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23)
2023(14048)
2022(12285)
2021(11561)
2020(9639)
2019(22000)
2018(21987)
2017(42397)
2016(23167)
2015(25793)
2014(25929)
2013(25787)
2012(23687)
2011(21381)
2010(21456)
2009(19536)
2008(18727)
2007(16622)
2006(14774)
2005(12729)
作者
(67670)
(56789)
(55973)
(53523)
(35693)
(27354)
(25332)
(22296)
(21573)
(20044)
(19605)
(19057)
(17991)
(17798)
(17495)
(17391)
(16792)
(16748)
(16221)
(16190)
(14118)
(13965)
(13721)
(13127)
(12691)
(12610)
(12521)
(12486)
(11413)
(11208)
学科
(98805)
经济(98714)
(66412)
管理(59665)
(48575)
(44653)
企业(44653)
方法(40911)
数学(35854)
数学方法(35463)
农业(32442)
地方(26244)
中国(24735)
业经(24178)
(21784)
(20814)
(17671)
(15570)
贸易(15557)
环境(15306)
(15019)
(14161)
技术(14100)
(14021)
理论(13705)
地方经济(13226)
(13123)
银行(13073)
(12857)
(12832)
机构
学院(328340)
大学(326330)
管理(131044)
(130023)
经济(127214)
理学(114568)
理学院(113248)
研究(112814)
管理学(111222)
管理学院(110656)
中国(83374)
科学(73168)
(71757)
(69972)
(57178)
业大(56929)
农业(55309)
(54374)
研究所(52610)
(52100)
中心(52046)
(44767)
师范(44316)
财经(44019)
北京(42939)
(40801)
(40139)
(39164)
经济学(37161)
经济管理(36455)
基金
项目(233096)
科学(183614)
研究(169463)
基金(168772)
(147975)
国家(146723)
科学基金(125766)
社会(106371)
社会科(100440)
社会科学(100414)
(92878)
基金项目(91264)
自然(82680)
自然科(80670)
自然科学(80654)
自然科学基金(79190)
(77096)
教育(75911)
编号(70036)
资助(68071)
成果(55299)
重点(52487)
(51303)
(50882)
(47721)
课题(47490)
创新(44581)
科研(44327)
国家社会(43234)
教育部(42617)
期刊
(146243)
经济(146243)
研究(91975)
(71488)
中国(62017)
学报(55269)
科学(51688)
农业(48914)
管理(43671)
大学(41706)
学学(39550)
(37696)
教育(33290)
业经(29321)
技术(28192)
(28100)
金融(28100)
(23228)
经济研究(20506)
问题(20327)
财经(20011)
资源(17818)
(17278)
(17001)
图书(16893)
科技(16801)
技术经济(15909)
业大(15591)
理论(15300)
现代(15222)
共检索到473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卫建  李昌新  李春生  章熙谷  
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确保中国中长期食物安全,是中国目前和未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对系统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必须符合系统结构本身的演变规律。为此,作者于1996~1999年,以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农区为例,通过资料调研、专家咨询、农户调查、实地考察和试验等手段,对该区1980-1997年以来71个县市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利用基于GIS的农牧系统综合评价系统,对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结构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布局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梯度差异,布局上出现了明显的空间位移,农业重心开始向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涛方  
各行业门类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空间分布同时反映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基于此,文章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的238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都市区的结构特征和空间组合特征,进而确定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整体范围边界和内部结构边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颂心  徐如浓  黄靖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聚特征,最高值分布逐步由西翼转变为东西两翼,较高值主要位于南部浙江省和西部安徽省,较低值主要分布靠北的上海市和江苏省。(2)区域间农业碳吸收水平呈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演变特征,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明显,邻近地区农业碳补偿率每提高1%,则本地农业碳补偿率相应上升0.441%,但随时间的推移,邻近地区彼此关联度逐渐有所减弱(3)绿化程度、种植业优化结构的固碳作用最明显,而化肥强度、农药强度和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是农业碳补偿率提升最重要抑制要素。建议长三角洲区域各市加强协同联动,调节控制关键因素,针对性探索多元减排增汇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颂心  徐如浓  黄靖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聚特征,最高值分布逐步由西翼转变为东西两翼,较高值主要位于南部浙江省和西部安徽省,较低值主要分布靠北的上海市和江苏省。(2)区域间农业碳吸收水平呈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演变特征,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明显,邻近地区农业碳补偿率每提高1%,则本地农业碳补偿率相应上升0.441%,但随时间的推移,邻近地区彼此关联度逐渐有所减弱(3)绿化程度、种植业优化结构的固碳作用最明显,而化肥强度、农药强度和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是农业碳补偿率提升最重要抑制要素。建议长三角洲区域各市加强协同联动,调节控制关键因素,针对性探索多元减排增汇举措。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进入21世纪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全国的地位明显凸现。其主要说明因素在全球化和市场化两大动力。长三角地区既有一体化趋势,同时也有反一体化的因素。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各个地区,由单纯的竞争转向合作,从有限领域的合作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形成长江三角洲新的区域优势。其目标是共同建设以上海为主导的区域共同市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惊宏  余兆旺  沈宏婷  陆玉麒  
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及其面临问题,长三角泛化已成为必然,研究泛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变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空间发展态势,从而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问题依据。以场强模型为基石,根据扩散理论,构建了场对数扩散效应模型,从城市场这一新视角分析了泛长三角区域空间演进过程。泛长三角城市影响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疏点-"之"-"几"-"皮皮虾"-"鳊鱼"5种空间形态;根据这一空间形态极其演变规律提炼出疏点类型、散块类型、条带类型、团块类型、板块类型五种空间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由"以点建轴,以轴布面"思想,以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为引导,对泛长三角区域进行空间整合,形成由三级中心城市、三级发展轴线以及内核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兰  叶森  曾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三大人口产业密集区之一,也是世界六大都市区之一,推进长江三角洲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动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浦东新区的视角,以集成电路(IC)产业为分析对象,系统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的实践。研究发现,基于浦东的区域产业联动具有资金境外联系强而境内联系弱、跨国产业链联系密切而境内联系少、人才流入多于流失、技术合作伙伴多在本地和境外而与江浙合作少、产业联动制度环境总体较好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着力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尊重企业的区域经济主体地位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大楷  冯体一  
本文以构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区域二省一市的科技创新在产出能力、投入能力、配置能力、支撑能力、管理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优劣。但现阶段总体来看,上海市科技创新能力高于江苏、浙江两省,而江苏科技创新能力又相对强于浙江。本文最后给出了实证研究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金平  杜红亮  
大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样。但是,由于旅游缺乏区域协作,制约了该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基础、旅游协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及区域旅游协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卓民,卢亮  
区域旅游形象是指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服务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1],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研究探讨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驱动机制,通过分析自然背景、历史文化背景等地方性特征以及旅游客源市场受众调查,进行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定位,提出了包括整体形象、口号设计、视觉设计、行为设计等在内的较为全面的区域旅游形象系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严建援  李雅婷  
创新已经从工程化、机械式的创新体系发展为生态化、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长三角区域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资源在区域内得到更大程度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和互补,激发更多的创新活力。文章运用理论演绎、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理清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地图,包括管理体制、"三维一体"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路径"五步曲"。本研究将对加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推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刚  余之祥  
分析了长江流域经济协作系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其未来的运行模式,并就该模式运行的关键策略,即长江三角洲国际性区域建构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措施进行了论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庆  蒋旭东  闪辉  张贝尔  
[目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相对集中,为此,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生产效率及其特征,提出保障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方法]利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数据,首先构建DEA模型测算2013—201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县(市)的粮食生产效率,分析各县(市)粮食生产效率的差异特征;然后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13—2017年综合效率均未达到DEA有效,规模效率均高于纯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粮食综合效率较高的空间格局。全要素生产率下降0.7%,技术进步效率下降0.8%,技术效率变化上升0.1%,纯技术效率指数上升0.4%,规模效率下降0.2%。江苏、安徽两省的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以及Malmquist生产率变化均高于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均值。[结论]国家应分类施策,加强科技投入,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合作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守红  何家凤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区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达,但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文章选取6项核心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类,接着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守红  徐西原  
本文选择利用外资总额、人均利用外资、地均利用外资、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利用外资指数。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各城市利用外资指数差异显著,可划分为3种类型。对利用外资指数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外资指数与区位因素、政策因素高度相关,而在经济因素中,工业总产值对利用外资指数影响最大,GDP、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工资、电信业务总量、城市道路面积等也有显著影响,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利用外资指数的关系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