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53)
- 2023(14147)
- 2022(12422)
- 2021(11503)
- 2020(9458)
- 2019(21735)
- 2018(21544)
- 2017(41543)
- 2016(22389)
- 2015(25153)
- 2014(25119)
- 2013(25127)
- 2012(23313)
- 2011(21227)
- 2010(21308)
- 2009(19487)
- 2008(18579)
- 2007(16069)
- 2006(14370)
- 2005(12759)
- 学科
- 济(111882)
- 经济(111778)
- 管理(62230)
- 业(56616)
- 企(46243)
- 企业(46243)
- 方法(43869)
- 数学(38421)
- 数学方法(38064)
- 地方(26637)
- 农(24974)
- 学(24936)
- 中国(24824)
- 财(22421)
- 业经(21495)
- 贸(20641)
- 贸易(20629)
- 易(19995)
- 农业(16913)
- 环境(16020)
- 制(15779)
- 地方经济(15631)
- 和(15189)
- 理论(14297)
- 技术(13294)
- 出(13237)
- 融(13200)
- 金融(13197)
- 务(12648)
- 财务(12586)
- 机构
- 大学(325289)
- 学院(322637)
- 济(138441)
- 经济(135631)
- 管理(127859)
- 研究(113470)
- 理学(110731)
- 理学院(109441)
- 管理学(107626)
- 管理学院(107061)
- 中国(83029)
- 科学(70030)
- 京(69744)
- 财(59825)
- 所(57266)
- 研究所(52324)
- 农(51305)
- 江(51128)
- 中心(50236)
- 财经(48313)
- 业大(48151)
- 经(43928)
- 北京(43315)
- 范(42788)
- 经济学(42764)
- 师范(42413)
- 院(41654)
- 农业(40046)
- 经济学院(38394)
- 州(37795)
- 基金
- 项目(222857)
- 科学(175732)
- 基金(163072)
- 研究(161186)
- 家(142504)
- 国家(141406)
- 科学基金(121443)
- 社会(103525)
- 社会科(98248)
- 社会科学(98219)
- 基金项目(87390)
- 省(86169)
- 自然(79025)
- 自然科(77143)
- 自然科学(77129)
- 自然科学基金(75718)
- 教育(72274)
- 划(72179)
- 资助(66660)
- 编号(64455)
- 成果(51229)
- 重点(49765)
- 部(49297)
- 发(48025)
- 创(45359)
- 课题(44222)
- 国家社会(42904)
- 创新(42410)
- 科研(42245)
- 教育部(42122)
- 期刊
- 济(156559)
- 经济(156559)
- 研究(98261)
- 中国(60847)
- 学报(50715)
- 科学(47845)
- 管理(46873)
- 农(46052)
- 财(43816)
- 大学(37783)
- 学学(35692)
- 农业(32048)
- 教育(30000)
- 技术(27303)
- 融(25924)
- 金融(25924)
- 经济研究(25448)
- 财经(24018)
- 业经(23612)
- 问题(20626)
- 经(20587)
- 技术经济(17138)
- 图书(16753)
- 资源(16512)
- 贸(16405)
- 业(16368)
- 理论(15351)
- 科技(14998)
- 现代(14986)
- 世界(14176)
共检索到479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宸睿 符海月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2002-2014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结构演变和空间集聚格局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集聚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研究表明:2002-201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表现出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呈阶梯状发展态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高的单元日趋集中,空间集聚格局明显,区内差异逐渐缩小,上海、苏锡常地区形成了高水平集聚区,苏北、浙南等大部分县域一直是低水平集聚区;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各集聚区都具有溢出效应,高水平集聚区经济溢出效应明显高于其他集聚区,土地利用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炳中 陈浮 包浩生 彭补拙
文中探讨了可持续利用目标下土地利用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原则、依据和方法等问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在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可持续利用、综合性、满足人类需求的适应性和系统性”四大分类原则 ,并以土地利用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综合分类方式 ,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四大零级系统、9个一级类别、39个二级类型和 4 3个三级类型 ,形成四级层次的分类体系。本方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分类理论相互结合探讨的初步结果 ,可为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与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施毅超 牛高华 赵言文 胡正义 周永红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经济发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恩泽 冷彦润 康志勇
本文通过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地级市和1个直辖市为样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6年银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银行业集聚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认为银行业集聚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形成规模报酬和外部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在短期内促使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向竞争激烈的地区集聚,导致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供求不匹配,抑制了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结合调节中介效应模型,以银行业结构性竞争作为中介变量,本文发现随着地区银行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敏 许世远 侯立军 欧冬妮
本文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土地覆被的类型,动态变化过程和环境效应等方面,发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建城区面积在13年间净增了1500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州等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大,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长江三角洲耕地流失严重,平均年耕地递减率达0.55%,约为同期全国平均值的2倍。近6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递减率变化总体上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由缓慢减少→迅速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城镇扩展、交通道路建设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缩减迅速,主要表现在湖泊的湮废与河流的填塞两方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同水...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环境效应 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治州 钟业喜
采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转移方向,采用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价值量评价法定量计算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归因解释。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林地变化相对稳定,水域变化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且保留率最高,耕地为其主要转化来源,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林地,水域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1990、2000、2010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 644.26、2 639.53、2 615.49和2 569.88亿元,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价值下降最多,森林生态系统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最大,Ⅲ、Ⅳ等级的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Ⅰ、Ⅱ等级,且城市规模越大,经济价值越占主导地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以太湖和巢湖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的特征,其受到坡度、高程、土壤类型、人口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霞 王慧英 曹逢羽 季鹏
土地既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载体又是空间约束,土地价格上涨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多重影响。选取2005—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析城市土地价格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土地价格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地价上涨通过对第二产业的挤出效应及对第三产业的集聚效应来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第三,地价上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促进作用递减的双门槛效应。基于地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差异化定价和合理控制地价的角度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及优化升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闫东升 韩孟孟 孙伟
一体化深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城市群创新互动关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空间溢出是创新发展互动关系重要体现之一,基于城市尺度数据、空间计量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创新发展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多角度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创新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人才、资金投入、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和对外开放等都是创新发展重要驱动因素,但不同因素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2)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对比发现,创新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如区域对比核心区时间演变明显增强等。(3)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演变趋势,且这一效应在325 km处最大,而后空间溢出效应的缓慢波动下降与中心城市相对均衡分布有关。本文为识别城市创新发展互动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对推动城市群创新发展、一体化深化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昌峰 武清华 张落成
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杨万江 李勇 李剑锋 朱艳 李丹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嘉兴市 2 0 0 2年 1 1家无公害农产品和常规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与经济效益分析表明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投入更大 ,成本结构发生改变 ,比较收益率大于成本溢出率 ,生产经济效益更高 ,但也存在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各级政府应在市场建设、公益性宣传和生产者补贴等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
无公害农产品 长江三角洲 生产经济效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补拙 安旭东 陈浮 濮励杰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 ,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 :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 ,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 ;引进“障碍度”概念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 ,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边缘区GDP快速增长导致区域GDP格局显著变化不同,边缘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且集中在部分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分布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人口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性增强推动了长三角人口与经济总体协调性的提高。本文尝试从市场、政府及人均GDP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长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余兆旺 石张宇 朱磊
从泛长三角省域、市域和市区三个层面,通过构建加权空间平衡点模型、中心度指数模型以及运用绝对集中度、分散度指数和城市场理论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泛长三角省域空间平衡点有趋近地理重心的态势;泛长三角地级市经济空间上主要呈现以沪宁线为核心的中心—边缘结构特征,市域经济出现空间极化和离散现象,空间上基本表现为GDP前十位城市和后十位城市,并找出了各个城市在不同时期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泛长三角经济呈现由较均衡到趋不平衡再到趋均衡的发展态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长三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