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74)
- 2023(9744)
- 2022(8867)
- 2021(8418)
- 2020(7023)
- 2019(16432)
- 2018(16462)
- 2017(31792)
- 2016(17505)
- 2015(19646)
- 2014(19853)
- 2013(19658)
- 2012(18137)
- 2011(16247)
- 2010(15970)
- 2009(14420)
- 2008(13710)
- 2007(11597)
- 2006(10108)
- 2005(8669)
- 学科
- 济(69529)
- 经济(69455)
- 管理(47671)
- 业(44917)
- 企(37077)
- 企业(37077)
- 方法(31829)
- 数学(27614)
- 数学方法(27291)
- 农(18537)
- 学(18273)
- 地方(17188)
- 中国(16484)
- 财(15379)
- 业经(14792)
- 农业(12521)
- 和(11391)
- 环境(11346)
- 理论(11169)
- 贸(11169)
- 贸易(11160)
- 易(10762)
- 制(10611)
- 技术(10459)
- 务(9708)
- 财务(9649)
- 财务管理(9629)
- 土地(9561)
- 划(9315)
- 教育(9297)
- 机构
- 大学(242853)
- 学院(240855)
- 管理(99583)
- 济(89637)
- 经济(87542)
- 理学(86767)
- 理学院(85759)
- 管理学(84241)
- 管理学院(83828)
- 研究(81108)
- 中国(58478)
- 科学(53528)
- 京(53220)
- 农(41011)
- 所(40959)
- 江(39570)
- 业大(39342)
- 财(38827)
- 研究所(37885)
- 中心(36732)
- 范(33087)
- 师范(32762)
- 北京(32487)
- 农业(32356)
- 财经(31753)
- 院(30108)
- 经(28859)
- 州(28581)
- 师范大学(26720)
- 技术(25650)
- 基金
- 项目(173575)
- 科学(135760)
- 研究(125796)
- 基金(124901)
- 家(109389)
- 国家(108495)
- 科学基金(92912)
- 社会(76791)
- 社会科(72600)
- 社会科学(72577)
- 省(68896)
- 基金项目(67737)
- 自然(62518)
- 自然科(60977)
- 自然科学(60964)
- 自然科学基金(59823)
- 划(57847)
- 教育(56880)
- 编号(52143)
- 资助(50929)
- 成果(41363)
- 重点(38793)
- 部(37741)
- 发(36694)
- 创(35800)
- 课题(35609)
- 创新(33356)
- 科研(33347)
- 大学(31713)
- 教育部(31699)
共检索到344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炳中 陈浮 包浩生 彭补拙
文中探讨了可持续利用目标下土地利用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原则、依据和方法等问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在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可持续利用、综合性、满足人类需求的适应性和系统性”四大分类原则 ,并以土地利用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综合分类方式 ,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四大零级系统、9个一级类别、39个二级类型和 4 3个三级类型 ,形成四级层次的分类体系。本方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分类理论相互结合探讨的初步结果 ,可为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与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宸睿 符海月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2002-2014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结构演变和空间集聚格局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集聚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研究表明:2002-201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表现出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呈阶梯状发展态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高的单元日趋集中,空间集聚格局明显,区内差异逐渐缩小,上海、苏锡常地区形成了高水平集聚区,苏北、浙南等大部分县域一直是低水平集聚区;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各集聚区都具有溢出效应,高水平集聚区经济溢出效应明显高于其他集聚区,土地利用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治州 钟业喜
采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转移方向,采用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价值量评价法定量计算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归因解释。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林地变化相对稳定,水域变化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且保留率最高,耕地为其主要转化来源,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林地,水域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1990、2000、2010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 644.26、2 639.53、2 615.49和2 569.88亿元,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价值下降最多,森林生态系统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最大,Ⅲ、Ⅳ等级的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Ⅰ、Ⅱ等级,且城市规模越大,经济价值越占主导地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以太湖和巢湖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的特征,其受到坡度、高程、土壤类型、人口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补拙 安旭东 陈浮 濮励杰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 ,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 :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 ,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 ;引进“障碍度”概念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 ,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敏 许世远 侯立军 欧冬妮
本文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土地覆被的类型,动态变化过程和环境效应等方面,发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建城区面积在13年间净增了1500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州等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大,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长江三角洲耕地流失严重,平均年耕地递减率达0.55%,约为同期全国平均值的2倍。近6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递减率变化总体上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由缓慢减少→迅速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城镇扩展、交通道路建设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缩减迅速,主要表现在湖泊的湮废与河流的填塞两方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同水...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环境效应 长江三角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施毅超 牛高华 赵言文 胡正义 周永红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确定未来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间呈显著相关性;耕地流失和建设用地扩张变化与GDP变化率之间分别呈现"S"型和"倒U"型关系,模型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而耕地流失仍处于高速流失时期。为了减少土地压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较合适。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经济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文瑞 朱大奎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问题的主要症结,提出该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对于农业用地,应采取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措施,提高耕地产量,并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率,综合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对于非农用地,应集约利用城镇土地,调整乡镇企业与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合理开发旅游用地;同时必须协调好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的关系。
关键词: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旭东 朱继业 陈浮 彭补拙
全球变化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其多方面内容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和接受性产生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全球变化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的方面 :( 1)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及土壤性质恶化 ;( 2 )自然灾害增多导致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 ;( 3)酸雨危害加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 4 )地表植被减少及湿润指数降低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针对以上问题 ,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 :( 1)加强全球变化监测与预警 ;( 2 )制定适应于全球变化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 ;( 3)增强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的应变能力 ;( 4...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土地持续利用 长江三角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昌峰 武清华 张落成
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秉建 程久苗 罗世俊 樊小凤
在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灰色关联模型,从科技与信息化水平、工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能力三个方面研究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新型工业化水平,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灰色关联模型 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明 张成
首先介绍了巨型城市区产生的背景、概念和研究进展,指出巨型城市区由形体上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20到50个城镇组成,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中心城市周围集聚,通过新劳动功能分工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然后参照POLYNET项目组的研究方法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构建FUR界定了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范围,并采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数据对16个主要FUR之间的功能联系进行了分析,作为对界定结果的检验。研究结论是: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由55个在地域上邻接的FUR组成,总人口超过8 000万,总面积超过78 000km2。温州和台州地区从功能联系结构来看处于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边缘,但将其纳入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涛方 吴志强
都市连绵区的边界界定对象包括两个方面,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边界界定和内部结构边界界定。对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所有的238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范围边界和内部结构边界。其结论包括①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包括苏州、无锡、宁波的全部以及上海、南京、常州、杭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绍兴、舟山的部分县市区;②长三角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以上海为中心的环太湖城镇密集区,以南京为中心形成沿长江城镇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形成环杭州湾城镇密集区,其内部边界界线分别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乃政 张桃林 王兴祥 刘红樱 梁晓红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基于最新完成的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及储量做出实测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储量分别为50.99、356.47、677.26Tg,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70、4.90、9.30 kg/m2。研究区主要分布土壤为水稻土、潮土,水稻土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57、3.85、8.86 k...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查志强
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IT产业向祖国大陆投资的纵深拓展,长江三角洲成为这一轮台商投资的主要接受地,其中台资IT产业的集群现象日益显著。现以台资IT产业落户苏州为例,对台资IT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效应进行分析,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台资 IT产业 产业集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