖掘和量化分析。【结果】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演变趋势与整体长江上游地区较为一致,而具体的政策措施与补助变化在长江上游地区中较为特殊。(1)生态保护起步阶段(1998—2004年)、生态保护与治理阶段(2005—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12—2022年)3个阶段,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向综合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政策中实施的生态治理措施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禁牧、草畜平衡等管理措施。政策补助的类型、来源和对象逐渐多元化,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政策实施效益从以生态效益为主向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转变。(3)当前,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青海省不同地区间、群体间的补助分配不公平,以及政策宣传培训、监管工作不到位。【结论】注重绿色发展、缩小区域贫富差距是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改进的重点方向。应提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监管能力,将公众宣传培训、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公职人员考核奖惩工作落实到位;还应加强长江上游各省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横向合作,促进青海省相关政策经验在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推广实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传浩  谭君印  胡钰苓  赵柄鉴  李益  
在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基于“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视角,利用2008~2019年长江上游33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OLS回归、空间计量和逐步回归方法,详细探讨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新基建赋能长江上游城市绿色转型,对生态空间转型的赋能效应较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转型更加突出;(2)新基建对城市绿色转型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空间因素具有加速效应,强化了新基建对城市绿色转型的正效应;(3)新基建能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企业数字化赋能效应和环境规制导向效应对“三生”空间转型产生差异化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其中,绿色技术主要驱动生产空间转型,企业数字化重点赋能生活空间转型,环境规制则促进生态空间转型。基于以上结果,提出构建生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数字化、实施多样化环境规制工具等建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斯怡  殷晓洁  汤瑞权  吴鹏飞  
【目的】长江上游石漠化地区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大力推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下,石漠化形势有明显缓解,但目前缺乏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实时、定量地进行生态评价。【方法】以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云南省会泽县2002、2010、2018年Landsat 5、Landsat 7、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划分研究区石漠化等级,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结果】(1)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整体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583.33km~2。(2)石漠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2为0.688~0.873),表明RSEI法评价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效果较好。(3) 2002、2010、2018年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8、0.490、0.48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中等水平,16 a间生态环境质量优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42%,生态变差的地区面积占15.09%。(4)干度指标对遥感生态指数的贡献度不断增加,第一主成分载荷值由-0.029变为-0.622,是制约会泽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中等水平,干度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今后应着重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保护。表8参28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水松  
本文在指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退化及危害的基础上 ,分析几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退化的关系 ,并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利用土地 ,走农地综合利用的几点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平  洪步庭  周介铭  
以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其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整体处于较差状态,生态安全三级区及以上区域占到了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耕地总面积的83.04%;从空间分布来看,耕地生态安全较差区域在空间上呈现"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眉山市、巴中市、达州市、攀枝花市和重庆市的万州区、梁平县、长寿区,生态较安全区及生态安全区呈现"插花分布"格局。该研究以期为长江上游耕地生态安全态势的预测与预警,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蒲艳  杨浩  田辉伍  邓华堂  倪文静  魏念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为了解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长江上游至三峡库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水文环境数据,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其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鲢幼鱼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影响鲢幼鱼资源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其中流速偏差解释率最大为57.7%。随着流速增大,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集中分布于0.10~0.55 m/s流速范围内;浮游生物密度和离坝距离与鲢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随着浮游生物密度增加和距离大坝越远,其鲢幼鱼资源密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水温的升高,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集中分布在18℃~21.5℃水温范围内。本研究揭示了长江上游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变化对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应加强缓流生境库区和干支流汇合处的生境保护,为鲢种群资源量恢复构建重要栖息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春风  陶和平  刘斌涛  史展  郭兵  华娟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长江上游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库,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对土壤质地进行转换,采用EPIC模型计算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采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各亚类的可蚀性K值,将其链接至长江上游土壤图的属性表,得到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图,进而探讨土壤可蚀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土壤可蚀性以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三峡库区区域土壤可蚀性明显高于四川盆地地区;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上游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谷地;平均K值为0.239 0,最大值0.41,最小值0.07土壤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武燕  吴映梅  陈云娟  李琛  高彬嫔  郑可君  李婵  
【目的】综合研究高原湖泊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滇池流域1990、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模型,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ESDA)、热点分析(Getis-OrdGi*)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对其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90—2018年,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城镇生活空间共增长了272.88 km~(2),生活空间的增加挤占了大量生态、生产用地,造成流域三生空间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威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但下降明显。城镇生活空间的快速增加使得生态环境低质量区在空间上呈现围绕滇池沿岸逐渐形成团块状分布状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冷热点区差异明显,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以城镇生活空间为主的主城区,热点区域则多分布与流域四周林、草地生活空间密集区。人口密度成为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主导因子,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得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多因子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差异。【结论】协调好三生空间转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成为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滕祥河  王钰莹  程莉  文传浩  
环保投入不仅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战略基点,有助于引领推动由"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转变。文章以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为例,从环保投入切入,利用1997-2014年相关数据,首先分析了重庆市环境投入状况,然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重庆市环保投入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与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庆环保投入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环保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但对社会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滕祥河  王钰莹  程莉  文传浩  
环保投入不仅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战略基点,有助于引领推动由"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转变。文章以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为例,从环保投入切入,利用1997-2014年相关数据,首先分析了重庆市环境投入状况,然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重庆市环保投入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与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庆环保投入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环保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但对社会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洪  钟敦伦  李泳  韦方强  
长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起伏巨大、降水丰沛而集中,对泥石流发育极为有利;而长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耕作、建设和采矿不合理弃渣等)则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使长江上游成为我国泥石流活动最强烈及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1753~2002年的200多年中,区内仅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特大灾害点就达17个,累计死亡近6000人;致死百人以下的灾害点更多,致死十人以下的灾害点不计其数,死亡人数总和远远大于上列数字;有60余个市县政府驻地城镇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乡镇则多达上百个。由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数十到数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志雄  肖莺  
利用长江上游流域5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降水资料,计算了各站逐年、四季Z指数及区域旱涝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站Z指数旱涝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并对区域典型旱涝年的确定及旱涝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Z指数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区域旱涝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变化,作为长江上游流域旱涝指标比较合理;(2)长江上游流域年及四季旱涝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及四季的干旱指数与雨涝指数基本呈反位相特征;(3)长江上游流域四季旱涝与500hPa高度场分布形势有密切关系,除冬季旱涝与海温场关系较弱外,春、夏、秋季旱涝均与海温场关系密切。研究结论对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