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18)
2023(11442)
2022(9695)
2021(8682)
2020(6888)
2019(15612)
2018(15287)
2017(28597)
2016(15587)
2015(17239)
2014(17354)
2013(17186)
2012(16429)
2011(14967)
2010(15434)
2009(14364)
2008(14257)
2007(12818)
2006(11740)
2005(11093)
作者
(45857)
(38567)
(38071)
(36361)
(24887)
(18488)
(17323)
(14893)
(14605)
(13891)
(13432)
(13251)
(12782)
(12336)
(12302)
(12041)
(11385)
(11323)
(11284)
(11014)
(9892)
(9412)
(9249)
(9002)
(8718)
(8625)
(8603)
(8602)
(7812)
(7512)
学科
(71918)
经济(71814)
管理(45522)
(41149)
(31777)
企业(31777)
中国(26094)
地方(25466)
(20358)
方法(19381)
业经(17901)
(17725)
(16435)
数学(16271)
数学方法(16111)
农业(13928)
环境(13615)
(13559)
金融(13556)
(13413)
银行(13399)
(13384)
地方经济(13233)
(13039)
(12910)
(11934)
(11156)
贸易(11137)
(10621)
技术(10448)
机构
学院(225307)
大学(223378)
(94898)
经济(92653)
研究(86405)
管理(80887)
理学(67436)
理学院(66483)
管理学(65461)
中国(65312)
管理学院(65028)
科学(51233)
(50239)
(46485)
(43797)
(42079)
研究所(39094)
中心(38499)
(36626)
财经(34776)
(32906)
师范(32587)
(32180)
北京(31310)
(31203)
业大(30655)
(30065)
经济学(29013)
(28655)
农业(28058)
基金
项目(145638)
科学(116009)
研究(108697)
基金(104502)
(90545)
国家(89759)
科学基金(77327)
社会(71212)
社会科(67545)
社会科学(67533)
(58833)
基金项目(55564)
(48595)
教育(48508)
自然(47677)
自然科(46492)
自然科学(46482)
自然科学基金(45594)
编号(43202)
资助(40939)
(37452)
成果(35674)
重点(33768)
课题(32398)
(31728)
(31411)
发展(30467)
(30417)
(29972)
国家社会(29466)
期刊
(120754)
经济(120754)
研究(75974)
中国(55169)
(35457)
(35160)
管理(32959)
科学(31792)
学报(31584)
教育(26676)
(26201)
金融(26201)
大学(24443)
农业(23529)
学学(22905)
业经(20396)
技术(19385)
经济研究(18095)
财经(17554)
问题(17046)
(15143)
(12167)
(12092)
资源(12081)
(11734)
现代(11707)
世界(10828)
国际(10710)
科技(10517)
技术经济(10249)
共检索到370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钱运春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在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仅限于在少数城市,特别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大中城市,其特点是孤立的与静态的,没有形成外资主导产业链,对城市群的发展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过20多年的磨合,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外资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出击,根据自身在中国的发展定位开始加大在长三角的扩张力度,加强其各布点之间的经济联系,从客观上强化了长三角城市群诸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整合一直受制于区域壁垒的情况下,外资的空间]进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朝林  张敏  张成  张晓明  陈璐  汪淳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首要的全球区和全球城市形成地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布局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世俊  叶舒娟  王秉建  
文章依据经济地理学经典理论,借助区域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核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的聚类分析,为划分三大核心城市的各自腹地范围提供了依据。基于三大核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状况和空间辐射范围,提出了泛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模式,归纳演绎出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整合架构,以期对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使之更好的发挥其在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魏星,刘建波,张伊娜  
文章主要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群系统的阶层-空间结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城市群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考察了这一地区城市化与城市群现状及其发展特征。文章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目前尚处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大城市群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今后应以国家战略推进这一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建楠  姚士谋  曹有挥  王成新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城乡统筹的内涵及特点,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0、2008年两个年份的城乡统筹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影响长三角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城市城乡统筹水平差异显著,2000~2008年相对差距有微弱扩大的趋势,局部发生变动;②各城市城乡统筹水平由城市群外围向中心逐渐递增;③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四大因子是城镇化因子、外向型经济因子、城乡收入水平及城乡交流因子。最后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云波  徐长乐  彭秀芬  
开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全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参考大量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选取18项代表性指标,建立了城市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并对其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②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由城市群外围向中心逐渐递增;③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上升,循环经济水平呈不规则"W"变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秋玲  安咏梅  薛玉春  
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战略区域,这一区域经济和谐发展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视角,设计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和谐发展指数进行测定、分类和评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保乾  张艳冉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选择了涵盖18个指标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因子分析法找出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程度、再利用及资源化程度是现阶段影响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它们对循环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8.09%、17.88%、13.97%和11.1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衡量,长三角地区明显发育着三个亚城市圈,说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经济结构已基本形成。根据三类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及功能定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要有侧重,充分体现长三角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上海市应当发展以金融、贸易、物流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仁锋  
创意经济是全球进入新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个人创造力与智慧、推崇创新,强调基于个人创造力的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的新经济。创意产业发展的质与量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国或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较高新技术、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对城市群影响,创意产业作用于城市群的哪些方面、影响程度如何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而这恰是创意时代城市群竞争优势持续提升的重要理论和城市产业政策实践难点。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综合测度视角研判长三角城市群创意产业发展趋势:(1)梳理国内外研究阐明了创意产业的空间性,由此糅合城市体系理论与创意阶层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祥建  唐炎华  徐晋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是指上海市全部、江苏南部与中部地区和浙江东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约占全国的6%。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城市群体系。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如波  任胜钢  蔡立燕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基于长江三角洲35个城市2010-2013年的工业数据,通过将工业生态系统分解为工业经济、环境、能源三个子系统,采用网络DEA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35个城市工业生态系统及三个子系统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就工业经济子系统而言,工业经济高效率城市出现密集,形成了以上海等城市为中心的"M"形分布;就环境子系统而言,环境高效率城市主要分布在以太湖为中心、长江沿岸及杭州湾沿线的地区;就能源子系统而言,以上海、苏州等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其它城市能源效率较低且效率水平差异较小;就工业生态系统而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呈现三阶梯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如波  任胜钢  蔡立燕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基于长江三角洲35个城市2010-2013年的工业数据,通过将工业生态系统分解为工业经济、环境、能源三个子系统,采用网络DEA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35个城市工业生态系统及三个子系统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就工业经济子系统而言,工业经济高效率城市出现密集,形成了以上海等城市为中心的"M"形分布;就环境子系统而言,环境高效率城市主要分布在以太湖为中心、长江沿岸及杭州湾沿线的地区;就能源子系统而言,以上海、苏州等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其它城市能源效率较低且效率水平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石慧  王正卫  
长江三角洲①是我国乃至亚洲和全球经济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加速发展,区内城镇建成区总面积已超过6300平方公里,占地区总面积的6.36%,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市化模式。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加强地区内部整合,形成紧密合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来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波  
以高铁为代表的城际轨道交通,将从整体上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可达性,使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快捷、方便、紧密,有利于引导城镇以中心城市为辐射节点、沿着轨道交通线路聚集,形成城镇密集的发展走廊,从而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城市群网络的均衡分布。在高铁与城际轨道构成的1小时城市群内,通过整合资源、配置要素,以一体化的方式进入全球城市网络和世界经济体系,谋求整体能级提升,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崛起的重要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