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03)
2023(11029)
2022(9365)
2021(8477)
2020(6872)
2019(15583)
2018(15213)
2017(28680)
2016(15369)
2015(16928)
2014(17280)
2013(17155)
2012(16704)
2011(15466)
2010(16014)
2009(14895)
2008(14569)
2007(13129)
2006(12128)
2005(11596)
作者
(46712)
(39237)
(38816)
(37323)
(25204)
(18757)
(17630)
(15174)
(14933)
(14155)
(13796)
(13277)
(13042)
(12811)
(12522)
(12223)
(11556)
(11523)
(11405)
(10938)
(10361)
(9641)
(9541)
(9303)
(8941)
(8866)
(8641)
(8406)
(8104)
(7692)
学科
(90264)
经济(90171)
管理(38739)
(35919)
地方(28675)
(26593)
企业(26593)
中国(25630)
方法(25129)
数学(21814)
数学方法(21608)
(20946)
业经(18858)
(17990)
地方经济(17069)
(15975)
(14436)
农业(14417)
(14204)
金融(14202)
(13249)
银行(13231)
(13049)
(12982)
环境(12700)
(12326)
贸易(12309)
(11708)
(11667)
产业(11510)
机构
学院(229713)
大学(229077)
(106035)
经济(103919)
研究(92570)
管理(79523)
中国(69736)
理学(66308)
理学院(65343)
管理学(64254)
管理学院(63799)
科学(54714)
(51034)
(48104)
(47309)
研究所(43171)
(41626)
中心(40111)
(38319)
财经(36040)
经济学(33842)
(33775)
(33548)
师范(33191)
北京(32457)
(32337)
业大(31068)
经济学院(29970)
(29730)
农业(29370)
基金
项目(144464)
科学(113910)
研究(106229)
基金(103570)
(90687)
国家(89932)
科学基金(75860)
社会(69883)
社会科(66314)
社会科学(66302)
(57472)
基金项目(54409)
(47662)
教育(46897)
自然(46269)
自然科(45090)
自然科学(45080)
自然科学基金(44254)
资助(42028)
编号(41218)
(38240)
成果(34271)
重点(33935)
(31553)
发展(31062)
课题(31061)
(30573)
国家社会(29235)
(29158)
创新(27543)
期刊
(136867)
经济(136867)
研究(79368)
中国(54125)
(36082)
(34644)
学报(34211)
科学(33482)
管理(32724)
(26237)
金融(26237)
大学(25998)
学学(24538)
农业(24270)
教育(24198)
经济研究(22431)
业经(21159)
技术(20408)
财经(19260)
问题(17721)
(16830)
(13138)
世界(12873)
(12832)
技术经济(12802)
资源(12195)
国际(12063)
商业(11403)
现代(11349)
经济问题(11329)
共检索到380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修颖  于涛方  
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由计划空间向外向型空间转化的转型阶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基本形成了具有城市等级体系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网络结构和辐射轴还不健全。经过20余年的开放,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增长功能的空间单元。从多方面考察,长江三角洲区域仍然是我国未来重要的空间集聚区域,集聚仍然是主要的空间结构过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闫东升  韩孟孟  孙伟  
一体化深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城市群创新互动关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空间溢出是创新发展互动关系重要体现之一,基于城市尺度数据、空间计量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创新发展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多角度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创新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人才、资金投入、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和对外开放等都是创新发展重要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2)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对比发现,创新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如区域对比核心区时间演变明显增强等。(3)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演变趋势,且这一效应在325 km处最大,而后空间溢出效应的缓慢波动下降与中心城市相对均衡分布有关。本文为识别城市创新发展互动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对推动城市群创新发展、一体化深化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恺  
本文以通达性为度量,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与区域城镇体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通过网络分析概括高速公路系统发展状态,以距离通达性度量节点城市间的沟通程度,以潜能通达性分析网络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并通过多时间断面的比较分析,揭示2000-2015期间通达性空间演变历程。并且,在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比较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快速交通通达性空间发展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变化,讨论了区域发展与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之间的几个基本特征和作用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聪聪  王益澄  马仁锋  王静敏  
雾霾污染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与环境问题。基于改进产出密度模型,运用地统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2015~2017年雾霾污染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雾霾污染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且各城市雾霾污染状况逐渐好转。(2)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局域集聚特征和空间异质性,杭州、宁波和台州呈现低-低集聚特征,而滁州、扬州、镇江和泰州为高-高集聚型,污染区域集中于省界处,污染程度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城际空间正相关和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雾霾污染对本地区会产生负影响。(3)长三角城市人口集聚、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工业烟粉尘排放及城市建设均对雾霾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对外开放、能源消耗以及降水等因素对雾霾污染产生负向影响;雾霾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经济集聚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共享治污基础设施等,形成雾霾污染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甄峰,张敏,刘贤腾  
全球化、信息化正日益成为影响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长江三角洲而言,这一新的动力机制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文章首先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及全球资本流动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指出跨国公司及全球资本流动加速了区域极化,并带来了区域与城市空间功能重构。其次从信息技术与知识创新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以及信息通讯网络、人才等智力资源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明显不均衡,沪宁沿线及沪杭甬沿线的新的空间增长极出现。而远程通讯网络和智力资源的空间差异则进一步加速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文章最后指出,全球化、信息化已经对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空间关系正被建立,同时,沪宁杭沿线城镇开始向以信息、知识活动为主的智能发展走廊演化,空间结构的内部联系更趋紧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祥建  唐炎华  徐晋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是指上海市全部、江苏南部与中部地区和浙江东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约占全国的6%。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城市群体系。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海亚  徐盈之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模型,对长江三角洲物流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整体物流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城市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差距有所扩大;城市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空间格局经历由集中向分散再到集中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城市规模和消费流通水平对物流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影响程度在上升;对外开放程度在初期对物流发展促进作用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不显著;基础设施对物流发展存在消化吸收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昌峰  武清华  张落成  
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德友  李小建  陆玉麒  樊新生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对长三角地区各县市1992、1998、2004和2010年4个年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和空间关联分析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强,区域差异不断缓解;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型向"Z"型,进而向"∑"型转变的态势,多中心、多轴线和均衡化发展态势日益突出。最后指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区的带动作用,以经济区来组织城市经济发展将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均衡、协调和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云波  徐长乐  彭秀芬  
开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全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参考大量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选取18项代表性指标,建立了城市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并对其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②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由城市群外围向中心逐渐递增;③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上升,循环经济水平呈不规则"W"变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陈晓艳  
基于泛长江三角洲2002~2012年市域面板数据,并借助面板SDM及空间效应分解方法,对区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及其动力因子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都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当邻近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每提高1%,将促进本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增加约0.257%和0.312%;2区域城市入境和国内旅游发展各动力因子的空间交互作用也较为明显。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服务设施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内旅游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也较显著。3保障性因子多为正向溢出,吸引性因子多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余兆旺  石张宇  朱磊  
从泛长三角省域、市域和市区三个层面,通过构建加权空间平衡点模型、中心度指数模型以及运用绝对集中度、分散度指数和城市场理论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泛长三角省域空间平衡点有趋近地理重心的态势;泛长三角地级市经济空间上主要呈现以沪宁线为核心的中心—边缘结构特征,市域经济出现空间极化和离散现象,空间上基本表现为GDP前十位城市和后十位城市,并找出了各个城市在不同时期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泛长三角经济呈现由较均衡到趋不平衡再到趋均衡的发展态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世俊  叶舒娟  王秉建  
文章依据经济地理学经典理论,借助区域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核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的聚类分析,为划分三大核心城市的各自腹地范围提供了依据。基于三大核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状况和空间辐射范围,提出了泛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模式,归纳演绎出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整合架构,以期对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使之更好的发挥其在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益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 2 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历史过程看 ,这两个地区都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地区 ,鸦片战争后长江三角洲逐渐崛起 ,而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两个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快。改革开放以来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和港澳回归对这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未来趋势看 ,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和知济经济的严峻挑战 ,这两大三角洲地区优势互补 ,将共同成为 2 1世纪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