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81)
2023(17219)
2022(14739)
2021(13577)
2020(11459)
2019(26136)
2018(25872)
2017(49651)
2016(27168)
2015(30302)
2014(30148)
2013(29976)
2012(27592)
2011(24665)
2010(24653)
2009(23119)
2008(22874)
2007(20374)
2006(18224)
2005(16463)
作者
(79616)
(66468)
(65918)
(62822)
(42440)
(31911)
(29882)
(25759)
(25307)
(23823)
(22780)
(22683)
(21259)
(21208)
(20662)
(20197)
(19742)
(19596)
(19123)
(19079)
(16442)
(16404)
(16014)
(15263)
(14838)
(14798)
(14740)
(14695)
(13295)
(13047)
学科
(114161)
经济(114002)
(99345)
管理(92075)
(87554)
企业(87554)
方法(49527)
数学(39739)
数学方法(39298)
(35712)
(34856)
业经(33657)
中国(27535)
地方(25124)
(25040)
农业(24922)
(24221)
财务(24153)
财务管理(24116)
企业财务(22873)
(22033)
技术(21158)
理论(20150)
(20133)
(18763)
(18622)
贸易(18607)
(18254)
(17983)
环境(17976)
机构
学院(392148)
大学(390286)
管理(157250)
(156858)
经济(153557)
理学(135641)
理学院(134109)
管理学(131965)
管理学院(131251)
研究(130020)
中国(98754)
(83955)
科学(81144)
(74398)
(68572)
(65684)
(63313)
业大(60286)
研究所(59532)
中心(58801)
财经(58749)
农业(53775)
(53252)
北京(51994)
(50227)
师范(49736)
(47560)
(47127)
经济学(46180)
财经大学(43378)
基金
项目(265345)
科学(209995)
研究(193648)
基金(193318)
(168655)
国家(167215)
科学基金(144651)
社会(122758)
社会科(116341)
社会科学(116309)
(104496)
基金项目(103449)
自然(94730)
自然科(92503)
自然科学(92482)
自然科学基金(90839)
教育(87574)
(86946)
编号(78434)
资助(78416)
成果(63000)
重点(59365)
(58179)
(56789)
(56440)
课题(53709)
创新(52480)
(50665)
科研(50344)
国家社会(50343)
期刊
(179458)
经济(179458)
研究(115618)
中国(75687)
(63390)
管理(61487)
学报(61243)
(59684)
科学(57518)
大学(46620)
学学(44124)
农业(43655)
教育(39874)
技术(34498)
(33786)
金融(33786)
业经(30852)
财经(29086)
经济研究(26557)
(24868)
(24731)
问题(23475)
技术经济(20561)
现代(19344)
科技(19056)
(18415)
资源(18261)
理论(18076)
图书(18025)
商业(17104)
共检索到582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汪彩君  唐根年  
我国制造业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并非所有的集聚都会带来正效应。长三角地区一些产业集聚已出现生产要素拥挤现象,产业效率下降明显。本文采用区位商及其产值所占比例等指标选取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六大高集聚度的制造产业,通过产业规模指数与利润的相关分析,得出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关系,依据制造业集聚效率特征把集聚类型定量划分为聚集过度、聚集适度与聚集推进三类,并建立区域制造业空间聚集适度分析与预警模型,为合理指导区域产业聚集、产业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改革  [作者] 樊福卓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分工进展及分工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在优化,区域内分工与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各城市制造业的专业化倾向在增强。事实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不良竞争和内耗现象,多与政府的行为有关。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弱化"行政性边界",淡化地方利益观念,追求地区经济的整体利益。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英明  
产业集群是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产业在特定区位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对特定区位的路径选择特征。本文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集群的因子间不仅具有显著的路径选择特征,而且因子与集群间也具有显著的路径选择特征。文章最后提出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纪玉俊  冯帆  冯阔  
【目的】探究海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要素拥挤效应,揭示要素拥挤对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影响。【方法】以企业生产率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异质性企业模型与海洋制造业企业数据库,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要素拥挤与海洋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2000—2015年,要素拥挤效应显著降低了中国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海洋企业的生产率下降是主要原因。此外,生产要素在海洋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度”的限制,适度的产业集聚并不会对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由于地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相较于珠三角地区,京津冀与长三角等地区的海洋制造业产业要素拥挤效应更为明显。【结论】为更好地发挥海洋产业集聚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海洋产业集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避免要素过度集聚;要强化政府管理与引导,合理布局海洋产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实现多地区海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同时,海洋企业应充分利用因海洋产业集聚形成的集聚效应,通过共享、匹配和学习机制促进企业创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聪聪  王益澄  马仁锋  王静敏  
雾霾污染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与环境问题。基于改进产出密度模型,运用地统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2015~2017年雾霾污染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雾霾污染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且各城市雾霾污染状况逐渐好转。(2)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局域集聚特征和空间异质性,杭州、宁波和台州呈现低-低集聚特征,而滁州、扬州、镇江和泰州为高-高集聚型,污染区域集中于省界处,污染程度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城际空间正相关和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雾霾污染对本地区会产生负影响。(3)长三角城市人口集聚、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工业烟粉尘排放及城市建设均对雾霾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对外开放、能源消耗以及降水等因素对雾霾污染产生负向影响;雾霾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经济集聚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共享治污基础设施等,形成雾霾污染抑制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方勇  张二震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在地区产业集聚形成中的作用极为显著。跨国公司对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不仅仅来源于FDI,而且还来源于投资和贸易及其外溢效应的综合效果,是贸易投资一体化活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跨国公司投资和贸易的综合活动的角度,考察跨国公司主导型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为对象,分析了跨国公司主导型产业集聚形成的可能性,探讨了跨国公司主导型产业集聚的产生背景、形成基础和]进方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根年  沈沁  管志伟  徐维祥  
采用产业区位基尼系数、空间分散度指数、MHHI系数、产业规模指数衡量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计算结果表明1980—2007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呈总体上升态势,并存在明显的"东倾"特征。通过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趋势分析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东南沿海一些制造业空间聚集过度,生产要素拥挤现象明显,生产要素配置存在输入剩余和输出亏空。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减少生产要素配置输入(剩余)、改进生产要素配置比例,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生产效率,从而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的目的。研究结果对当今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等具有实践启示和理论指导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胤晨  谷人旭  王春萌  杨帆  许树辉  
利用长三角地区131个县域单元的相关数据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2003—2012年间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同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县域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度呈不断增强之态势以及"集聚—扩散—再集聚"的空间演化过程。在空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县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政策和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均有影响,尤其新经济地理因素较为显著。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恩泽  冷彦润  康志勇  
本文通过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地级市和1个直辖市为样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6年银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银行业集聚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认为银行业集聚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形成规模报酬和外部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在短期内促使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向竞争激烈的地区集聚,导致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供求不匹配,抑制了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结合调节中介效应模型,以银行业结构性竞争作为中介变量,本文发现随着地区银行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毛新雅  王桂新  
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产业集聚成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引进外资的最重要地区,FDI在这一地区内部的区位决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本文采用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对数线性模型和逐步回归方法并结合怀特(White)异方差检验,经验性地证实了:21世纪初以来,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工业企业销售产值、FDI自我积累的因果效应机制等表征产业集聚状况的因素已成为影响FDI在这一地区进行区位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康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的代表地区,也是最主要的人口聚集区。随着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经济环境在空间上的均衡发展,长三角在产业和人口方面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从生态景观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入手,开展了人口承载力和人口集聚的研究,大胆提出未来长三角人口集聚的规模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同时提出建设六大都市圈和六大国际门户,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有效承接大量流入的人口和支撑产业的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伟轩  陈雯  陈培阳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10%抽样数据,以长三角139个区县为基本空间单元,提取出各区县按"行业门类"划分的行业从业人口信息,合并归纳为7种职能类型,从结构属性和空间属性两个层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内部职能分工与空间集聚特征。首先采取洛伦茨曲线和地理集中度指数(EG),测度区域内各职能规模分异与空间集聚程度,然后以职能区位熵为基础数据进行各区县职能空间聚类分析,考察各职能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及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长三角地区整体上以"商务商贸"和"工业"为主要职能,并且存在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农业职能则持续弱化;长三角内部职能分工结构存在不断专业化的趋势,"商务商贸"、"现代物流"和"教育科研"等专业化服务职能逐步向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中心城市核心区集中,而"工业"职能集聚区集中分布在沪宁轴线地区,并逐渐向沿江地区和杭州湾沿岸地区转移和扩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英明  
产业空间集聚所获取的集聚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定位的重要因素。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获取的专业化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的空间集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集聚经济结构,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偏离经济结构,产业的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影响到地区产业的增长。依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部门的具体数据,构建增长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对城市群产业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魏后凯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用专业化系数、市场占有率、产品出口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考察其制造业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抓好品牌建设,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将上海建成中国的国际管理控制中心;依靠产业集群化加快外资企业“落地生根”;加强城市间合作,促进地区制造业一体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胡国良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有垂直型国际分工,也有水平国际分工。在这两种分工形式中,长三角制造业都处于分工体系的末端。这样一种国际分工定位,使该地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局。提升产业层级、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扩大高新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平台是长三角制造业摆脱困局的主要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