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97)
2023(11142)
2022(9249)
2021(8137)
2020(6392)
2019(14333)
2018(14027)
2017(26128)
2016(14237)
2015(15674)
2014(16054)
2013(16181)
2012(15697)
2011(14572)
2010(14805)
2009(13563)
2008(13071)
2007(11681)
2006(10852)
2005(10212)
作者
(43963)
(36787)
(36516)
(34700)
(23663)
(17768)
(16614)
(14347)
(14340)
(13318)
(12953)
(12570)
(12172)
(12081)
(11671)
(11473)
(10878)
(10864)
(10663)
(10460)
(9735)
(9131)
(8906)
(8694)
(8406)
(8382)
(8189)
(8054)
(7694)
(7284)
学科
(87169)
经济(87102)
管理(36778)
(31466)
地方(28995)
方法(24033)
中国(24024)
(22721)
企业(22721)
数学(21125)
数学方法(20923)
(19517)
(18054)
环境(17510)
业经(17431)
地方经济(17266)
农业(13986)
(13299)
(12553)
金融(12551)
(11675)
(11500)
(11455)
银行(11441)
(11230)
(11173)
(10878)
贸易(10862)
经济学(10319)
(10302)
机构
学院(211985)
大学(209470)
(97404)
经济(95488)
研究(86030)
管理(75124)
中国(64486)
理学(62523)
理学院(61665)
管理学(60686)
管理学院(60290)
科学(52289)
(46994)
(45073)
研究所(40788)
(40721)
(39002)
中心(37609)
(36590)
(31506)
财经(31190)
(30938)
师范(30621)
经济学(30332)
业大(29930)
北京(29762)
农业(28139)
(27926)
(27753)
(27604)
基金
项目(136742)
科学(107414)
研究(101168)
基金(95964)
(84103)
国家(83421)
科学基金(70182)
社会(65431)
社会科(62118)
社会科学(62100)
(56642)
基金项目(50251)
(46537)
教育(44218)
自然(42625)
自然科(41475)
自然科学(41467)
自然科学基金(40643)
编号(39908)
资助(38725)
(37688)
重点(32341)
成果(32001)
发展(30596)
课题(30133)
(30083)
(29057)
(27818)
国家社会(27014)
创新(26289)
期刊
(124333)
经济(124333)
研究(70309)
中国(50633)
(33635)
学报(31323)
科学(30882)
管理(29693)
(29268)
教育(23870)
农业(23284)
大学(23284)
(22882)
金融(22882)
学学(21940)
技术(20686)
经济研究(20095)
业经(19410)
财经(15772)
问题(15541)
(13865)
资源(13459)
(12722)
技术经济(12604)
统计(11352)
(11316)
世界(11287)
商业(10532)
国际(10517)
(10336)
共检索到3499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炳汝  谢守红  黎晶晶  
分析和测度能源消耗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能源消耗与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差异,并从经济、产业、科技、环境方面构建了长三角区域能源消耗与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长三角地区与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浙江、江苏两省。最后提出长三角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泽厚,黄朗辉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比较及开发策略研究张泽厚,黄朗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也逐步由传统的"速度型"和"粗放型"向"效益型"和"集约型"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德友  李小建  陆玉麒  樊新生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对长三角地区各县市1992、1998、2004和2010年4个年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和空间关联分析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强,区域差异不断缓解;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型向"Z"型,进而向"∑"型转变的态势,多中心、多轴线和均衡化发展态势日益突出。最后指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区的带动作用,以经济区来组织城市经济发展将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均衡、协调和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保乾  张艳冉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选择了涵盖18个指标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因子分析法找出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程度、再利用及资源化程度是现阶段影响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它们对循环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8.09%、17.88%、13.97%和11.1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衡量,长三角地区明显发育着三个亚城市圈,说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经济结构已基本形成。根据三类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及功能定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要有侧重,充分体现长三角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上海市应当发展以金融、贸易、物流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云波  徐长乐  彭秀芬  
开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全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参考大量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选取18项代表性指标,建立了城市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并对其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②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由城市群外围向中心逐渐递增;③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上升,循环经济水平呈不规则"W"变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东琪  张京祥  张明斗  于正松  胡毅  周亮  
本文利用DEA模型、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1980-2010年长江三角洲16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理论初探,提出了概念模型。结果表明:①30年间,长三角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总体经历了缓慢上升—急剧上升—缓慢下降—急剧下降的过程,呈倒"U"型发展;②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效率耦合关系不同,在一定时期,提高城市化效率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可提高城市化效率;但当城市化效率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城市化效率的提高不再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不会过多地影响城市化效率;③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动态耦合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会首先摆脱城市化效率带来的促进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忆邵  
论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新趋向 ,即①从行政区经济到都市圈经济。行政区经济与都市圈经济在运行环境、运行机制、运行目标、运行方式、调控手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都市圈经济发展模式更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 ;②从隔江单侧发展到跨江双侧协同发展。如上海、苏南和杭州 ,都在大力推进跨江发展战略 ;③从外向型经济或民营经济到两者融合的区域特色经济。经济国际化和民营化相互结合、外地资本和本地资本相互渗透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 ;④从权力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如上海的“服务高地”、苏南的理性执政、浙江的“无为而治”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栾贵勤  杨凤华  张镛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竞争优势 ,决定了该地区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 ,将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基地、我国重要的制度与技术创新中心、缩小我国地区差别的协调区域以及我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前沿阵地。在这一形势下 ,对如何保证该地区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继续保持领先增长态势 ,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玛力  朱道林  
为了揭示对城市地价影响显著的宏观经济因子,分析城市地价水平的合理性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不均衡指数”的概念,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为例,测算城市地价与宏观经济因子的不均衡指数。本文还评价了研究区域城市地价的合理性,并判断城市地价水平的偏高或偏低程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益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 2 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历史过程看 ,这两个地区都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地区 ,鸦片战争后长江三角洲逐渐崛起 ,而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两个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快。改革开放以来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和港澳回归对这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未来趋势看 ,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和知济经济的严峻挑战 ,这两大三角洲地区优势互补 ,将共同成为 2 1世纪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汪长江  
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人口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和城镇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根据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 Gottman)在上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得到公认的城市带的划分标准,长三角已被公认为全球六大城市带之一。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德水  
目前,区域经济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文章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惠蓉  
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目标是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发展旅游业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现代化中,体制障碍较小,有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和区域经济现代化。以城市为中心,以2003年中国江、浙、沪旅游年为契机,抓住筹备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机遇,共同构建区域道路和交通网络,充分利用各城市和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发展长江三角洲旅游业,提升长江三角洲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竞争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兰  叶森  曾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三大人口产业密集区之一,也是世界六大都市区之一,推进长江三角洲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动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浦东新区的视角,以集成电路(IC)产业为分析对象,系统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的实践。研究发现,基于浦东的区域产业联动具有资金境外联系强而境内联系弱、跨国产业链联系密切而境内联系少、人才流入多于流失、技术合作伙伴多在本地和境外而与江浙合作少、产业联动制度环境总体较好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着力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尊重企业的区域经济主体地位的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波  
以高铁为代表的城际轨道交通,将从整体上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可达性,使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快捷、方便、紧密,有利于引导城镇以中心城市为辐射节点、沿着轨道交通线路聚集,形成城镇密集的发展走廊,从而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城市群网络的均衡分布。在高铁与城际轨道构成的1小时城市群内,通过整合资源、配置要素,以一体化的方式进入全球城市网络和世界经济体系,谋求整体能级提升,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崛起的重要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