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00)
2023(11709)
2022(9761)
2021(8729)
2020(7007)
2019(15295)
2018(14932)
2017(27552)
2016(14675)
2015(16164)
2014(16038)
2013(16103)
2012(15615)
2011(14460)
2010(14903)
2009(13805)
2008(13468)
2007(12144)
2006(11193)
2005(10498)
作者
(44155)
(36950)
(36552)
(34738)
(23810)
(17619)
(16559)
(14221)
(14117)
(13336)
(12893)
(12547)
(12198)
(12065)
(11607)
(11458)
(10875)
(10858)
(10769)
(10160)
(9669)
(9009)
(8832)
(8757)
(8393)
(8330)
(8215)
(8031)
(7557)
(7257)
学科
(86264)
经济(86199)
管理(41497)
(38796)
(29826)
企业(29826)
地方(28891)
中国(25168)
方法(22495)
(20116)
数学(19172)
数学方法(19014)
业经(18726)
地方经济(17271)
(16367)
技术(16182)
农业(14248)
(13916)
金融(13914)
(13272)
环境(13266)
(13129)
银行(13113)
(13074)
(12892)
(11959)
(11667)
贸易(11651)
(11077)
技术管理(11028)
机构
学院(217299)
大学(214603)
(101102)
经济(99158)
研究(87149)
管理(78058)
中国(66162)
理学(64989)
理学院(64108)
管理学(63174)
管理学院(62727)
科学(50945)
(47514)
(44862)
(43057)
研究所(40365)
(40021)
中心(38136)
(34295)
财经(32811)
(31756)
经济学(31734)
(31620)
师范(31326)
北京(30092)
(29470)
(28726)
业大(28220)
经济学院(28081)
(27132)
基金
项目(137890)
科学(109577)
研究(104305)
基金(97667)
(84953)
国家(84216)
科学基金(71743)
社会(68616)
社会科(65133)
社会科学(65116)
(56498)
基金项目(51002)
(46178)
教育(45637)
自然(42584)
自然科(41523)
自然科学(41513)
编号(41174)
自然科学基金(40740)
资助(38433)
(37839)
成果(33617)
重点(32308)
发展(31121)
(31104)
课题(30744)
(30620)
(29474)
创新(29414)
国家社会(28669)
期刊
(129896)
经济(129896)
研究(74532)
中国(52980)
管理(33531)
(32418)
(31052)
科学(30197)
学报(29723)
教育(26016)
(25342)
金融(25342)
大学(22627)
农业(22076)
技术(21512)
经济研究(21389)
学学(21095)
业经(20674)
财经(17026)
问题(16114)
(14982)
技术经济(13192)
(12299)
(12155)
世界(12002)
资源(11938)
国际(11579)
科技(11257)
商业(11229)
(10753)
共检索到363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忆邵  
论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新趋向 ,即①从行政区经济到都市圈经济。行政区经济与都市圈经济在运行环境、运行机制、运行目标、运行方式、调控手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都市圈经济发展模式更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 ;②从隔江单侧发展到跨江双侧协同发展。如上海、苏南和杭州 ,都在大力推进跨江发展战略 ;③从外向型经济或民营经济到两者融合的区域特色经济。经济国际化和民营化相互结合、外地资本和本地资本相互渗透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 ;④从权力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如上海的“服务高地”、苏南的理性执政、浙江的“无为而治”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栾贵勤  杨凤华  张镛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竞争优势 ,决定了该地区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 ,将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基地、我国重要的制度与技术创新中心、缩小我国地区差别的协调区域以及我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前沿阵地。在这一形势下 ,对如何保证该地区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继续保持领先增长态势 ,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玛力  朱道林  
为了揭示对城市地价影响显著的宏观经济因子,分析城市地价水平的合理性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不均衡指数”的概念,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为例,测算城市地价与宏观经济因子的不均衡指数。本文还评价了研究区域城市地价的合理性,并判断城市地价水平的偏高或偏低程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传江  吕力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代核心模型为分析框架来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可以用"由中心向外围的制造业空间扩散"来解释,这种扩散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制造业扩散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惠蓉  
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目标是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发展旅游业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现代化中,体制障碍较小,有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和区域经济现代化。以城市为中心,以2003年中国江、浙、沪旅游年为契机,抓住筹备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机遇,共同构建区域道路和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各城市和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发展长江三角洲旅游业,提升长江三角洲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竞争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德水  
目前,区域经济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文章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炳汝  谢守红  黎晶晶  
分析和测度能源消耗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能源消耗与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并从经济、产业、科技、环境方面构建了长三角区域能源消耗与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长三角地区与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浙江、江苏两省。最后提出长三角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益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 2 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历史过程看 ,这两个地区都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地区 ,鸦片战争后长江三角洲逐渐崛起 ,而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两个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快。改革开放以来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和港澳回归对这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未来趋势看 ,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和知济经济的严峻挑战 ,这两大三角洲地区优势互补 ,将共同成为 2 1世纪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秋媛  王莹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长三角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极。在此宏观经济背景下,本文试从区域旅游发展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条件进行分析,阐明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与不足,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为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汪长江  
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和城镇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根据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 Gottman)在上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得到公认的城市带的划分标准,长三角已被公认为全球六大城市带之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继妹  费新章  
城市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长三角区域由于今后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网络的重大变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城市关系的表现形式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对这种变化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这种变化对同一区域中的某些城市来说是提高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地位的重大转机,对某些城市来说却是加大被边缘化的可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兰  叶森  曾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三大人口产业密集区之一,也是世界六大都市区之一,推进长江三角洲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动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浦东新区的视角,以集成电路(IC)产业为分析对象,系统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的实践。研究发现,基于浦东的区域产业联动具有资金境外联系强而境内联系弱、跨国产业链联系密切而境内联系少、人才流入多于流失、技术合作伙伴多在本地和境外而与江浙合作少、产业联动制度环境总体较好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着力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尊重企业的区域经济主体地位的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波  
以高铁为代表的城际轨道交通,将从整体上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可达性,使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快捷、方便、紧密,有利于引导城镇以中心城市为辐射节点、沿着轨道交通线路聚集,形成城镇密集的发展走廊,从而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城市群网络的均衡分布。在高铁与城际轨道构成的1小时城市群内,通过整合资源、配置要素,以一体化的方式进入全球城市网络和世界经济体系,谋求整体能级提升,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崛起的重要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